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7年底饶家驹在上海创办了南市难民区,次年又在汉口建立了难民区,为战时难民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饶家驹与难民区:一是南市难民区的成立时机。由于饶家驹的努力,南市难民区建立的时间尽可能地提前了。二是南市难民区收容人数。南市难民区最多时收容难民20万以上,在其存在期间大约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三是饶家驹与汉口难民区。饶家驹经过多方奔走成功建立了汉口难民区,但由于日军的蓄意破坏,难民区无法发挥保护难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他13岁来到提篮桥犹太难民区,后为中美建交助力"侬(你)好,上海。"美国前财长布卢门撒尔造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笑着说起70多年前学会的上海话。2月7日是布卢门撒尔第八次到上海的"寻根之旅"。二战期间,他以犹太难民身份在上海提篮桥犹太难民集聚区生活了8年,在镌刻13732位二战期间在沪避难犹太人姓名的"上海名单"墙前,布卢门撒  相似文献   

3.
外籍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 1937年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之后,即兵分三路逼进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11月 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老百姓惊恐万状,有钱的人纷纷外逃避难。就在日军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南京即将面临着一场血战的劫 难之时,为了使未及撤离南 京的难民有一个最后避难的 场所,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 事长、中英文教基金会总干 事杭立武博士发起,邀约部 分自愿留在南京的热心公益 事业的外侨代表,仿效上海 饶神父在南市设立难民区的 办法,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 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难 民区)…  相似文献   

4.
1937年11月底,20多位西方人毅然留居危城南京,其中15人自发组织成立了南京安全区(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被推举为主席。他们以人道主义精神,救助了20多万中国难民,保护了安全区内的房屋财产免遭火灾。拉贝将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留下了日军大屠杀的铁证。日军在南京的滔天罪行使拉贝万分震惊,南京人民的鲜血也使拉贝看清了侵略战争的本质。这一时期的恐怖经历使拉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根据档案资料及“拉贝日记”,对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行为及这段经历对其思想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1938年1月下旬,中外慈善家在上海成立了"南京国际救济会"。该会为遭受日军涂炭的南京难民募集善款,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世界红卍字会等组织精诚合作,指导了南京的尸体掩埋、难民救济等工作,其功绩理应为历史所铭记。  相似文献   

6.
高峰 《百年潮》2013,(10):47-49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有她的影子;在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中有对她的描写;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中,有她正义的呐喊;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风月女子们危难时刻挺身救士兵的感人故事,真正幕后导演是她;她用滴血的笔记录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大改成难民收容所,挽救了上万条中国人的性命。在那血雨腥风的时刻,她是当时全南京城难民心中的"观音菩萨"、"神的使者"。在  相似文献   

7.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年2月19日出生于丹麦奥胡斯市一个奶酪商的家庭。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辛德贝格目睹侵华日军残杀中国无辜民众,留下了文字记载,并目睹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菲力蒲.彭布鲁克.史蒂芬斯(Phillip Pembroke Stephens)被日军打死。1937年12月5日到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后,他与德国卡尔.京特博士(Dr.Karl Guenther)一道,在保护该厂厂产的同时,建立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小医院,收容难民和伤员,送出记录日军暴行的难民信,栖霞士绅、民众曾赠给辛德贝格"见义勇为"的丝绸横幅。辛德贝格自己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日军暴行,并驱车接送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使马吉得以拍摄了一些电影镜头,写下《栖霞山之行报告》。他还为城内从事救援的其他外国人提供食品和消息。1938年6月初,辛德贝格在日内瓦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暴行,朱学范在其护照上写下"中国之友"的题词。辛德贝格于当年7月移民美国加州,1984年4月在美国去世。本组史料系辑译者新近从丹麦收集到的有关辛德贝格史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卫星 《民国档案》2005,2(4):101-108
1937年南京沦陷前期,留在南京的一些外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留在南京,并参照法国神甫饶家驹在上海设立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发起设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以保护无辜的平民免遭战火的蹂躏。安全区设立的过程较为复杂,不仅需要中国方面的同意,而且还要征得日军当局的认可。这些外国人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南京沦陷前成立了安全区,开始发挥保护平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京沦陷前后的野战救护处文/朱宝琴南京沦陷前夕,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在南京成立了野战救护处.担负城防救护工作。处长金涌盘临危受命,代理卫生勤务部部务,统一指挥留京各卫生单位投入伤员救护转运工作。南京失陷后,野战救护处留京人员栖身难民区,他们在金...  相似文献   

