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桂芸 《沧桑》2008,(1):38-39
明清时期,因晋商的推动,山西戏曲演出非常盛行,以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梆子最为著名,传播广远,并且对华北地区的其他地方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促成了明清及近代戏曲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漫谈宛梆和翟道三的表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宛梆,即南阳梆子,因南阳古称宛,简称宛梆。但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的称谓。解放前,群众叫其梆子戏,那时河南梆子(豫剧)在豫西尚未流行,所以不致混淆。解放前后,豫剧很快发展到边远地区,大家又叫宛梆为老梆子,以与豫剧区别。记得1957年我到开封上学后,假期路过南阳,宛梆在南阳演出,戏报上写着“内乡县南阳梆子剧团”,头小脚大,群众莫名其妙。还有一种叫山梆的,更稀少、简单一些,我曾见到与宛梆同台演出过。这个剧种解放不久便混灭了。 解放后宛梆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解放前就有的阵容,主要演员有王春生…  相似文献   

3.
正民国"贿选"总统曹锟在天津小站当兵时,因经常观看淮军名将周盛传创办的盛家小班演唱梆子戏,逐渐成了梆子戏迷。后来,随着官位的不断升迁,曹锟不但经常光顾戏园子,而且还疯狂追捧唱梆子戏的女艺人。一天,时任直隶督军的曹锟到天仙戏院看双庆和班演出梆子戏。该班刚刚走红的20岁女演员刘凤玮俊秀的扮相和精湛的表演让曹锟如痴如醉。一见刘凤玮,曹锟眼直了!  相似文献   

4.
二十三、首进荷花城 桑振君夫妇在界首的这个戏班并没有演出到季。原因是抗战胜利后,原本为了安全来到这里的那些达官贵人和外地的商户纷纷迁出,20多万人的“小上海”人口骤减了一半,再加上这里的官府敲诈勒索、横征暴敛,戏班的演出已卖不上座儿。  相似文献   

5.
程美宝 《史学月刊》2008,23(6):101-112
光绪年间广州及佛山四大戏园之设,在当时的粤东实属创举,亦可谓是晚清城镇新兴的公共场所之一.我们可以估计,戏班在戏园演出,与在乡村空地或私人庭院里演出,可能会因环境、物质和社会条件、观众与演员的互动等因素不同而有异.可惜,目前笔者所能掌握的资料,均未能反映此四大戏园的建筑、舞台陈设、室内装璜、灯光和声音效果等具体情况,因而难以就清末戏园之兴起对戏曲表演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推敲.不过,在四大戏园出现之前的三四十年,美国三藩市的粤商就已经自广州等地延请戏班到三藩市的剧院演出,未几更出资兴建专供中国戏班演出的戏院.  相似文献   

6.
戏曲活动在宁古塔流传已久。远自清代康、乾伊始,至民国时期,相继有昆弋、河北梆子、京剧、蹦蹦、评剧等戏班在宁古塔的庆春茶园、宁安茶园(后改为兴宁大午台,即老剧院)回定剧场演出。每年除在固定场所演出外,宁古塔城内外的十八座庙宇,从春三月起到九月九日止相继都按祭期有庙会,至少演上三天戏。就连满族披甲每年一度的比弓箭的旗亭子(位于现在造纸厂后身)比武时期,也要唱上三天戏。此外大户人家寿辰、嫁娶也有亲朋送戏的习俗,至少也要唱三天。衙门集会,庆贸办堂会有时也要唱一天。这些旧习俗的延续流传,每年戏班在回定剧场以外的演出,就长达半年左右,既是旧戏班演出安排的惯例,又是戏班长年的生财之道。相应地为了维持其演出秩序,求得生活,被社会上视之为下九流的  相似文献   

7.
吴晟 《文献》2000,(3):124-131
北宋瓦舍勾栏创设后,为市民常年冶游消费提供了娱乐的"去处",也为艺人营业性演出提供了固定场所.随着勾栏演艺的商业性竞争,一些戏班在勾栏立不住脚,重新沦为"打野呵"的路歧班;一些戏班则长期占据一座勾栏,由业余戏班发展为职业戏班.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聘请职业戏班,是商人看戏的重要途径.商人一般在酬神赛神还愿,有喜庆丧葬之需,或者自家娱乐、宴客,巴结各级官吏等情况下聘请职业戏班前来搬演.商人在聘请职业戏班时往往会尽力选择名班,这使其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在观戏听曲方面出资又很大方,许多戏班都争相成为商人青睐的对象.而商人对戏班的选择及其对戏班演出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戏班努力提高演艺水平.  相似文献   

9.
咸丰南剧     
南剧,旧称南戏,又叫“人大戏”,是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鄂西及川湘边境城乡,深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全国现存专业剧团仅有咸丰一家。南剧声腔包括南、北、上路及部分昆曲、高腔曲调,以南北路声腔为主。南北路声腔,源于荆河戏汉调,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昆曲、高腔即辰河系高腔。均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自湘西、川东传入咸丰。三大声腔同台演出,相互容纳,与地方文艺、语言、民乐、土俗相融合,逐渐衍交形成具有咸丰地方特色的剧种。因声腔艺术与宋元南戏有一些“血缘”关系,故沿其名,今称南剧。清嘉庆以后,戏班活动频繁,职业、“玩友”班社兴起。清…  相似文献   

