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伦·林(Helen Dalling Ling)是一位美国的收藏家兼文物商人。2002年,海伦的家人把她收藏的53件中国文物捐献给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下面介绍的就是其中的3件瓷器。  相似文献   

2.
说起中国物在美国,不能不提及弗利尔一赛克勒美术馆。它的藏品在北美首屈一指,其物保护和研究也举世瞩目。它的建立和发展,也是美国收藏史和博物馆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此外,它在中美化交流史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诸如为中国物考古工作和物出版物提供资助、参与主办中国物对外展出或有关闻际学术会议等。  相似文献   

3.
1993年5月27日,由美国赛克勒艺术、科技与人文基金会捐资和北京大学共同兴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来自海内外的各界来宾约1000人参加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值此盛会,1993年5月28日~5月30日,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美国赛克勒艺术、科技与人文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先生,在2011年7月27日的《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发表《历史类博物馆“艺术转向”的隐忧》一文,提出当代历史类博物馆需要引起警惕。我再三阅读,认为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张蕴 《中华遗产》2013,(7):106-119
2010年,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年后的今天,墓园中出土的百余件精品文物,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首次公开亮相。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蕴女士,是本次发掘的领队,让我们跟随她的回忆,到发掘现场,去感受北宋名门吕氏家族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12,(2):91-100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机构;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博物馆专修科并建立了北京大学博物馆,收集古物及民族学标本;1952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协议在北京大学开设考古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的专业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7.
1990年9月11日至14日,“湖北省新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讨论会在我国古代文化名城江陵举行。这是省考古学会和荆州地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次小型专题学术会议,到会的三十名代表都是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其中有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和荆州、咸宁、武汉、天门等地市博物馆的代表,还有应邀出席这次会议的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与北京大学旧档案,回顾沈从文参与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教学、支持北京大学博物馆建设的历程,提出沈从文对文物事业与文史研究的信念与北京大学博物馆学科的宗旨相一致,而与北大博物馆相关的工作接触也为沈从文之后由文学创作向文史研究的生涯变迁提供了契机。文末遴选原北京大学博物馆藏沈从文捐赠文物,以感念沈从文的治学与为人。  相似文献   

9.
李伯谦,我国著名考古学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古代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出版有《中国青铜器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30多篇。1996年起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对中国早期文物考古工作又深有影响。他不仅主持了周口店中美考古发掘等深有影响的考古工作,而且一手建立了中国考古学国际合作的范式。此外,由于翁文灏学术、政治上的声望和影响,他又在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许多重要文化学术机构兼任要职,参与决策了早期博物馆建设、战时文物搬迁等许多重要工作。他本人对考古研究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各位代表: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向“《中原文物》百期纪念暨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原文物》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也是一个宣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二十多年来发表了数千篇文章,为学术的繁荣、优秀文化的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它还是一所学校,在《中原文物》这样一面旗帜下,团结了一大批作者、读者,培养了许多文物、考古、博物馆学科的人才,我的第二篇文章《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就是在《中原文物》上发表的,所以我特别感谢创办…  相似文献   

12.
沈山 《收藏家》2013,(1):17-18
12月8日题为《心画》的王方字捐法暨收藏作品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出其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近50件,及其重要收藏品八大山人和现代齐白石的作品,展览并陈列其生前使用的文房用品笔墨砚、笔搁及部分自用印,还同时展出王方宇的部分英文著作,让观众从多个方面了解这位杰出华裔学者、艺术家在学术研究与艺术探索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2024年1月28日至30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协办的“长江中游商代文明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武汉黄陂木兰湖的湖北考古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内地、中国澳门、英国、美国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是近年来围绕长江中游商代文明研究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德文物修复保护合作协议,应德国、美因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邀请,我们二人和翻译侯改玲同志于1992年7月15日至30日赴德国考察访问。在德国期间我们主要考察了美因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和保护技术及设施,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及今后的合作与馆长魏德迈教授交换了意见。在德国期间我们还考察了威斯巴登博物馆、特里尔博物馆、科布伦茨史前博物馆和还在修建中的美因兹古船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修复保护技术及设施,并参观了威斯巴登罗马时代古城遗址和科布伦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还参观了法兰克福自然博物馆、科隆博物馆以及莱因河沿岸的古城堡和教堂,在特里尔还瞻仰了马克思故居。德国政府对中德文物修复保护技术合作十分重视,列入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之一,每年拨款予以资助。7月23日下午,德国总理府办公厅主管国际科技合作的副主任艾菲尔  相似文献   

15.
2015年6月13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国内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良渚社会的性质与运行机制、良渚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沙龙尝试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用历史学、政治学语言描述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展览亦尝试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考古学物质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麟  瞿炼翻译 《山茶》2011,(11):76-93
位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知名博物馆之一,它地处美国内陆腹地,距离东、西海岸千里之遥,和中国也无任何历史渊源,却成为收藏中国文物的艺术宝库,其中的过程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7.
《安徽钱币》2005,(1):40-40
安徽省钱币学会学术顾问、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吴兴汉,1928年3月生于安徽岳西。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三届考古训练班。建国以来长期从事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工作,对楚国金币、南宋关子钞版及北宋包拯墓等诸多学术问题有较深的研究,撰写了学术论文数十篇,均在有关学术刊物及论文集中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27日,美国国务院收到中国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限制中国文物进口申请。申请提出由于大量中国文物进入美国导致了中国境内文物盗掘和走私活动猖獗,要求美国限制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的考古艺术品入境,所限制艺术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品类。由此引发了美国公众的广泛争论,包括考古学家、博物馆人士、拍卖公司、古董商、法律工作者等几乎所有对中国文物感兴趣,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各方面人士纷纷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9.
信息之窗     
博物馆 《中国文物报》近日载文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是中国文物保护、考古、博物馆事业、文物对外交流、文物科学研究、文物宣传出版、文博队伍建设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的时期。 我国将组建国家博物馆。近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已经升级,由原来归国家文物局直属变为归中国文化部直属。而在这两大国家级博物馆的基础上,还将组建国家博物馆,目前具体组建时间、方式、地点及规模事宜正在研究中。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20.
王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6):102-111+143
摄影因其客观真实记录的属性,诞生之初即在博物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物摄影包含了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真实记录,考古摄影可算作它的一个分支。与文物摄影不同,考古摄影更为强调即时性与纪实性,并体现出学科的专业特点。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考古摄影在考古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在科学记录、文物修复和遗址展示及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