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印,《说文解字》印字注曰:执政所持信也。《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文日印。自战国以来,随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统治阶级在国家机器范围内,设立各种机  相似文献   

2.
李炳泉 《史学月刊》2008,(12):125-127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在这条史料中,不仅提到西域都护置于汉宣帝时(拙文《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见《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而且还提到西  相似文献   

3.
1991年12月,来安复兴林场木港村村民奚心泉在住宅附近发现一枚铜质印章(见附图).现已送来安文物所收藏.该印通高2.2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4、印体厚1.2厘米.桥形纽,中有圆孔.直径0.7厘米.重86克.印文是白文“军假司马”四字,宇体为汉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泰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军司马是将军属下的官吏,假司马是副职.《后汉书·百官志》将军条下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相似文献   

4.
《汉书》卷九上《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太初元年“左内史更名左冯诩,属官有廉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论者据此皆以为左冯诩属官有四市四长丞。如陈直《汉书新证》云:“西安汉城遗址中,出土‘市府’封泥最多,文字最精。又有东西南北四市封泥,皆为半通式,为左冯诩长安四市长所用者。”(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二版)等。这完全是对班固原意的曲解。其实,《百官公卿表》所说的“四长丞”分别指的是左都水、铁官、云垒和四市(应为西市,详见下)共四长丞。这种前面列举官名,后面级以职官…  相似文献   

5.
“博士”一词,英文为doctor,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其实,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产物,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博士乃是官名,其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鱼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这是鲁国的博士。《宋书·百官志》也说:“六国往往有博士。”但此时博士的职责已不可考。秦王朝因袭此制,设置博士多达70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秦朝博士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如下故事:“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  相似文献   

6.
一、詹事设置的原则詹事官起源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掌皇后、太子家”。这个解释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了此官的性质,是宫官;另一是概括了此官的职掌,即主要是掌管宫内太子、皇后及皇太后的私事务。汉承秦制,设置了詹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即分别设置了太子詹事、皇后詹事、皇太后长信詹事.詹事设置的原则是:第一、未有太子不设詹事。太子詹事,不常置。“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当然詹事也省。其实,影响太子之预立,除了“凡初即  相似文献   

7.
汉代在郡国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中,有因当地物产之宜或某种需要而特设的专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这些特设的专官种类很多,包括有农、林、水、工、盐、铁、畜牧等各个方面。在西汉时,这些郡国的特设官一般隶属于中央的官署管辖,东汉则皆改隶于郡  相似文献   

8.
居延汉简所见侯官少吏的任用与罢免李天虹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官吏因秩次而有长吏、少吏之别。《汉书·百官公卿表》序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之际将相分职已经成为官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文官与武官的称呼却到汉代才出现。《史记·叔孙通传》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723页)与文官相对应的武官一词较早见于《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相似文献   

10.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蒋非非《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后期官吏的确切人数:“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是如何维持自身规模与规范内部流动的呢?自古及今,学者多将察举征辟制作为汉代主要的仕进制度,然而,如果我们将“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相似文献   

11.
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卜宪群秦汉以降的三公制是较为明确的,但秦汉及以上的三公制度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把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视为三公。班固的说法与汉儒的解释基本一致。但是,秦汉人又常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本纪》“渭南”标点正误东湖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秦本纪》(第199页)有云:“(秦躁公)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今按此处显系视“渭南”为实限地名,不妥。据《汉书·地理志》,汉代之京兆尹辖地为“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  相似文献   

13.
吴荣曾 《中国钱币》2003,(3):24-26,43
行钱一辞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鼎三年,“郸侯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论。” 周仲居获罪之由是因为“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行钱是什么?先看颜师古对这段话作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九年载:是年长信侯嫪毐发动叛乱,赢政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嫪毐等人大败而逃.因通令缉拿,于是“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今齐等二十人皆枭首.”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令,力令反.中大夫令,秦官也.齐,名也”这是把中大夫令当作官名,齐作人名,以为史失其姓.按:此说大误.《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通典》卷二十五《诸卿上·卫尉卿》亦云:“卫尉,秦官……,汉因之.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郑樵《通志·职官略》和冯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五《诸卿·卫尉卿》所载也与《通典》相同.据此,则中大夫令一官,实只存在于汉景帝前元和中元年间,前后不过十多年.从秦代起到汉文帝时,掌宫门卫屯兵的长官称卫尉,不叫中大夫令.秦代根本就没有中大夫令这个官.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一文。根据刻在前室横额中部偏右,即后室门口上方的墓志来看,称墓主缪宇为彭城相是错误的。墓志第一行为:"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知此墓主人的官职乃为吕长行彭城相长史事。按汉制,郡置太守,王国置相。《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  相似文献   

16.
从汉代文物考古资料所见“宫官”集释谈《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处句读问题萧亢达汉代中央官制大抵分为朝官与宫官,朝官是治理国家的行政官吏,宫官是管理宫廷事务的官员,但由于他们在组织上有不少混同之处,有的实际上是属于宫廷和政府职事混而为一的官职。如太仆、...  相似文献   

17.
所谓“壁中书”,系相传于汉代出自孔子宅壁中的古文经传。其发现过程,诸文献记载详略不一,《汉书·艺文志》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指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引者),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中华书局标点本1706页)今人多因之,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如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云:“据说在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曾发现古文经。”(中华书局1952年1月第1版第六页)《辞海》修订本“壁中书”条释曰:“汉代发现的孔丘宅壁中的藏书。”下引书证即《汉书·艺文志》“武帝末”至“皆古字也”一节。(见缩印本54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将之一概视为机构成员。记载体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官制的法令及行政体制的演化,汉代官制记载依据以官员管理为中心而不及机构状态的官簿、秩律等文档、法令,唐代官制记载主要取本规范各机构官吏设置的职员令。汉唐官制记载体例及其来源的不同,体现了魏晋以来官制和对应法令形态的变迁,这一变化的转折点约在南北朝后期。由此达成的机构行政一体化,是汉唐间强化集权秩序和防止长官大权独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汉墓发掘已近二十年了,仍留下许多疑点,令我们去考究、思索。轪侯的身世及夫人的族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轪侯身份,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史记》、《汉书》均只在功臣表中,记载他以长沙国丞相于汉惠帝二年庚子封侯,食七百户,八年薨。其姓名,二书记载稍有出入,《史记》为“利仓”,《汉书》为“黎朱苍”,从墓中出土的一颗篆体阴文的玉质私印看,轪侯应为利苍。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元五年栏中,又有一条“轪侯吴利为奉常,六年奉常利更为太常”,而轪侯世系表却无吴此人,这点两部史记记载相同,不当有遗漏,且吴与轪侯姓氏不符。吴利是谁,《马王堆汉墓》一书按时  相似文献   

20.
青州市博物馆历年征集收藏古代印章很多,今择其:二介绍,两印均由原益都县公安局移交博物馆。夷道令印。铜质,正方形,边长2.7、通高2.7厘米(图一)。鼻纽。白文,篆书“夷道令印”四字,字面微受磨损,字体方正,笔划粗壮移稳重,排列整齐(图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夷道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所辖十七城之一。”据该印纽的形制及印文,“夷道令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