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9年9月9日上午,文博界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隆重举行“祝贺安金槐先生考古五十年暨《安金槐考古文集》首发式”。首发式由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同志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秦曙光同志宣读了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张柏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等发来的贺信,“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宣读了“工程”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的贺信,李伯谦先生并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祝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同志介绍了安金槐先生的业绩,著名考古学家严文…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物考古界 ,提起安金槐先生 ,恐怕不知者廖廖。在我国陶瓷界 ,他亦享有盛誉。安金槐先生 192 1年出生于河南登封 ,194 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不久便踏上了文物考古这条艰辛而漫长的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壮大 ,他在这条路上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以他年逾古稀之龄 ,沐浴着人生金秋的灿烂阳光。他担任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兼任着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专家组组长等职 ,还曾为河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和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安金槐先生…  相似文献   

3.
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考古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在5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为河南省文物考古事业,为夏商考古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 安金槐先生1921年9月出生于河南登封,1948年毕业干河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 9月参加工作,1950年调到河南省直文物考古部门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安金槐先生于1952年参加由文化部、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此后,他长期担任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职务,现…  相似文献   

4.
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研究商代考古的巨头之一,他对商代考古的贡献将永远载于史册.安先生的一生确实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是安金槐先生100年诞辰,安先生出生于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恰恰也是这一年诞生的.安先生于1950年参加考古工作,这一年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安先生于2001年去世,这一...  相似文献   

5.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也是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1921-2001)百年诞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深切怀念河南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安金槐先生. 一、兢兢业业 1921年,安金槐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县大金店镇安庙村.  相似文献   

6.
安金槐先生是我敬重的著名考古学家.先生长我16岁,是我的前辈师长,又是我学业上的朋友. 安先生于1950年进入河南省文管会,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2年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进行深造.我195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考古,上学期间,邹衡先生...  相似文献   

7.
正安金槐先生(1921~2001年)离开我们、离开他钟爱的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考古事业已二十年了……时值安先生诞辰百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在此缅怀安金槐先生,意义非凡。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安先生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先生的治学为人、道德文章,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此,本刊特组稿,深切缅怀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同时,激励后来人在新的"百年"团结奋进,使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瓷器的起源,最初多数同志认为始于魏晋时期。1960年,安金槐同志通过对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进行科学的分析,认为它与陶器具有质的区别,指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所谓“釉陶”,应该属于瓷器的范畴。安金槐先生的这一建树,虽然当时和者甚寡,但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和重视,1973年,李知宴同志借助化学分析的材料,通过分析与研究,指出安金槐同志“提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釉器物是属于‘早期瓷器’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1975年,李科友、彭适凡两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北宋皇陵》、《舞阳贾湖》等一批考古学报告专集,出版了《河南考古四十年》、《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多部学术研究专著。展示了河南作为文物大省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而最新出版的《安金槐考古文集》,已于1999年9月9日在“庆祝安金  相似文献   

10.
纪念《考古与文物》创刊100期笔谈(以来稿先后为序)安金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考古与文物》杂志是1980年创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1982年增改为双月刊,到1997年第2期就出版发行100期了。从18年的发展历程和1...  相似文献   

11.
吕遵谔先生,1949年入学北大,1953年留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50多年来,吕遵谔先生一直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人才培养、发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发掘与研究,已有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我国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考古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认识、复原和解释历史,从而为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依据。我省一位老前辈张秀熟先生近年一再强调:“四川早期历史要靠考古来编写。”最近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构想,认为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基本条件成熟了”,建立史前信  相似文献   

13.
考古老前辈苏秉琦先生不幸辞世的恶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缅怀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类型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和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早在60年代初,我刚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之时,就开始聆听先生的诸多教诲。先生的话,往往给人以珍贵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先生的“宝鸡斗鸡台”、“洛阳中山路”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生特有的摸陶片本领,使我们感到神秘,又使我们领会到一种科学而执着的精神。在我已渡过的三十…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安金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7月5日4时30分在郑州逝世,享年81岁。 安金槐先生病重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孙泉砀、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和同志等前往医院看望或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2001年7月7日上午,在郑州市殡仪馆礼堂隆重举行向安金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安金槐先生的遗体安放在灵堂的中央。礼堂的四周摆满了花圈和花篮,代表了二百余个单位、集体和…  相似文献   

15.
2018年的一天,“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考古队员陈士松用手铲拨开厚厚的海泥后,一摞摞精美的瓷器呈现在他的眼前,经多方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来自福建闽清义窑。陈士松看着几件青白瓷器底写着“陳”“詹直”等墨字,陷入了遐思:南宋嘉定年间,福建福州富商詹老板和陈老板在闽清县窑厂订烧了一批瓷器。瓷器烧制好后,两位老板雇河船运瓷器经闽江到出海口。在这里,瓷器换乘大海船南下,经泉州港后,继续向南。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杨式挺先生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续集》(肖洽龙主编“广东省博物馆离退休专家著作丛书”之一),内收入作者21篇论著,近50万言,图文并茂,装潢精美,图版遴选杨先生数十年来从事学术活动的70多幅彩照。前有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研究馆员写的“丛书”总序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磊研究员和肖洽龙分别为该书写的序和作者自序;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乘龙袅云,东翔仙去,白山黑水,风为之起,松辽渤碣,海为之涌,默哀、悼念、缅怀,从考古者心中发出。 苏先生有句名言:“山海关不是关”。1983年7月,先生率同一批考古学者出了“关”,先在喀左,后在朝阳,召开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就在此次会上,  相似文献   

18.
王子今 《文博》2003,(6):60-61
夏鼐先生在《考古通讯》1956年1期的《考古调查的目标和方法》一文中指出,考古调查的目标主要的有二,一,了解遗址的分布情况。二,为发掘工作做准备。据俞伟超先生说,他在北大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最初的研究实践,首先是“撰写三门峡调查报告”。 前辈学者对于考古调查的重视,首先在于这一工作“如果做得完善”,则“纵使没有发  相似文献   

19.
青铜铲是商周时期一种农业生产工具,它不仅可以用于挖沟掘土,也可以用于除草播种。虽然它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不多,但却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为了探讨商代的青铜铲的特点及其用途,我和杨锡璋同志写了《殷墟发现的青铜铲》一文。这篇文章在1984年10月于河南安阳召开的全国商史技术讨论会上,曾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的讨论,后来被收入胡厚宣先先生主编的《全国商史技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最近笔者拜读了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01年第5期载有李浈先生《铇与平推铇》一文,讨论的问题相当重要。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浅见,谨提出来,请研究者和李浈先生指教。以前以为平推铇在我国出现于明代中叶,但李文认为南宋后期已经有了。文中举出的惟一史料根据是南宋·戴侗《六书故》中所说: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捷于铲。”如所周知,我国的铇经历了从铲形“铇刀”演变成装铇床之平推铇的发展过程。自前者改进到后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中还要有一个过渡阶段;《六书故》中描写的铇看来正处于这一阶段。书中说铇“状如铲”,乃是指当时之铇的整体造型而言。其状尚如铲,当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