10.
1938年6月下旬,号称长江天险的马当要塞沦入敌手,江西省门户——九江遂暴露在敌军的炮火之下,九江各地的难民五六万人都麋集庐山.当时白崇禧来九江视察,曾决定把庐山划为国际难民区(山上有外侨900人).不久陈诚又来九江视察,改变原  相似文献   

11.
南京沦陷前夕,面对日军的入侵,留守的难民们普遍感到焦虑和恐慌,但部分难民并未意识到这场战争与自身的关联,有不少人甚至还存在侥幸心理。南京沦陷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打破了难民的侥幸心理,给难民带来深刻的恐惧和痛苦,还使难民感到愤怒和屈辱。面对暴行,为谋求生存,难民们萌生了团结互助、一致对外的情感共同体。生存的困境使难民们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催化了难民的民族情感,不过这种民族情感因难民个体的文化程度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日军侵占南京罪行残存纪实文/吴定元今年是侵华日军入侵南京六十周年。当年日本法西斯战争狂人,对南京人民进行了八年的血腥蹂躏与统治,其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笔者作为根生土长的老南京,曾亲睹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日寇铁蹄践踏下残存的断垣残壁、枪眼弹迹、难民区旧...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金陵大学设立了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3万余人,因此对金大难民收容所的研究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多年来,由于资料的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依据新近发现的相关史料,对金大难民收容所作个案研究,以期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  相似文献   

14.
黄继溥 《文史精华》2007,(12):18-20
在抗战胜利已经62年的今天,日本的极右势力仍在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在惨案发生的当时,就有许多国际友人敢于在血雨腥风中救助中国难民,而且视"揭露暴行乃是一种道德义务",纷纷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那么谁是最先向外界揭露这一惨案真相的呢?《谁最先向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一文告诉了我们谜底。  相似文献   

15.
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医疗救助任务空前繁重。虽然绝大多数医生在沦陷前离开了南京,但是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慈善机构、隐匿身份生活在难民收容所内的军医以及参差不齐的民间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南京的医疗救助。南京内外信息交流初步恢复后,西方在宁人士又积极申请外援,经历一波三折,方才成行。上述努力为南京难民挺过难关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冬,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发起,邀集了一批侨居南京的外国商人、教授、牧师、医生共15人,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将城区西北部一片3.84平方公里的地方辟为安全区,收容难民。由于这一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军的暴行,保障了南京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解决了难民们生活上的困难。“华小姐”即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华小姐”是美国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一个小小的农业社区。她的美国名字是Minnie Vantrin,译成中文叫魏特琳或沃特琳,她虽已50多岁,因为没有结婚,中国难民都称她“华小姐”。华小姐瘦长的个子,她从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位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凭借其中立国国民的特殊身份,在保护和救助难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这些欧美人士一起工作的还有大量中方工作人员,最高峰时多达1500余人,主要包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下属各专门委员会的中方成员、各难民收容所的中方管理人员以及国际委员会基层及协作机构的中方工作人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计报酬、义无反顾地参与难民救助,承担了大量具体和繁琐的工作,与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一样,他们也是英雄。  相似文献   

18.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规模较大的收容所,其存在时间也较长。由于位于安全区边缘且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保护,这个收容所频繁遭受日军侵扰。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带领管理人员与义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难民争取生存空间。他们为难民安排住宿、施放米粥、实施医疗救助,积极开展难民救...  相似文献   

19.
《民国档案》2005,(3):38-38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新《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40万字,分为10篇,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种关联,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空范畴、难民区、规模、性暴力、抗争、幸存、历史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记忆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论述和探索,首次披露了一批最新发现的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民国初期,各宗派基督教在广州快速发展。抗战爆发后,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并爆发大规模的难民潮。24日,即广州沦陷第四天,香雅各博士(Dr.James M.Henry)率领教会人员成立广州难民区委员会,组织开展难民救助工作。他们在战火中尽可能地为广州难民提供战时的安全、食物、医疗、教育,成为社会救助中的一股力量。但由于战时社会的动荡,这方面的原始记录很少,所以今天我们能找到的相关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为了还原更多的历史事实,我们走访多地,在卓稚雄先生(广州市公安局退休)提供的线索下,对曾经的一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