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湛  汪灵 《南方文物》2009,(1):114-118
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对漆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漆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出土漆器文物是由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前人对其保护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迄今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根据复合材料的原理,采用新材料技术和方法.保持出土漆器文物漆膜和漆胎完整性和匹配性,将是出土漆器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饱水竹木漆器类文物的脱水保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陈中行先生1988年研发的乙二醛复合液法适用于各类饱水木漆器的脱水保护,为解决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这一国际性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本文对湖北省博物馆在竹、木漆器类文物的现场保护、脱水与修复、制作工艺及复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作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罗黎 《文博》1989,(2):80-81,72
我国出土的木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一般分为制作胎骨、合缝、捎当、布漆、垸漆、糙漆等六道基本工序。其中布漆是将麻布糊贴在“捎当”后的漆器胎上。垸漆是在布漆之后的胎子上涂上鲜猪血或豆汁与其他辅料调成灰漆。这两层在已发掘的木胎漆器中可以看到,都已腐朽疏松,多数已不具备粘着能力,很容易与木胎和漆层分离。糙漆是在上灰漆后的胎骨上的漆灰和漆。好的漆器要上四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均为生漆,第三次用煎糙(熟漆),最后还要上色漆,加饰文图,贴嵌青铜、金、银等。该层耐久力强,抗各种腐蚀。大漆,分生漆和熟漆,为天然树脂。直接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的漆器工艺,是聪颖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以漆为媒介髹饰器物,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抗酸的特性,兼有装饰华美、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漆器工艺呈现出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髹饰录》杨明序言)。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二五~二二○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川等地发现的铜摇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曾找到过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风格受犍陀罗佛教艺术(Gandhara,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其佛教艺术是希腊和印度风格融合的产物)的影响。旧金山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5-65
“青铜器文物保护新材料的研制”课题是国家文物局、江苏省科委下达的文物保护科研项目。课题组在众多青铜器保护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青铜器保护技术和材料。研制的新型缓蚀剂AMT填补了国内空白。ACN1(AMT C N)复合配方的研究成功,突破了国外单一的AMT或AMT HNO3处理青铜文物表面变色  相似文献   

7.
李澜 《文博》2012,(3):89-92
本文介绍了对襄阳文物考古研究所105件出土饱水木漆器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的技术路线及其基本方法,所有文物经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均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2014,(6):112-112
正2014年5月5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和中国ICOMOS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原则和地方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开幕。研讨会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实施十年回顾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准则未  相似文献   

9.
考古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木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成的有机物质。考古出土的竹、木、漆器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长期受到地下水和多种盐类及微生物等的侵蚀,糟朽情况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出土的竹、木、漆器都吸饱了水分,有的含水率竟达1900%。这些饱水竹.木、漆器若不进行科学处理,一旦水分挥发干燥后,便会发生收缩变形和开裂,直至毁坏。  相似文献   

10.
沈晓洁 《神州》2013,(7):30-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俗文物作为广大人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着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的巨大的冲击,致使大量民间技术的失传和工艺水平的下降。因此,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刻不容缓。文物主管单位和各地博物馆应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马文婷 《丝绸之路》2012,(18):99-100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文物正面临着由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带来的严重破坏,随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不但要将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而且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东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拟定于2009年9月于中国北京召开,旨在加强东亚各国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领域的交流,尽快建立东亚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运行规则。主办单位为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该会议还将设立“古建筑彩画保护技术及其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专场,就东亚地区彩绘文物的保护与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2月21日至22日,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以"文物科学保护研究新进展"为主题的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17日-1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故宫博物院、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9东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一次年会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召开。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李季常务副院长、段勇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泽田正昭会长、李午熹副会长、陆寿麟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杜晓帆专员、中国科协黄珏调研员出席了开幕式。本次会议是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是中日韩三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发起成立的,旨在促进东亚地区文化圈内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共同发展的民间学术组织,学会2007年11月在韩国首尔正式宣布成立,首任会长是日本著名专家泽田正昭先生。  相似文献   

15.
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拟于2009年12月16—17日在广州召开召开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藏品保存现状的科学评估、保护对策与保护研究发展趋势”。会议主要是以如何科学的评价博物馆藏品在不同的保存环境下稳定的状况,对不同种类文物病害的科学认识及研究方法的讨论,关注目前国内外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文物保护研究方法论,另外会议也将讨论目前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漆器是研究古文化的实物资料,多有精美纹饰和铭文,但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多有饱水、糟朽和变形等病害,甚至胎体完全腐蚀,仅剩漆膜,且无法复原。在研究前人对漆膜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平整漆膜的保护方法,整形脱水后以棉纸为背衬、虫胶漆为粘接剂粘接漆膜,再用镶嵌磁铁的有机玻璃板夹住固定。成功保护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60余件漆膜,为今后研究漆膜的保护修复方法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务礼品的保护修复要遵循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但区别于文物保护修复,要突出其艺术性和真实性。参照馆藏及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了馆藏竹、木、漆器、牙雕等国务礼品的来源、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2012年8月14日至16日,“全国第十二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委员会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研讨会主题是考古与文物保护中的科技问题,主要涉及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古代墓葬壁画保护、彩绘陶器保护、砖石质文物保护、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陕西考古研究院杨军昌介绍了他们近年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了国内壁画的现场搬迁和保护;陕西师范大学李玉虎介绍了汶川地震中老照片、电影胶片划痕修复研究工作;中国科学大学技术龚德才介绍了“古代纺织品碳化分析”等。另外,进行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纺织品/纸质/漆器保护”“金属保护”、“石质文物保护/彩绘颜料研究”五个专题的研讨。与会者就目前国内外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各类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材料以及目前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在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的概述,对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