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政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问题 ,其独立性和特殊性 ,造成东北问题处于一种既不停战、又不谈判、且又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苏军撤离后 ,东北问题必然失控。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 ,国共两党在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上形成两个矛盾焦点 ,双方都需要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以将政局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四平决战正是在这种政治的直接要求下爆发的。四平之役是国共战争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例 ,即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 ,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  相似文献   

2.
淮海战役前,国共双方的判断和应对举措均有偏差。国民党军方面误认为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联手发起战略决战,进攻方向在鲁西南,目标是徐州。中共没有意识到华东国民党军即将全面收缩,以致于未能在原定地域包围黄百韬兵团。战后,双方对黄兵团被围原因的分析有失偏颇,国民党方面归罪于郭汝瑰,中共方面则没有意识到围歼计划峰回路转得益于蒋介石决策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在这场国共双方规模空前的军事较量中,国民党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其精锐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陷人土崩瓦解的状态。虽然国民党政府政治上的反动性决定了其必然覆灭的命运,但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内讧和倾轧十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参战部队的战斗力,也是导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济南战役。这是我军对国民党重兵守备又有坚固工事的大城市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攻城打援战役,揭开了我军由战略进攻发展到战略决战的序幕,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济南战役原计划打一个月或二十天,结果只打了八天,就取得了攻城打援的全胜!中共中央军委8月28日丑时给粟裕的电报中提到  相似文献   

5.
孙丽 《黑龙江史志》2013,(17):79-80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军事战略方针方面来说,离不开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的指导。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我党我军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地区,辖地辽阔,但驻地在江苏江宁府,而江苏巡抚驻地在苏州府,两地相距才二百多公里。江苏督抚同省而驻,既有历史的渊源,更有现实的考量。两者权力相仿,地位相同,又各有专责,共担治理江苏地方的重任,因此,地方治理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双方是否各本虚公,坦诚合作。总体说来,有清一代,江苏督抚关系在共事中大体能够和衷共济,还呈现出几对堪称模范的督抚;当然,其间也夹杂着双方的权力争斗,甚至出现了督抚互参的重案。  相似文献   

7.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加快中国革命进程.缩短解放战争的时间,起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首要贡献,是提供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在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过程中.在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粟裕频出奇谋.几次献策,提出了具有关键性的建议,对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于1947年12月初奉调到新华社工作,从太行、西柏坡到进城初期,一直在总社中译科从事中文译电工作。当时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阶段,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日  相似文献   

9.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四个纵队12万人马,一路夺关斩将,出奇制胜,将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向前推进了一千里。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必将走向全国的胜利。”蒋介石如是说:“大别山决战,是根绝赤祸,振兴党国之根本大计。”大别山又一次成为国共双方你争我夺  相似文献   

10.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略决战之一,国共双方统帅都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在指导作战的战略方针、战前的筹划与布局方面,中共以人为核心,争取民众的全力支持,对外以歼敌有生力量为核心,对内发挥军民的主观能动性。国民党以占据城市、交通枢纽为核心,过分强调客观力量,常导致主客观脱节,战场上墨守成规,很快输掉此役,导致其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1.
战略决战,对军事统帅来说,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略决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心的向背(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军事统帅的智慧和指挥才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认输的战俘──黄维被俘前后[南京]李伟"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这是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下的话。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最大的一仗淮海决战,就是斯大林所说的奇迹。这场战争蒋介石输尽了老本,80万精兵溃于一旦,多年培养的一些能征惯战的将军,战死、...  相似文献   

13.
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同东北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决战.除双方军队在北宁路、中长路750公里绵长战线上展开正面较量外,在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对辽沈战役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云才 《沧桑》2009,(3):145-146
价值观和知识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变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价值观和知识观是否符合企业生存发展内外部环境。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文化制度化是践行企业文化的关键,文化制度化是形成企业文化力的关键,潜能制度是企业文化制度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多面挖掘,深度追踪,感受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体味时间与时代带给我们的启迪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敌人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在这个期间,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都展开了进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在战争的头两年,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8个旅左右,到了这时,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的数目,已经是38个旅了。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覆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和全国胜利的到来。三大战役所取得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战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的胜利。战略冷战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研究三大战役的丰富经验,将帮助我们全面地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战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玉壁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时期的玉壁之战 ,是围绕争夺河东战略高地峨嵋塬的东、西魏间的倾国决战 ,由于此役西魏赢得全胜 ,对于中古时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玉壁古战场 ,以峨嵋塬北缘即今稷山南 6公里玉壁故城为中心 ,含汾南、汾北双方隔河对峙的 4条偌大防线——一个庞大的持久性防卫集群。主要出于地势高亢 ,人迹罕达 ,这些历经近 15个世纪的攻防工事 ,迄今依然依稀可见 ,以至保存完好 ,蔚然壮观  相似文献   

17.
引子: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后的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又摆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又一次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相似文献   

18.
1948年12月18日这一天,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因为它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个“转折点”。17日晚上,我们几条“光棍”躺在木板床上睡不着,开始“精神会餐”,有人说吃红烧肉,有人说喝鸡汤,有人说能吃上花生米就不错了。同时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要进城办广播。因为解放战争正在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正在进行中。到了半夜,屋里安安静静,没有人说话,开始有人  相似文献   

19.
浙赣会战是一次大规模会战.在会战前,中日双方都高度重视会战,积极备战.会战爆发后,日军攻势凌厉,中国军队一度处于退守状态,但也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消耗.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衢州决战"的计划被取消,中国军队的主力撤至浙赣线两侧山区,日军趁机打通了浙赣线.此后,中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形成了对峙局面.到了8月份,由于战线过长,日军开始回撤,中国军队抓住时机进行了全面反攻,最后恢复了战前态势.浙赣会战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熙宁末年宋朝与交趾国双方爆发战争,对于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战争与时政相联系,考察引发战争的原因;以安南行营为切入点,了解该行营的兵源结构与后勤保障,以及战争中庞大的耗费;从双方军事目的和政治战略目的是否达成来考察战争的结果,以期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此次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