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1927—1932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抗战时期,尤其是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加上华北地区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鼓舞下,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在大生产运动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女性英模的崛起。在"生产也是抗战"的号召下,她们放开脚步,剪掉发辫,纺纱织布,开荒下种,活跃在民族解放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蒋小梅  龙先琼 《沧桑》2012,(2):39-4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也是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底子非常薄弱,在敌人大规模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之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这与根据地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根据地经济开发政策、搞活苏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开发对近代湘西经济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的掠夺和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及灾民的涌入,使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一度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轻公粮负担;安置移民,组织垦荒;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展节约互助运动;"精兵简政";加强粮食斗争;完善粮食制度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有效化解了根据地的粮食危机,而且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段建荣 《沧桑》2009,(1):57-58,60
救灾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控制功能的具体体现。抗战时期,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把救灾工作与对敌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救灾制度建设。这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坚持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银行事业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革命根据地银行,是在根据地有自己政权和自己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没有根据地,没有自己的政权和自己的经济,便没有自己的银行。因此,根据地银行与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息息相关。笔者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发表的《我国革命根据地早期银行事业概述》一文,主要概述北伐战争和土地革  相似文献   

7.
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中心和主战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各种抗日武装以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为依托,创建了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敌,用鲜血和生命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悲壮、旷世绝古的斗争,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谱写出一首首英雄史诗。为夺取抗战胜利,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粉碎了日军的封锁。在残酷的对敌斗争和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8.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1939年华北大水灾的受灾范围、受灾状况及程度、灾后赈济、日本侵略者在水灾过程中的破坏性、抗日根据地的抗灾自救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深刻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筹措抗日经费、调剂金融市场、开展赈灾救灾,先后发行了多种公债券,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对巩崮根据地经济与财政建设、峰持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活跃在华南地区的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就在东江抗口根据地的路东解放区发行了生产建设公债。  相似文献   

10.
邹雷 《铁军》2022,(7):27-28
<正>1939年5月,方毅率领新四军四支队挺进纵队和战地服务团进入津浦路东地区。为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参与领导了淮南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进攻。在他的领导下,创新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财政经济建设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方毅与殷森结成革命伴侣后,因工作繁忙无法正常抚养子女,当地百姓先后将他们的两个孩子接到家里秘密抚养,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乐章。从本期开始连载邹雷的《方毅在淮南根据地》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是中国货币史册中一个瑰丽、多彩的篇章,根据地货币的印制、发行是革命根据地经济、金融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有力地支持了人民政权,支援了人民战争,在它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人民币。  相似文献   

12.
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及发展不仅在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革命夺取全国政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皖西革命根据地通过经济战线的斗争,铲除了当地的封建剥削制度基础,大大激发了农民政治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了红色区域经济,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皖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在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关于"中共革命根据地"已经有长达90年的研究史。从战前的情报调查和"灭共"研究到战后初期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好奇、同情而进行的探讨,经过对革命的反思到21世纪以来的研究创新,其显著特点是将革命根据地研究纳入到近现代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脉络之中。日本学界较早突破了阶级分析的单一方法,关注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组织、集团和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宗族、地方组织、宗教团体、土匪、移民、青年、女性以及村落内的互助和恩仇等。在研究方法上,日本学界重视从民众史角度研究中国革命,注意到中国社会的非身份制特征与革命动员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乡绅论出发,引申出了对于根据地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和各种模范人物的社会作用研究。在对根据地土地改革的研究中,他们较早认识到这并不只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还包括村落权力、权威结构的根本变革。其研究体现出了社会革命史的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文革中,我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困难的境地。中央文革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标准生活费不得高于15元。  相似文献   

15.
<正>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安徽境内建立了淮北、淮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为了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保障新四军供给,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破坏中国经济的罪恶行径,安徽三块抗日革命根据地均筹备组建了银行,发行了抗币。安徽博物院收藏大量安徽地区抗日根据地货币,极具地方特色,其中不乏稀有珍品。  相似文献   

16.
抗日根据地禁毒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齐霁 《抗日战争研究》2005,1(1):127-154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对中国肆行毒化政策,造成沦陷区毒品严重泛滥,也致使抗日根据地毒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政府,为了粉碎日军的毒化阴谋,肃清根据地内的毒品犯罪,相继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禁毒法规。这些禁毒法规比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禁毒政策,内容涉及禁种、禁贩、禁售、禁吸等方面。抗日根据地禁毒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禁毒政策在根据地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根据地内的各种毒品犯罪活动;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7.
安徽抗日根据地合作经济,是在战争和日伪顽经济封锁的特殊环境下,根据地军民把有限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优势,提高生产率,解决军需民用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的创立与发展,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民用需要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光辉的业绩历史的明镜──读《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汪立夏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领导和创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捧读中国金融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纪念新四军成立六十周年及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0月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大会的约二千人,他们大多是曾经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过的老同志。原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叶飞,原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名誉会长任质斌,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陈明显,及王光美、林佳楣等同志出席了大会。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浙江、重庆、安徽、湖北等省市的新四军研究会发来了贺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冰向大会报…  相似文献   

20.
段建荣 《沧桑》2008,(3):65-67
抗战时期,为了战胜天灾敌祸,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在根据地党和边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各种群众团体积极推动下,通过确立公正合理的办社原则与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各类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实践证明,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根据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灾民的生活,成为战胜天灾的有效途径;也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