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引子古代中国帝王取民之制不外两途:曰赋曰役。赋,或曰租,或曰税,或曰夏税秋粮,或简称曰税粮,或俗称曰钱谈、曰皇稂。役,或曰职役,或曰繇、徭;其中有贡,曰职贡。都是因一时取民之法不同,流俗不一,名有歧异,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存乎其间。其科派也,赋以田而丁存乎其中:其输纳也,定仓口之远近照户等,户等之分豁照丁田,而丁亦存乎其中。此正役也。至于杂泛差役与物料之科派,均照丁田,而田存乎其中,且居主要地位。古时赋与役之名可分,而实则不能分。①今人不如是观。以为赋出于田,是财政(经济)征收,役出于丁,乃国家强制之科差,把封建时代的赋与役(租税)看成是两种性质绝然不同的事物。有人甚至强为界说,将私人出租田地所得专名之曰租,国家征于地土者专名之曰税。殊不知此说与“租,田赋也”、“税,租也”(许慎)乖舛,而与租税本质同为差役的事实也悖谬。因对今说有疑,爰草此篇,试明税粮也是差役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频繁而大规模的内部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这样的移民状况加上其他复杂因素,决定了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侨州郡县,既无土地也无人民。如十六国的侨置,多与"虚设"无异;至于北朝的侨置,则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因招抚或安置流民而置,为安置特殊性质的移民而设,备职方而立,务广虚名,以及承东晋南朝之侨置而不废者。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考证与研究,既要具备与东晋南朝进行比照的观点,其研究难度也较之东晋南朝为更大。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广开财源,加强了对财经工作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财经纪律和制度,对惩治贪赃枉法和偷税漏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中唐以后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保证。但是,唐代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则使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历史证明,任何财政经济改革都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作保证,政治腐败是永远解决不了财政经济危机的。  相似文献   

4.
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都以招徕远夷为事 ,高句丽遂得在南北朝之间周旋 ,左右逢迎 ,成为南北朝时期外夷之首。南朝除了招徕一道外 ,还试图以高句丽牵制北朝 ,所以册封赏赐很优厚 ,高句丽有悖意旨之处 ,南朝多曲原之 ;北朝把统一全国作为己任 ,每次高句丽滋事后 ,北朝都有讨伐之意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对高句丽实行封册、恩赏、求质、聘妃和责让等政策。  相似文献   

5.
陈勇 《近代史研究》2023,(2):47-62+160-161
专款,作为京、协饷制度的补充,在晚清财政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成洋税为晚清财政专款之一,先后被作为偿赔专款、解部专款和海防专款。除作为偿赔专款因关系“国家大信”落实较好外,其他无论作为解部专款,还是海防经费,四成洋税都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解款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或征不及数,或奏归别用,最终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四成洋税专款名实不符,反映了晚清专款制度的实行受到财政大背景、专款性质、财政理念以及专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多因素的制约,凸显国家职能调整和理财重心转移相互作用下财政制度运行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辽人自称“北朝”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具有意欲提高自己政治地位以取得和北宋对等往来的意图。到了辽圣宗后期,随着辽人“正统”意识增强,辽人意欲凌驾于北宋之上的欲望大增,辽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国书始去国号,而称南、北朝”,就有了“意以自尊大”之倾向。辽人自称“北朝”,具有强调“南朝”和“北朝”是“一家”之用意,“一家”就是“中国”,辽人承认五代和宋朝是“中国”,同时也自称“中国”,他们强调“南朝”“北朝”是一家人,就是“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调”——兼谈户调制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财政调度向魏晋户调的演变,应由两汉财政收入在实物形态上及各地区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溯源。汉代常税以钱、谷二色为主,政府实物形态的消费以谷、帛为大宗。其中的矛盾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调度来解决。正常财政调度下的调绢帛,与横调、横赋敛下的调绢帛,无论是对征调主体,还是对纳调主体来说,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吴简所见的“调布”,仍属正常财政调度范畴,与户品也无关。“调皮”的情形有所不同。对于纳“调皮”吏民来说,既不是常税,也不是“苛捐杂税”。但官府用于市皮之钱,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对诸乡吏民的加征,因而属于横调、横赋敛范畴。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的杂徭与色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记唐代赋役制度云:“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关于唐朝租、调、役的征敛对象与数额,《唐六典》与《唐会要》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唯独对于杂徭,却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进一步阐述。两唐书《食货志》与《通典·食货》记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更是仅及租、庸、调、户税、地税,而不及杂徭。由于上述史籍对唐代的杂徭制度语焉不详或略而不提,故今人对唐代杂徭的认识也就颇多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唐代杂徭的法定役期比正役长,杂徭的服役对象也比正役广泛。笔者以为,实际情况可能正与此相反。以下试论之。  相似文献   

