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宏才 《攀登》2001,20(7):132-135
作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成功开创出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它在各个时期的情况也不同。在抗日战争条件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更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付诸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种理论的产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理论形成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虽然当时毛泽东“引兵井冈”是被迫的,是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再图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需要,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并受一定思想理论指引下产生的.过去大家有种偏见,不太认同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的“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基础。但本人认为,虽然两者有一定距离,但“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应该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奠基石,倘若不“上山”,就不会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就没有“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产生,正因为把革命的武装力量引上了山,才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付诸实践.本文将着重探讨为什么“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时建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从八七会议之后初具形态,到抗日战争时期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最终于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以中国的革命道路提出,以及毛泽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其进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最终形成。本文就其理论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宏才 《攀登》2001,20(Z1):132-135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7.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涵义。中国要想取得改革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好的国际地位,这与农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本文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于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党中央为什么能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毛泽东思想为什么在大革命时期萌芽?这些都与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分不开。而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则始于大革命时期,本文试就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红梅 《攀登》2001,20(7):129-131
在80年代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途径与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这一道路的形成,深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梁思永。尹达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以《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史学发展史》三本著作为代表。重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是尹达先生在“从考古到史学研究”学术道路中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治学特点,也是尹达先生能够沟通考古与史学研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试析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缔造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程中,顺应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政治力量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战略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没有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起义的道路,而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采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南昌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革命道路。“八一”南昌起义对这一道路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了最早的探索。因此,我们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从1921年党成立到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我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是不足的。虽然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革命军队,并已直接掌握了一部分武装。但是,那时我们党还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不懂得独立自主的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不懂得研究军事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在北伐战争中,我们党忽视了对军队的争取,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付诸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种理论的产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理论形成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虽然当时毛泽东"引兵井冈"是被迫的,是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再图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需要,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并受一定思想理论指引下产生的.过去大家有种偏见,不太认同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的"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基础。但本人认为,虽然两者有一定距离,但"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应该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奠基石,倘若不"上山",就不会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就没有"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产生,正因为把革命的武装力量引上了山,才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付诸实践.本文将着重探讨为什么"上山"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时建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1,(2)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路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屡次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不断从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磨难和考验。党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是在与党史和革命史体系逐渐区别开来的过程中初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奠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框架。王桧林主编的北京师大版《中国现代史》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框架。它的撰写、修改、趋向完备是和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形成密切结合着的,它所提出的“三条道路、两个斗争、一个结局”的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为史学界所公认,它为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倪玉平 《史学集刊》2020,(1):31-33,20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就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史研究被纳入并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革”前,中国大陆史学界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尤其是有“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的形成等五个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实际上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农民战争的起因及其利益诉求,也是重在经济领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这样看来,“五朵金花”中的四个议题都和中国经济史有直接的关系。由于问题意识集中,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中阐述了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飞跃历程,指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①。江泽民同志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是历史的产物。作为历史的产物也必定有它特定的历史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大众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②。在经历了20…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一个伟大突破,奠定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性的思想及其成功实践,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个伟大的突破,在于他把马列主义理论中关于农民问题的策略思想上升为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高度;这个创造性的思想,在于他把农民问题作为基础和突破口,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道路。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史学界对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研究中,流行一种叫“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认为十一月革命在当时既可避免走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民主的道路,又可避免走与德皇的官吏和军阀等旧势力勾结的议会民主的道路,而可能走苏维埃民主与议会民主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对一九二六年七月中共四届三次扩大会议的评价,是目前党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过去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次会议“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发展到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标志”,会议通过的议决案“形成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的理论”,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纲领”。一九七九年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们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