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村77:01地点和下川遗址细石器制品的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细石器工业是指从预制定型(锥状、楔状、柱状和半锥状等)的细石核上用压制技术有序地生产石叶,并选用这些初级产品主要用压制技术制成各类工具[1]。细石器的制作,是为了适应复合工具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艺技术[2]。这种工艺的核心应该是间接剥片和压制修理。与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细石器(细石核、细石叶及用细石叶加工的石器)共存的用石片制成的小石器,如圆头  相似文献   

2.
何锟宇 《四川文物》2008,1(2):38-43
宽型楔形石核是剥取细石叶的母体之一,对研究细石器技法的起源和工艺传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华北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楔形石核的工艺和年代早晚,认为华北地区以宽型楔形石核剥取细石叶的工艺可能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长明 《北方文物》2020,(1):3-20,F0002
2016年对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1800余件。依据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可分为六个时期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包含石片工业和石叶工业两种类型,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加工多采用打制修理技术。第二至第五期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以细石核、细石叶等细石器工艺为主,剥片技术包括锤击法和间接压制法,工具加工多采用较为精细的压制修理技术。第六期文化遗存应与早期鲜卑遗存有密切关系,年代为东汉时期。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对大兴安岭东麓山区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地层序列中,水洞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器物组合常常让人联想起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蒙古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石核和石片石器工艺。由于年代学上相应的参照物有限,致使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和大欧亚之间并存的这种工艺的论证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近在第二地点所发现的烧火面的年代,有力地证实了水洞沟存在于距今29000~24000年之间。同时揭示出亚欧大石片石器工艺主要是从北向南传播的。在这个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同期生产的形制较小、似细石片的双尖细石叶,这也可能预示出细石器工业在这一带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LGM时期,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华北的旧石器人选择了频繁移动的游动生活。因此,石器群也自然地选择了在宿营地附近收集低成本、低品质的小形石料的收集方式,并且掌握了高效使用这些石料的制作办法,从而促成了石器的小型化和定形度的降低,以及剥离小型石片技术的发达。大约2.5万年前,随着猛犸象动物群的流入,带有北方系细石器工业的人群经东北部南下,并与华北人群有了接触。南下人群所持有的细石叶技术,与华北人群频繁的移动及对小型石料高效率的使用方式相适应,产生了有效狩猎武器。但是,华北人群不把这些细石叶技术直接引入,而是以他们本来就持有的剥片技术为基础,模仿使用楔形细石核的细石叶技术,或者是通过转化剥片技术等方式来引进细石叶技术。笔者认为河北孟家泉、二道梁、山西柿子滩S12、宁夏彭阳PY03地点、陕西龙王辿、甘肃大地湾、河南西施应该属于出现期细石器工业。  相似文献   

6.
龙潭旧石器遗址地处云南省鹤庆县财丰河流域,2019—2020年发掘,遗址文化层为土状堆积的红褐色砂质黏土层。本次发掘在文化层内出土石制品3487件,属小石片石器传统,以石英正长斑岩为主要原料。遗址出土的石核包括有普通锤击石核、盘状石核、窄长片疤石核、似-细石核和砸击石核等类型,以剥片强度较高的普通锤击石核为主。遗址出土的石片包括有普通锤击石片、长石片、盘状石核石片和三角形石片,以剥片活动中晚期阶段的小型石片为主。遗址出土的工具包括有普通刮削器、陡刃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和钻具等,以陡刃刮削器最具特色。遗址新发现的石制品材料总体表现出多样化、进步性的石核剥片技术,稳定成熟的工具加工技术,以及类型丰富的工具组合等技术特点。目前推测遗址的功能为短期活动的石器制作场,时代可能处于晚更新世中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目次一实验材料和方法二实验结果和分析三结论与讨论石器剥片实验作为打制实验的重要部分,其对象不仅是石核或工具,还能为重建史前石器技术提供重要信息~[1]。本文关注石英岩这一非优质原料,采用硬锤直接剥片的方法进行实验考古学研究。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石英岩是一类较广泛利用的原料,如宁夏水洞沟~[2]、内蒙古乌兰木伦等~[3],石英岩比例都很高,而该类原料的主要剥片方法就是硬  相似文献   

