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首《归去来兮辞》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隐时所作。辞中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脱离官场,欣然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辞中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厌恶仕途生活,不与庸俗官僚为伍的高尚情操以及乐知天命、乘化归尽的人生观受到其后历代文人雅士的极力推崇。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41岁任彭泽令,因厌恶污浊的官场和耻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弃官归隐,而赋《归去来兮辞》。宋代大豪欧阳修说:“晋无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言虽有过,其为后人推重,则于此可见。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希世名作,却有一讹字流传至今而不为人所属意。一字之讹虽是白璧微瑕,但毕竟有损名篇之完美:倘不予考而正之,还将继续流传下去,则名篇终不得复为完璧矣。  相似文献   

3.
甘博源 《丝绸之路》2011,(10):71-72
《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在主题思想上一脉相承,创作构思如出一辙,艺术手法亦有颇多相似,表现出鲜明的继承性。而相比《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全面描写了山水田园之乐,特别是躬耕生活首次进入文人创作之中;隐逸思想更加成熟,人生追求诗意化、哲理化;艺术水平达到物我同化、真淳自然的圆融境界,体现了六朝辞赋对汉赋在思想内容拓展和艺术手法提高方面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5.
唐寅创作的别号图以数量多而著称,据刘九庵先生《吴门画家之别号图鉴别举例》一文考证,可知者有《毅庵图卷》、《事茗图卷》、《双鉴行窝图册》、《梅谷图轴》、《桐山图卷》、《守耕图卷》、《款鹤图卷》、《梅谷图卷》、《琢云图卷》、《梦筠图卷》等十帧。本文述及的《悟阳子养性图卷》则是他除此批之外早已存世尚未经考辨的又一幅别号图,对于丰富此类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别号图是以他人别号为创作题材的写实性绘画作品。因为写实,即有真人真事,真情  相似文献   

6.
另一种情怀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因家境贫寒不能维持生计,经亲戚引荐在一个叫彭泽的小县城做官,但没几天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坦率自然的人,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违心做人。于是做得一首《归去来兮辞》,将自己欲归隐田园、把菊饮酒的心境娓娓道来。大意是这样的:归去吧,既然心已经被形体驱使,为什么还要伤感悲哀?既然现实已经与意愿相违背,为什么还要驾车出  相似文献   

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三次出仕归隐,困扰他一生的矛盾,一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二是躬耕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他因家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出仕,但他"质性自然"、不善逢迎,动乱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最终毅然选择归隐,即使饱受饥寒之苦也义无反顾,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和节操.他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仕途失意和厌倦了官场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人。其行年事迹,由于文献不足,已不可详考,只能略推大概。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定曹邺的生卒年为816-875(?)。曹邺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考取进士,他在《成名后谢恩门》诗中说:“一辞桂岭猿,九泣东门月。”连续考了十年在三十四五岁时才进士及第,于是有“幽兰生晚”之叹。将其生年定为公元816年,是大致可信的。至于定其卒年为875(?),则似嫌过早。得到曹邺奖掖的郑谷在《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中说:“贤人知止足,中岁便归休。”这里的“中…  相似文献   

9.
《名家翰墨》第十三期"书画鉴定特辑"上,刊登了丁羲元先生《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新考》一文。文章以赵氏画卷(图一)题款中鹊山、华不注山的方位错误为线索,经过一系列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综上所述,现存的赵氏《鹊华秋色图卷》,从画心的赵孟頫题款到卷后元人以及明代一些重要题跋均系伪托,这些迹象反映出画作本身严重的真伪问题……因此我以为传世的这卷《鹊华秋色图卷》,很难排除为明人之伪托。"笔者认为丁先生文章的观点不能成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满族诗坛上不但出现了众多的男性诗人,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妇女诗人,她们的诗歌为满族诗坛乃至清代诗坛增添了光彩。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个人的经历和文化修养也不尽相同,在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就存在着差别。同时在封建社会妇女与男子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差别,使得她们的诗歌所表现的题材要较男子狭窄,但笔法却要细赋,感情的意味更加浓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诗歌价值的标准并不仅仅用所选用的题材来衡量。有题材极好而诗歌不佳者、有题材虽小而意境深邃者,故不能说妇女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不能说妇女诗均不如男子之诗,各有所长罢了。从这个角度和认识出发,我们才能对妇女诗作出公允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