10.
《民俗研究》2021,(4):110-121
歌舞小戏《小放牛》由早期梆子名伶老十三旦侯俊山创编首演,经过数代改编,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并被许多地方剧种改编搬演。由侯俊山进京时间判断,认定《小放牛》一剧产生时代应为1870-1874年,通过梆子剧种谱系与侯俊山戏路,判定《小放牛》应为兼具山陕梆子做工之长、山西梆子道白之音、直隶梆子唱腔之韵的梆子。而清末梆黄之争出现的"双下锅""风搅雪"的演出新例,及《小放牛》对伶人唱做之工兼重的挑战,致使《小放牛》一剧被京剧名伶相继改编、争相演绎。伴随着唱片、电影等新媒介的传播,《小放牛》演红全国,又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而唱演国际舞台,在城市商业和政治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汉剧戏班到黄梅县演出。县城来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门河搭台唱戏。孔垄、小池的汉剧戏班也去,群众叫大戏。清末至民国年间,孔垄、下新、城关及严家闸等地,有店员、渔民、商人自愿组织的业余汉剧班子,逢年过节亦在当地演出。全县也有少数专业汉剧艺人,在外面搭班或应业余汉剧班子的邀请帮台。我们知道的如清末到民国年间孔垄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汉剧武小生,善演三国戏中的周瑜、赵云、吕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师傅和我们这一代,为了黄梅采茶戏生存下去,每当清朝、民国政府禁…  相似文献   

12.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傩堂戏”,是一种“端公”(巫师)为“春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而娱人的戏。因演出多在百姓堂屋之中,故称傩堂戏。石吁滩戏,始于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轩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吁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优间风。秋尽冬来,腊余卷前,比户春滩鼓角,烧拥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石吁境内排戏班子有100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区、白沙、龙塘等地。其中较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摊戏班、乐桥王清廉摊戏班、么鹅吴忠仁滩戏班、青阳陈正中排戏班。建国后,摊戏堂一度停…  相似文献   

13.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14.
山西话剧团在焦都介休演出《立秋》,三晋的演员演出晋商的题材,而且演给古今晋商的骄子介休人看,实在倍感亲切。在雄厚沉闷的开场乐声中,大幕缓缓升起。古朴萧索的山西大院,青砖高墙,照壁临门,石狮石鼓分列,庭院层层幽深。就像走进了北辛武冀家、贾村侯家,也像走进了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骑着小毛驴,哼着《走西口》,背着干粮袋,走出杀虎口,落脚张家口、绥远,甚至蒙古、俄罗斯,创造了“纵横欧亚九千里,雄称商场数百年”的罕见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5.
正1933年京剧传入牡丹江,由宁安兴宁舞台的文武老生筱月明来牡丹江组班。班底有筱金娃、张盛亭、李三胜、筱喜茹、筱宝玉、筱月秋、于宝亭等,在西长安街路北丹江舞台演出,这是牡丹江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建于1933年。到1934年10月共有艺人及乐手等46人。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班社。此间,先后来搭班演出的有唐韵笙、李鑫培、筱万斌、娄少亭、刘瑞轩等。唐韵笙是长期在东北演出的文武老生,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文武兼备。除老  相似文献   

16.
韩朴 《北京文史》2009,(1):42-51
宋高宗时,宫中伶人有菊夫人者,人称“菊部头”。后世文人因以“菊部”和“菊坛”作为戏班和戏曲界的泛称。本文依据首都图书馆珍藏的北京旧戏单,考证并阐述了自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北京营业性戏剧演出事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全市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军管会文教组丁兆一同志于7月进驻共和舞台群众汉剧组。他首先找到我,我把该组的一些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该组的戏班是一个农村单台乡班,没有多少名角,二三等贴补角较多,青年演员较多,大多数是贫苦家庭出身,他们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丁同志听了很高兴,马上支持戏班排练新戏《义凤山》、《七夕泪》。同年,《七夕泪》参加了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被评为汉剧类的甲等奖。但有不少人不服气,说是没有名演员参加演出。当时我是评委,不同意这个观点,名演员是演出…  相似文献   

18.
何永年 《纵横》2008,(4):59-63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而明清时期的清江浦,以官商文化为主体,恰恰给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昆剧、徽剧以及各剧种的戏班先后来到这里,汇成了连续不断的演出盛况,由此产生了著名的京剧三杰——"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宗师周信芳和荀派传人宋长荣。  相似文献   

19.
二十八、有感李金波根据评书改编剧本的演出,虽能以奇取胜,但现编随演的做法难免粗糙。开始观众觉着稀奇,有吸引力,时间长了,就觉得乏味了。最终,这个戏班还是难逃解体厄运。相国寺大舞台的经理白云祥随即就把桑振君他们接了过去。在这里,桑振君和师姐刘素真同台演出,两个主演一轮一天体息。这个阶段,桑振君倒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安排个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闫飞 《神州民俗》2007,(10):42-43
怀梆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多称之为“老梆子”。怀梆在演唱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唱腔,伴奏、身段都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特点,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擅长演出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上演的剧目以双生双旦花脸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