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三件黑釉兔毫盏,为1988年张立先生捐赠之物,一件口沿残破,两件完整.这三件黑釉兔毫盏的底足或内壁都粘贴有小纸条,对其窑口和真伪予以简要说明.本文试对这三件盏做进一步的鉴赏,并对其包含的陶瓷工艺等信息进行一些解析.  相似文献   

2.
刘慧 《文物》1990,(11)
1973年12月,莱芜市西上崮村农民在村西南120米处的南寨顶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闻讯派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经了解,铜器出自几座墓葬。现将收集到的51件铜器及2件双凤牙梳介绍如下。鼎 3件。分2式。Ⅰ式1件。直口,折沿,方折形立耳微外撇,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下部饰垂鳞纹二周。通高22.5、口径21.8、腹深10.5厘米(图一:1;二)。Ⅱ式2件。有盖,喇叭形捉手。鼎身子母口内敛,球腹,方折形附耳略向外曲侈,圜底,三蹄足。盖面饰蟠螭纹,捉手用密  相似文献   

3.
1980年秋,淮安市博物馆在季桥颜牛村征集到1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盖罐。据调查,此罐出土于1座明代墓葬中,同时出土的有明龙泉窑印花青瓷八宝碗1件,墓志1合。墓志盖篆书:"故武略将军致仕陶公墓志铭"。据墓志记载:千户陶升,字彦皋,卒于明成化六年,享年62岁,葬于菊花沟祖茔。罐通高43.5、器高38.3、口径16、腹围106、底径18厘米。小口,溜肩,广腹,肩部有兽耳一对,腹下收至底处略外撇。盖为子母口,盖纽已残。盏面饰莲瓣纹,上下各有卷草纹一周,盖沿以古钱纹带作边饰。器  相似文献   

4.
宝鸡县甘峪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墓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七九年十月下旬,宝鸡县甘峪公社甘峪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温西存和社员李长发在饲养室后面的断崖上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断崖呈斜坡状,墓葬居断崖中间,墓口距耕土层两米左右,墓葬形制与葬式不明。共出土陶器、青铜器、金丝等十六件文物。据社员反映,器物出自墓主人头骨旁边。现简报如下: 陶罐一件。泥质灰陶,口沿已残。短颈,园肩,斜腹,平底。肩上有两个扁园状小耳,有穿孔。肩部饰四周阴弦纹,下腹部饰绳纹。残高27、肩径30、底径13厘米。(图版贰:1)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乡宁县文管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乡宁县昌宁镇内阳垣土圪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这次发掘共清理墓葬94座,灰坑7座,分夏、春秋、汉魏三个时期。夏代墓葬5座,形制为较浅的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单棺,头向南或西南,葬式为仰身直肢,一件陶器置于棺内两腿之间。随葬品有陶盆、鬲等。鬲一件,为夹砂褐陶,火候不匀,陶色不一,直口,花边口沿细绳纹较浅乳状袋足。泥质盆四件,灰色或红色,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敞口,深腹沿下至腹部饰竖绳纹,底部饰交错绳纹,圜底内凹。灰坑3座,出土陶片中有花…  相似文献   

6.
1987年6月,江苏省句容县城南门储运公司工地出土汉代铜器8件,这批铜器系出自一个墓葬,此墓压在明代句容城城墙之下,与之同出的还有几件陶器.铜器锈蚀较为严重,有3件已残坏.其器形有甗、(?)、(?)壶、井和汲水罐、盆等,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甗1件 为上甑下釜组合形.甑为侈口斜沿,腹部斜收,小平底上有四组条形孔构成的(竹卑);釜为小圆鼓腹形,圆底,釜口与甑底相结全,釜中部有一周凸棱,甗口径26.5、腹径25.7、通高31厘米(图1).  相似文献   

7.
三观村遗址是一处以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宝墩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墓葬、房址、卵石堆等,出土了花边口沿罐、高领罐、尊等大量陶器以及少量石器,属宝墩文化一期。十二桥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窑址、灶、墓葬等,出土陶器以小平底罐、敛口罐、矮领罐、簋、瓮、尖底杯、尖底盏为主,属十二桥文化一期晚段。  相似文献   

8.
陕西宝鸡县博物馆拣选一件汉代铜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2月,我馆在城关收购站拣选汉代铜鋗1件。鋗口沿稍残,腹微鼓,小平底。腹壁外有凸起的带饰一周,左右原有铺首衔环一对,环已失存。现重2393克。鋗口沿上铸  相似文献   

9.
正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多件商代青铜器,现选取其中3件介绍如下。父辛爵1件,1954年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长流槽,曲流上扬,尖尾上翘,直筒状深腹,圜底,三棱锥状足外撇。双菌状柱立于口沿上流折旁,兽首扁环鋬。腹饰四组云雷纹与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在西安某收藏家见到一件战国时期铜鼎。该鼎通高21.8、口径21.8、腹深13厘米,重4.3公斤,容积3872毫升。体呈扁圆形,敛口鼓腹,盖与器子母扣合,口沿下有一对向外张侈的附耳,盖面隆起,上有三个环钮,钮上有凸钉。三条蹄足,腹部有一道凸弦纹,底部有圈状凸起,并有较厚的烟炱(图  相似文献   

