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布局、三间两廊民居。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
小洲水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树保护区内,南临珠江后航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村,西北与土华村相接。果树保护区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由珠江和海潮共同冲积形成,故区内水道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独特的潮成风貌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区内果树成片,果园品种繁多,形成由果园和珠江水系的滘涌河网等组成的自然景观;以果林——潮道生态系统为基础,岭南水乡民居风情融于其中,古桥蚝屋、流水人家,富蕴岭南水乡和广府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3.
刘晓静 《神州》2014,(3):22-2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的代代传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存续,文化的创新推动者一个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晋祠古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儒、释、道三教建筑在晋祠显得和谐统一,其折射出的晋祠建筑特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5.
刘泽宇 《风景名胜》2020,(2):0016-0016
侗族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需以侗族文化的内在形成规律和外在表现形式为依据,凝练其特征、找寻其精髓,并以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为主旨,进行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创新。侗族有着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形成了以风雨桥、鼓楼、凉亭为代表的侗族建筑文化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侗族传统文化形态虽然发生改变,但侗族传统建筑景观空间中所蕴含的侗族文化背景并没有改变。文章以侗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入手,并以侗族传统建筑景观所内蕴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提出将侗族传统景观文化符号融入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1900-1949年间上海水乡景观蜕变的复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物理空间的构建,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传统的水乡景观;尤其是城市道路网络的扩张,造成原有河浜体系的快速退化并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这种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的嬗变,在1900年后逐步达到白热化,但至今未有成果对这一显著过程进行科学的复原与解析。本文运用GIS手段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微观地复原1900-1949年间上海水乡景观蜕变的具体过程,并对其内在驱动机制及社会回应作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规制和布局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礼制和习俗的深刻影响,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以如此众多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再加上古街巷、古城墙和其他文物古迹,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才得以完整保存。  相似文献   

8.
南粤地区传统建筑如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有诸多蝙蝠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因中华文化中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至晋代以来,逐步被人们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寓意"福"、"富",经过历代的演变,明清时达到极点,蝙蝠被人们充分美化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文物等上,形成了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也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规、规则,但制度的作用没能够很好的发挥,制度创新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对此,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矛盾方面来探究其内在原因,从文化层面上深化对我国社会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克服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蒋理仓 《神州》2013,(18):30-31
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村落中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浦江县嵩溪村和登高村建设美丽乡村的相关经验对该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乡镇企业的现状评价及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江苏省乡镇企业的现状,评价了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制约今后发展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松  陆林  徐茗 《人文地理》2005,20(5):70-73,36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镇旅游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资源特点和价值,传统村镇旅游开发,传统村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对传统村镇的影响,传统村镇旅游流和客源市场,传统村镇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同时,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山西古村镇类型及社会记忆符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要素体-因子层-属性脉”的三维层次构建社会记忆的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脉、文脉的“三脉”属性对古村镇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解读,发现:①“农”型古村镇社会记忆的宜农宜居、望族乡贤、天人合一的三脉属性符号特征明显;②“商”型古村镇具有对外通达的地脉记忆,精致讲究的文脉记忆和名商名士的人脉记忆;③“军”型古村镇的社会记忆在据险扼要、防御之上、将军传奇的三脉属性特征更加突出;④“工”型古村镇具有矿藏丰富、炉旺风顺、匠人传奇的特色社会记忆的符号特征。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省156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Arc GIS10.2 为支撑平台,使用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和百度地图确定坐标、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西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有以下特点:整体为凝聚型,部分区域为分散型;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晋中、晋东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沿河流、道路呈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上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海拔、坡向、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中心城镇、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方面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对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7.
雷蕾 《人文地理》2012,27(5):94-97
中国的古村镇保护利用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因保护而破坏的严重问题。本文尝试从对古村镇定义的修订切入,将古村镇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和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强调古村镇是由器物、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构成的文化综合体,是具有自组织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对系统中任意环节的破坏都会造成保护利用的悖论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重现建筑特色与消解建筑特色等四重"中国式悖论",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认知、管理机制以及开发模式等层面分析了中国式悖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15,30(4):108-115
乡村审美空间蕴含着内在和深刻的人地关系理念内容,比经济效应有更深的自然情怀,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也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脉络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探讨以多尺度层面的地理景观建构乡村审美空间: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设计地理视域观赏空间;在镇域中尺度范围内将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中;在乡村小尺度范围内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江苏省乡村具有四千年的历史,留下珍贵的人地关系文化遗产和审美烙印。从地理景观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对照乡村审美空间景观,建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最终造就广阔地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9.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1-2009年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1-2009年江苏区域城市化质量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和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人口发展质量差异和景观环境质量差异则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其中,地级市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中和苏北县域以向上收敛为主,而沿海地区县域以向下发散为主;苏南地区的沿江县域以向下收敛为主,环太湖县域则以向上发散为主。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①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②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③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④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