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台湾海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长期依赖渔猎、采集等手段,直至距今5000年左右才在闽江下游流域出现初具形态的农业生产.此区域先后经历了三次较显著的南岛语族跨海峡扩散的活跃期,且各时期扩散路线也有所变迁."人口压力说"或"海洋适应性说"不足以解释南岛语族跨海峡扩散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区域经济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区域经济学者将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逐渐开拓出区域经济网络研究这个新领域,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现象和揭示区域经济规律的网络分析路径。目前,国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中的各类网络进行规范的定义和描述,研究这些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网络效应,分析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网络中的流动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深入分析韶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面临的发展危机的基础上,应用Friedmann新的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城市营销-内生增长理论),探讨了它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从内外两个方面剖析了韶关经济的发展动力,即珠三角的产业转型扩散和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撑是其发展的重要契机,韶关经济的内生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空间经济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并且渐渐被经济学所重视。本文以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借鉴主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的空间经济集聚的机理,即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同时并存,空间上以经济集聚为主导,以扩散为辅;提出了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产业核心区。指出经济扩散的原因是纯粹的集聚不经济、区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探究了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演化、产业集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且空间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形态向成熟的产业带演进,产业空间分工表现出同质化特征;不同类型行业的空间集疏过程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持续扩散趋势;地形和生态可占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空间形态具有基础性作用,地区经济技术是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临港区位和交通条件改善不断促进产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为工业空间调整提供了具体方向。研究结论可为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手能量等概念,探讨了回乡创业者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的"能量"获取行为,回乡后的"能量"扩散行为及扩散效应:①回乡创业者获取的"能量"与其打工历程密切相关;②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为接触传递及跳跃传递,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可分性是人力资本扩散的基础;③社会资本在扩散过程中存在突变性,空间距离的增加减少了原有社会关系的利用;④"能量"扩散促使劳动者就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并改变其生产生活行为;⑤"能量"扩散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的研究中时间维角度扩散研究较多,而空间维扩散研究相对薄弱。以中国果业协会为依托,通过对协会内果树系列技术成果采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和行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尺度对技术空间扩散进行透视,得出以下结论:①不同尺度下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和使用的因素相差较大。宏观尺度下影响果树系列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为规模,中微观尺度下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为距离;②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减,技术扩散由明显的规模等级扩散向随距离增加扩散强度减弱的渐进扩散转化;③农业技术在空间扩散方向上具有"寻"的特征,即技术扩散总是在追求扩散效益最大化;④微观尺度的农户行为分析表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本身对高收益的追求和外部因素对农户的影响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2,27(2):113-118
本文通过ESDA相关分析,以4个时间断面的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描述了197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总体自相关趋势在不断增加,高低集聚的格局不断加强,热点区域分布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一"字形到"二"字形,再到"Z"字形的演化过程。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最后将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演化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交通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手。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向地缘经济时代迈进。本文从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以色列与周缘国家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色列发展地缘经济合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最后探讨了其地缘经济合作战略的三层次模式:项目合作、次区域合作和核心扩散合作。  相似文献   

10.
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长虹  魏也华 《人文地理》2007,22(5):《人文地理》-1-9,18
技术学习与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与"异端经济学"之间的互动,既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也为"异端经济学"对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地理视角。本文试图全面梳理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兴起与深化的过程,从地理接近与面对面交流,关系接近与实践社区,制度接近、嵌入、路径依赖与创新场三个既相互争论又高度互补的方面,来系统阐述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经济地理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构高层次综合的技术学习创新与区域发展理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协调合作的区域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国际经济格局中。本文引入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现状,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解释现有的冲突现象,总结了"囚徒困境"的化解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间形成"合作博弈",谋求合作发展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理论,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该文应用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长江三角洲6座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的旅游流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这6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流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郝丽莎  赵媛 《人文地理》2006,21(1):85-88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综合集成法为指导,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重点转向沿江区域的大背景下,针对沿江区域的资源属性、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以南京为实证,构建了南京沿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其框架结构为目标子系统(沿江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央处理子系统(资源协调开发、产业协调升级、空间结构协调优化)、支持子系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和约束子系统(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并阐述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与运行流程,以期为推进长江三角洲沿江区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如渊  金波 《人文地理》2002,17(6):89-92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CN下注册的域名、WWW站点及互联网用户三要素变化的分析 ,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的地域差异巨大。首先 ,东部沿海地带省份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呈东、中、西三带递减规律。其次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广大的农村地域基本属于待发展区。再次 ,在东、中、西三带内部存在次级分异。此外 ,在城市之间也存在次级差异 ,呈超大城市向小城镇递减规律。最后 ,作者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初步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涛  曾刚 《人文地理》2003,18(5):52-55
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并存的时代,新区域主义以其强调区域竞争、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多样性的主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新区域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动,导致新旧区域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经济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差别。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结构的制约下,新区域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区域主义、小区域主义及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三种形式。论文针对中国现行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新区域主义的冲击下,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提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三个层次展开。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域概念和旅游圈形成的基础,以该地区十五个城市及其所属的48个4A级和9个3A级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域模型和Mapinfo软件及其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构建并划分出以7个城市为中心的三个级别的7个旅游圈,其中上海旅游圈为"长三角"地区一级旅游圈,杭州、苏州旅游圈为二级旅游圈,南京、常州、扬州和绍兴为三级旅游圈。进而提出应当建设涵盖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大上海旅游圈"。  相似文献   

17.
“双循环”发展大背景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9—2019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系统均呈向好发展趋势。(2)近十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从五个子系统来看,创新发展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开放发展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共享发展呈“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绿色发展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演变。(3)当前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主要受多个复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创新发展滞后是限制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最为关键的因素。(4)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受人口集聚、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本研究尝试推进新发展理念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测度研究,为后续促进区域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炜  李郇 《人文地理》2012,27(2):107-112
众多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案例表明,非正式的制度和联系是区域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经济地理学在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环境"、"非贸易相互依赖"、"地方传言"和"企业衍生"等理论虽然提出并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属性和特征,却对这种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的分析相对较少,对其空间尺度的研究也过度集中于区域尺度。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大部分仍以非正式联系为主,因此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与联系的形成原因、影响机制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尹上岗  杨山  朱奕衡 《人文地理》2022,37(3):140-150
住宅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功能,其市场发展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是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本文以GDP表征经济发展,住宅价格和租金表征住宅市场发展状况,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异速增长模型和增强回归树模型探究2008—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者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机理。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规模、住宅价格和住宅租金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呈现出“一极多核”形态。(2)在纵向和横向异速上,经济规模—住宅价格、经济规模—住宅租金均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前者异速增长系数多高于后者。(3)在影响三者异速增长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财政投入水平、城市人口规模、设施供给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规模与住宅市场异速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人口、社会和行政等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在预期因素的催化下,使经济规模—住宅价格异速增长高于经济规模—住宅租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