11.
2001年5月,山西博物院征集到一件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瓷盒。盒通高6.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7.3厘米。盒呈扁圆形,由盖、底上下两部分组成,底为直壁、浅腹、子口、尖唇,口沿无釉,近底处呈弧形内收,小平底。盖与底相似,直壁,顶面隆起,四周呈斜坡状,平顶,与盒底子母扣合。  相似文献   

12.
庆阳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鼎(图一),是1976年6月在庆阳县彭原公社周家寨子出土的。球面形盖,盖顶竖半环形三钮,钮顶为菌状,子母口,平唇内敛,扁圆形深腹,圜底,腹两侧贴口沿处立长方形伏耳,腹中部有凸棱一周,三马蹄足。通高19.5、口径14.4、最大腹径20、腹深10.8厘米。  相似文献   

13.
襄阳县新发现一件铜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4月,襄阳县朱坡乡徐庄村老馆铺农民在山坡上取土时,发现青铜器一件,随即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作实地考察,未发现其他的迹象,推测此器可能出于墓葬中。铜器为盏,形制为隆盖,中部立喇叭形捉手,上有镂孔4个。盖缘作尖唇子母口形与器口相合。盖边铸四兽首形衔扣,但无扣合作用。器身方唇直口,束颈,鼓腹,平底。腹下铸三个兽蹄形小矮足,足上均有环形纽(图一,1;图版贰,1)。盖下部及腹上部又各附二个环形纽。盖上三圈花纹为两圈环带纹夹一圈蟠虺纹(图二,1)。盖顶中部饰蟠虺纹。捉手内侧饰垂鳞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枣阳市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对流散文物征集收藏,现将收集的几件青铜器介绍如下。铜鼎 2件。一件出土于王城镇官营村。耳、口沿及两足尖残。敛口,折沿外侈,尖唇,两立耳略外撇,深腹微垂,圜底。口沿  相似文献   

15.
1987年3月,绵阳市中区刘家农民修房取土时,挖出一铜盆,内盛7件瓷器,其中青瓷2件,白瓷1件,青白瓷(即影青瓷)4件。 铜盆,侈口、深腹、平底,壁极薄,锈甚,口沿部分残。口径22、底径11.8、高9.5厘米。 瓷器7件,分四式。 Ⅰ式4件,青白瓷碗,侈口,斜直腹,小平底,器内外均施釉,砂底。釉色白中泛青,内腹壁模印一圈云雾纹和潮水纹。口径16.8,底径3.8,高5.6厘米。(图1) Ⅱ式1件,青瓷碗,侈口,浅腹,腹微折,圈足,通体施满釉,釉色闪青,外壁饰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7)
<正>一、北京出土的几件邢窑长颈瓶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次渠的考古发掘中,清理了一座墓室为长方形的砖室墓。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可以判定其为唐代早期墓葬。该墓葬已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仅存的三件长颈瓷瓶(编号分别为1号、2号、3号)基本完整,是邢窑生产的典型器物,在北京地区并不多见。这三件长颈瓶均为喇叭状侈口,方唇,细长颈,深腹外鼓,饼状假圈足略内凹。造型匀称、美观。素面,无纹饰。外表施釉不及底,有明显的流釉、积釉  相似文献   

17.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发表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二○二所西汉墓葬发掘简报》。二○二所西汉墓发掘于2003年,其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独特、研究价值颇高的银杯(照片见《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封二)。此银杯敛口,腹微鼓,圜底,三兽蹄足,  相似文献   

18.
1985年5月,郎溪县文物部门征集到一件铜鼎,据调查,此鼎出土于宣郎广茶场的山地里。鼎为直口,深腹,圜底,扁锥形三足。耳呈綯索形立于沿上。沿下饰云纹一周,沿三足中部至口沿,各有一条扉棱。通高28、口径27.5、耳高4、腹深15.5、两足高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各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并未见诸报道。现择选8件春秋到汉代的藏品介绍如下。 1.铜鼎征集品,甘肃省博物馆藏,据云出土于天水。该器敛口,折沿,立耳,浅腹微鼓,圜底,三蹄足内敛。口沿下饰吐舌龙纹,腹饰波带纹,并与上部纹饰以一周凸弦纹相隔,足上部饰兽面纹。腹宽10、高约15厘米。从造型上看为春秋早期风格(封三:1)。  相似文献   

20.
1992年6月,在新郑市城关周庄出土一件汉代铜■。通高53.5厘米,自下而上由釜、连接器、■和盖四部分组成。 釜口径26.7厘米,窄平折沿,沿宽0.8厘米;深腹,腹深15厘米,最大腹径在器身上部,腹下部内收聚成小平底,底径9.2厘米。 连接器短直领,斜肩,直壁。直领高2厘米,口径13厘米,口沿内卷。直领内套于瓶下部留足内。斜肩宽4.5厘米,铆有对称两铺首衔环耳。铺首面宽4厘米,环耳径3.4厘米。斜肩与直壁交接处内折有1.4厘米的斜面。直壁高5.5厘米,近口沿处微内敛,上有三孔均匀分布,孔径在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