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并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协议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平解放西藏,实现民族团结,解放军进驻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处理西藏内部问题和旧制度问题上采取宽大让步、耐心等待的灵活政策。十七条协议体现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的高超艺术,闪耀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西藏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光辉思想。回顾60年前十七条协议签订及其实施的历史,以及西藏社会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巨变,留给我们诸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3.
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地方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西藏和平解放有效构筑了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辟了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不"到"一宜一不宜",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国际局势有利时机的准确把握,同时西藏上层分裂分子变本加厉的分裂行动促使中共中央做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加快了西藏和平解放步伐,直至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的实践历程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和"与"战"关系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反映了解放西藏是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也为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藏和平解放是当代中国史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西藏和平解放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关注的重点既包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战略决策、关键事件、相关人物和国外势力介入,还涉及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深化西藏和平解放研究,既要坚持从不同维度和层次展开,又要将研究成果积极推向世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宋月红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2)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和筹划实施昌都战役是《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前西藏和平解放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中央人民政府遏止了西藏“亲善使团”,并将“西藏代表团”定位为西藏“地方性的及民族性的代表团”,而争取其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和平解放问题。历史没有给予避免昌都战役而实现昌都和平解放,进而推进西藏和平解放的客观条件。昌都战役“以打促和”,成为和平解放西藏的一个必经阶段。昌都战役从1950年10月6日开始,实际结束于10月21日。昌都战役后,达赖在和谈问题上有一个渐进而非急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两大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同推进,当年毛泽东关于"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的预言已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设治理西藏的历史经验是:牢牢抓住西藏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铸就了"老西藏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建设治理西藏. 相似文献
8.
<十七条协议>谈判和签订的过程,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平等协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具体历史过程.所谓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不具有全权代表资格以及在"胁迫"和"压力"下进行谈判与签订的言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族内部团结的实现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在当代西藏地方发展史和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4年我出生于青海安多藏 区,1951年28岁的我。有幸 作为一个工作人员经历了 “十七条协议”签定并得到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拥护.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全部过程。虽然事过50年。其中的一些情景仍历历在目。 1949年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前来进行和谈。但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帝国主义唆使下。迟迟不派代表,反而在昌都地区的金沙江一线加派藏军驻守。阿沛为首的和谈代表团组成抵京 这时西藏地方政府还提拔了原任孜本的阿沛·阿旺晋美为四位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平解放并非一帆风顺。1949年7月以后,正当中国人民的解放伟业就要完全实现之时,在英、美殖民主义者的策动下,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先是发动 相似文献
11.
张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2)
本文通过考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决策的实施,探讨了中央通过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势、了解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的本质,以及藏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来确定处理西藏事务基本原则的过程及内容,分析了治藏政策和措施的丰富内涵,以及治藏政策理论渊源和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班禅返藏问题,不仅是十世班禅自己的问题,也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大核心问题。他首先争取中共中央对自己地位的承认,提出解决班禅问题的方案和意见;接着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使班禅问题的解决在协议中规定下来。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他又采取积极措施使书面规定得到具体实现,顺利返藏。班禅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与正确的方针、步骤,十世班禅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49—1951年间,美国策划达赖喇嘛出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起初,美国反对达赖喇嘛离藏,支持噶厦抵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美国后来认识到不可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因而要求达赖喇嘛流亡锡兰或泰国,不得已时到美国"避难"。《十七条协议》公布后,美国反对达赖喇嘛返回拉萨,要求达赖喇嘛在靠近西藏的地区流亡或"访问"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达赖喇嘛最终返回西藏并通电拥护《十七条协议》。美国的企图必然破灭,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1949—1951年间,美国策划达赖喇嘛出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起初,美国反对达赖喇嘛离藏,支持噶厦抵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美国后来认识到不可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因而要求达赖喇嘛流亡锡兰或泰国,不得已时到美国"避难"。《十七条协议》公布后,美国反对达赖喇嘛返回拉萨,要求达赖喇嘛在靠近西藏的地区流亡或"访问"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达赖喇嘛最终返回西藏并通电拥护《十七条协议》。美国的企图必然破灭,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前夕 ,美国积极侵略西藏 ,独立后的印度也企图延续它从英国继承的西藏政策和在藏权益 ,西藏地方分裂分子在美印等国的支持下蠢蠢欲动 ,西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他们精辟地分析了有关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利用印度维持其在藏利益的政策 ,找出了外交上的突破口 ,在坚决反对其干涉内政的同时争取与之早日建交并修正此前的对印政策 ,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西藏的干涉 ,使西藏和平解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文韬武略安西陲民主改革得人心--从《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看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读<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可以了解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和平解放西藏时采取的许多政策和策略.这既体现了他一贯遵循的实事求是精神,也体现了他把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的领导艺术,如利用军事实力进行政治斗争、消弭藏汉民族长期存在的矛盾、排斥国外反动势力的干涉并坚持贯彻对西藏民主改革的主张等. 相似文献
17.
此文概述了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过程;澄清了对国史学科存在必要性及其特点的模糊认识;强调了国史研究要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资治教化的传统,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提出了为加强国史学自身的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党性和科学性,占有史料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问题和关注现实问题,继承史学传统和借鉴新的史学观念与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故宫博物院8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产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有过曲折的历程。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象征,正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和空前重视,同时以其宏富的收藏、多样的展示、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世所瞩目,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对故宫价值的认识以及多年来在故宫保护上的努力,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故宫博物院正在重点抓紧基础建设、搞好开放展览、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打造“数字故宫”、推进故宫学研究等工作,努力实现保护好民族瑰宝并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4):142-143
20 0 1年 6月 1 2日上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 2 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出席了会议。宋平、马文瑞、郑天翔、陈慕华、邓力群、吴冷西、袁宝华、李力安、朱穆之、李葆华、王忍之、袁木等老同志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张全景、滕文生、逄先知等出席了会议。今年是建党 80周年 ,又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 2 0周年 ,与会人士畅谈中国共产党的 80年奋斗历史 … 相似文献
20.
南京博物院于2010年6月13~14日举办了‘学术期刊·博物馆·文化遗产’论坛暨《东南文化》创刊2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文博学术期刊界的近四十位专家代表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1、新形势下加强刊物自身建设,2、学术期刊对博物馆建设和文化遗产学事业的引领作用,3、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并交流了各自的办刊经验。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学术期刊更好地为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事业及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平台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