9.
财政方针抗日战争前湖北财政,大多数年份都是在入不敷出的局面之下支撑。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受时局的影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其他一些国家主要政权机关于1937年底左右先后迁汉,武汉一时成为战时全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支用浩繁,湖北财政变得更加困难。湖北省级财政收入构成以中央补助及特税协款为大宗,次为债款。1937年度二项合计1010万元,占湖北财政总收入的51.3%。其中营业税收人亦不少,为280万元,且皆在武汉三镇,即“财政上所恃以调度运用者,亦惟武汉是赖,说者谓湖北之财政,上赖中央,下恃武汉,洵不诬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王朝的国家权力对周围诸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产生是汉以来的事情,到南北朝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产生对立,和周围诸国的关系一度复杂化.总的说来,北朝在政治上,军事上占优势,而在思想、学术、文化方面,南朝则要先进得多,这样,江南的制度和文化自然而然在北朝以及周围诸国广泛流传,佛教图像也不例外.笔者曾经认为伴随天莲花和变化生乘云而飞的龙门型天人像并非北魏时期所创,因为在龙门以前有些已经在南齐流行,在这些图像中,有天莲花→变化生→天人这种链环式的关系,其特征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南唐时金陵园林众多,皇家园林有北苑、西苑等,而私人园林多为达官贵人所有。公私园林中自然美景与人工巧作融为一体,多修建于城北等山水俱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南唐二陵壁画已有保护修复材料的种类,使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分别对钦陵和顺陵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分布区域进行探查,在紫外荧光图像中确定了保护修复材料的位置,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陵壁画所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主要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醋酸乙烯酯,还发现少量多糖类物质,为调和地仗石灰层所使用的糯米汁。该研究表明通过多光谱摄影技术提供线索,使用红外光谱、热裂解-气质联用确定成分是一种可靠的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分析方法体系,为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鉴别提供借鉴,也为保护修复材料在墓葬壁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劣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唐方镇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方镇体制军事特质的丧失,因此南唐方镇的体制实际上已不再是原先的军政体制,而是一种新的民政体制。决定南唐方镇体制崩解的根本因素是安定战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在政治体制方面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以及广东地区等南方地区的衙署、寺庙、居址、城址、墓上建筑等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宋元时期滴水,其中以峡江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分布较密集。出土滴水整体呈长条弧形和弧边三角形两种形状,大致可分为唐-五代时期和宋-元时期两个阶段。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长条形滴水,饰几何形图案;宋-元时期沿用长条形滴水的同时,主要流行弧边三角形滴水,纹饰图案较为丰富。对比宋金西夏时期北方地区的滴水,可知其时南北地区滴水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纹饰相差较大;元代后趋于一致,历明清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南唐二陵墓室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时产生大量冷凝水,严重危害墓室彩画安全。为此,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后,自2013年7月至8月对墓室内外环境温湿度进行了监测记录。结果表明:墓室内相对室外为持续低温(22℃)高湿(RH=100%)的状态,对彩画保存非常不利。随后结合室外温湿度测量记录数据,分析了冷凝水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安装风幕机、除湿机对冷凝水进行治理的措施,并继续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测量记录,结果显示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墓室内相对湿度(RH=90%),对去除墓室内冷凝水进而保护墓室彩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春,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我们在西安市南郊三爻村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幼儿园基建工地对一批汉、唐墓葬进行随工清理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座,唐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600余件(图一)。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祖堂山南唐3号墓位于顺陵西北约100米的南唐陵园西墙之内,其砖室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墓室、耳室等部分构成。尽管墓葬早年多次遭盗扰,但仍出土银、玉石等质地遗物40余件。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出土遗物的特点以及墓葬在陵园内的位置、遗骸鉴定结果等,墓葬时代应为南唐,墓主极有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昭惠国后周氏,陵号懿陵。该墓是20世纪50年代初南唐二陵发掘后祖堂山南唐陵区的最重要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8.
李锋 《中原文物》2006,(4):29-34
商汤南亳在今商丘一带的文献记载,在学术界存有不可信与不可否定两说。近年发现的惠济河流域先商文化是早商文化之源,其分布范围与文献记载的任何汤亳的面积都相称,且其地望也与文献记载的商汤南亳地望基本一致,故有关商汤南亳的文献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在太湖湖流的作用下,太湖南岸形成一条地势较高的滨湖沉积带,吴越时在太湖湖滨开挖溇港,创建湖堤。入宋以后,在太湖南部碟型洼地的平原地形中,产生了横塘纵溇的水利结构?崽劣胱轀鞠嗯浜现饕?是为成功地向太湖排出平原洪涝水,两宋时对横塘纵溇结构的完善主要体现为溇港的设闸与横塘的加筑扑问逼诘?水利建设奠定了后期太湖南岸地区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大面积的苔藓、藻类、霉菌,使原有精美鲜艳的彩画被严重遮盖腐蚀。为此,对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与显微形态观察,对其表面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了初步种类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确定霉菌为黑根霉(R. nigricans)、亮白曲霉(A.candidus)、青霉 (P.echinulatum Raper)等;苔藓为墙藓属(Totula sp)、毛口藓属(Trichostomum Bruch);藻类为鞘丝藻属(Lyngbya)。鉴定结果可为进一步的防藻、防霉技术研究和墓室彩画的现场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