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于弘治二年 (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宝贤堂”为朱钟弦堂名,以堂名为帖名,俗称《宝贤堂帖》。又因时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府知府李叔达 (字清钥)也刻了一套名叫《古宝贤堂帖》的四卷石刻丛帖,其规模、形制、选字等都与这套法帖不同。为区别起见,这套十二卷法帖又名《大宝贤堂帖》、《古宝贤堂帖》,四卷俗名《小宝贤堂帖》。本文所谈的是朱奇源集刻的《大宝贤堂帖》。 晋藩王自明太祖第三子朱(木冈)始封于太原,到世子奇源历时五代,都是崇尚文艺、收藏精富、游心翰墨的书家。朱奇源临仿古法书就“不下万余纸”,其父庄王好博古,喜法书,尝以《绛帖》岁久断脱,令世子奇源采旧所藏古今名人墨迹摹刻以传,号《宝贤堂集古法帖》。这套大型丛帖较北宋庆历、嘉祐(1041年——1063年)间,潘师旦刻于  相似文献   

4.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集刻于太原的《宝贤堂集古法帖》(简称《宝贤堂帖》)与宋刻《绛帖》关系至为密切。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可知,《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不是来自一家,而是博采《阁》、《绛》、《大观》诸帖之长,融为已有,《绛帖》是《宝贤堂帖》的祖本之一。清代以来,傅山先生在《补镌宝贤堂帖跋》中进一步提出主要钩摹于《绛帖》的论断。为了弄清这两套法帖的渊源关系,兹从四方面记述如下:一、关于《绛帖》。二、《宝贤堂帖》从《绛帖》中吸取了什么?三、《宝贤堂》石刻中的两块《绛帖》石刻。四、小结。 一、关于《绛帖》  相似文献   

5.
“宝贤堂集古法帖”底本溯源王鸿宾(太原市文管会)《宝贤堂集古法帖》与《绛帖》渊源关系密切 ̄①。但是要想全面了解《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及其艺术特点,更有必要对此法帖与《大观帖》的关系做一番探讨。明清以来,专家学者们不仅对此法帖的刻帖艺术褒贬不一,且对其...  相似文献   

6.
刘赟 《文献》2024,(1):186-207
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  相似文献   

7.
清代宫内所刻法帖与诗文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  相似文献   

8.
刘赟 《收藏家》2024,(1):83-90
《鼎帖》原刻久佚,存世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多有记载。关于此帖刊刻的内容,最主要的文献依据是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中所录简目。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在理清此帖拓本源流的同时,对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宋拓《鼎帖》帖目进行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9.
一《大观帖》在诸汇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是原刻宋拓,不但摹刻精致,而存留至今者为数也很少。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宋拓《大观帖》卷七完  相似文献   

10.
宋拓太清楼帖第七卷残帙 榷场初拓本 《大观帖》以杨荫北京卿所藏第六卷、经苏斋老人题识者为最烜赫,纸墨精古,神采映发,确是宣和内府所拓,今已归美洲人福开森矣。此外则有外舅张简庵侍郎所藏第七卷以及临川李氏榷场本二、四、五卷,皆海内有数之物。此《大观帖》六版亦第七卷  相似文献   

11.
《墨池堂选帖》为明代著名刻帖。该帖原石拓本流传甚少,翻刻杂乱,前人评说多有矛盾。本文通过对故宫藏明拓原石本及两种翻刻本的研究、对比,考证了是帖的镌刻卷数、成帖年月,论证了镌刻人章藻的父亲章简甫并未参与该帖的摹刻等问题。研究中还发现容庚先生《丛帖目》中所录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的一部《墨池堂选帖》系故宫所藏,特将该拓本的题跋重录于此,以补《丛帖目》所阙。  相似文献   

12.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寺内现存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分别为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晋世子朱奇源集刻,和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知府李清钥从李氏家藏法书中选镌而成,20世纪80年代从傅公祠迁置于永祚寺碑廊。本文以二部法帖为例,通过校勘诗文刊本、先贤手迹和散佚书论,阐述了二帖的文献价值,并从二帖的异同对比说明了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芸 《文物世界》2013,(1):55-57
现收藏于太原市双塔文物保管所碑廊的《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该帖是明代藩王府集刻的三大丛帖之一,也是《绛帖》既毁之后山西境内最大的丛帖。  相似文献   

14.
《潭帖》,又名《长沙帖》,以刊刻地点得名。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称:“丞相刘公沆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模刻于石,置之郡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说:“《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余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雁行。至庆历八年,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建炎金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远矣。”由于原石及各种翻刻均告毁佚,可靠拓本又长期未见,当四川省华泰新系统设计研究所出资赞助、陈滞冬先生任学术总监、四川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15.
吴元真 《收藏家》2000,(4):43-44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祜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颛”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书学士王着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所谓《淳化阁帖》,后世称誉为法帖之鼻祖。刻帖之风,亦随之而兴盛,皇帝、大臣、士大夫等大量刻帖,翻刻前人名迹或家藏法书。刻帖有官刻、私刻、家刻之分,亦有单行帖和集帖(包括丛帖、汇帖、套  相似文献   

17.
李丹 《文物世界》2014,(6):43-44
<正>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镶嵌有一套明代镌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晋靖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汇晋藩府所藏各帖中之精品,又增选宋、元、明书家真迹,于弘治二年(1489年)始刻的一部大型法帖。虽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我们仍能从这些法帖中依稀看到古人对书法的痴迷与喜爱。一、《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概述《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集古法帖"或"大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  相似文献   

18.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善大顾信摹勒上石姑苏吴世昌镌延祐戊午十一月也”两行楷书小字。楠木封面上有章钰题签“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旁有小字一行“元刻元拓前人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茗移秘笈”。  相似文献   

19.
《西楼苏帖》是苏轼书法的集帖拓本,传世罕见,现已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五册,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藏一册。本文就天津馆藏的五册作一简述,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的刊刻流传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祖本早佚,历代摹刻、翻刻甚多,《淳化阁帖》的版本鉴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三套《淳化阁帖》拓本的版式、卷版号、银锭纹、钤印、刻跋及字体等方面进行对比考证,可判定其分别为明拓潘刻本、清拓费甲铸本、清拓薛氏补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