8.
李有骞 《北方文物》2011,(2):21-27,69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日本海西北岸地区是细石叶技术十分发达的区域之一。据埋藏特征可将其遗存分为早晚两期,二者的分界线为距今1.1万年左右。根据细石核的核体形状、毛坯、台面和工作面的情况,可将该区的细石核划分为9个类型,根据技术上的联系,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种细石叶技法。该区的细石叶技术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统一性,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发展的特点。在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后发现,该地区的细石叶技术不仅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还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这一发现为确立该地区在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平山第三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穆棱市八面通盆地的南缘,2016年5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遗址所在市、县的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在穆棱河流域调查时发现。共采集石器50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通过研究分析,此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是用锤击法和间接法进行剥片;工具中,以三类单刃刮削器最多;以锤击修理为主,偶用压制法;以正向加工为主,复向较少,反向和交互最少;加工简单粗糙。石器以小型为主,中型和大型较少,属于东北地区细石叶工业类型。经对比分析,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东山地点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河口村的穆棱河北岸,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遗址所在市、县的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旧石器联合考古队于2016年5月在穆棱河流域调查时发现。共获得石器84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一、二和三类)。通过研究分析,此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是用锤击法进行剥片;工具类型以三类为主,单刃刮削器最多;锤击修理,以正向加工为主,反向和复向次之;加工简单粗糙。石器大小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和微型最少,属于东北地区以小型为主的石器工业类型。通过对比分析,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1.
在大约距今30000-20000年间,中国北方出现石叶制作技术。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的西部区域石叶在遗址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生产石器的主要坯材;以小南海、塔水河和下川为代表的南部区域,石叶的形态显示多用直接打击法获得,在遗址中只占一小部分,有些石器是以石叶作为坯材的,普通石片在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峙峪、新庙庄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虽然已有间接打制技术,但石叶在遗址中数量很少,普通石片在遗址中仍是制作石器的主要坯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与石料有关,也与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丹江口库区开展的调查和试掘共获得燧石制品3540件,涉及35个遗址和地点。燧石石料普遍较好,偶见热处理现象;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等;石器类型较为丰富,常见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锥钻、石镞等,尤以刮削器和锯齿刃器居多;石器体型以小型和中型为多,但也存在大型工具。初步的类型和技术分析显示,这批石制品至少存在石片石器技术、石叶石器技术和砾石石器技术三种技术风格。石叶遗存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石叶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修背技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了修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于2万年以后出现"几何形细石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突然出现的细石器并非基于本地传统,反而显示出与旧大陆西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家坡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安阳镇小细峪村1组,埋藏于汉水支流龙门河右岸第Ⅱ级阶地上。其石制品有以下一些特点:石制品的岩性大类中以沉积岩为多,岩性小类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为脉石英,其它岩性较少;素材以河床中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为主,石器的素材以砾石(石核)为主,且占绝对优势,以石片为素材的石器处于忽略不计的地位;石制品的剥片和加工方式均为硬锤锤击法,没有发现砸击法等其它方法的产品;剥片时对石核的台面不进行预先修理,石核利用率不高;石器类型以砍砸器为主,其次为刮削器,手斧只有1件;石器的加工方式以单向加工的为多,双向加工的石器不多。  相似文献   

15.
大星峪地点发现于2005年4月,其位于天津蓟县城关镇大星峪村以南400米的黄土台地上,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30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北方主工业的文化面貌,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该地点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6.
营坊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在其黄色细粉砂层及亚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279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主要选择燧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7.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地点出土的石器以锤击法打片、压剥法第二步加工和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器组合和细石叶压剥技术等代表了北方细石器文化的特征。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颜料块和研磨石等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和华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小平安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的河流阶地内,在其土黄色黏土质粉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31件,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北方石片工业的文化面貌。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9.
刘湾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4组,埋藏于汉水左岸第Ⅲ级阶地上。其文化面貌有以下一些特点:石制品的岩性大类中以火成岩为多,种类以沉积岩为多;岩性多样,以脉石英为主;素材以河床中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为主,石器的素材以砾石(石核)为主,以石片为素材的石器处于可忽略的地位;石制品的剥片和加工方式均为硬锤锤击法,没有发现砸击法等其它方法的产品;剥片时对石核的台面不进行预先修理;石器类型以砍砸器为主,其次为手斧、手镐,刮削器最少;石器的加工方式以单向加工的为多,但双向加工的石器也有相当的比例。刘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证明在汉水流域不仅有距今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郧县人"文化,也有距今10~5万年的文化,汉水流域的远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四平山第二地点发现石器13件,包括石核、断块和工具。经研究分析,此地点的石器工业使用锤击法剥片;工具均为三类工具,单刃刮削器最多;采用锤击法修理,复向加工为主;加工简单粗糙。以小型石器为主,属于东北地区小型石器工业类型。经对比分析,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