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和列宁都是20世纪的世界伟人。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孙中山生于1866年,列宁生于1870年,孙年长4岁。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领导了中俄两国的革命。尽管由于中俄两国历史条件不同,两国革命的性质及  相似文献   

2.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兼与胡绳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1913年间,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发表一系列论著,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纪念孙中山先生》等文章,也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歌颂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我国史学工作者一般都遵循革命导师的立场、观点,对辛亥革命进行研究。多年来有关辛亥革命史的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受压迫的国家和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榜样。1918年春夏间,孙中山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的成功,表达了对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往。1924年1月,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时,正值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向大会提出了《哀悼列宁提案》。2月24日,孙中山出席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的追悼列宁大会,视列宁为同志,称赞列宁为“国友人师”。  相似文献   

4.
早年列宁与孙中山建立的通信往来,都是由懂俄文的宋庆龄帮着实现的。宋庆龄因此接触到了列宁的革命思想。自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她就开始追随共产党,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公开或秘密地协助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思想是孙中山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得来的。亨利·乔治的单一土地税制和约翰·穆勒的地租理论是民生主义的主要来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等西方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6.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患重病的列宁亲切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孙中山对国民党的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极为不满,当列宁的信息传递给孙中山时,他认为中国革命将会因此而出现新的转机。次年8月,他派遣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意欲学习苏联的政治、军事和党务,并希望苏联派遣得力的顾问团常驻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7.
小资料     
孙中山先生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饱尝屡遭失败的痛苦。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给他从很大启发和鼓舞。他致电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表示十分钦佩”。1921年8月,孙中山又向俄国无产阶级政权表示,“非常注意”他们的“苏组埃组织”与“军队和教育的组  相似文献   

8.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位著名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10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邀请,派他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来华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学习苏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在重病中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亲切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当相关信息被…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李大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5年前,李大钊曾“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将孙中山与列宁的思想、精神与品格“比较的看”,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期望国共两党人士精神合作、致力于国民革命。今天我们也因中山先生而想到李大钊,拟将他们二人联系起来看。希望以他们彼此关系的角度引发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这两位革命家及其有关历史内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密切相关,在其长达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驻留9年6个月。其在日时间占孙中山整个革命生涯的近三分之一。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孙中山或以日本为革命活动的基地,或以日本为流亡之地,与当时的日本政界、财界、军部、大陆浪人、民间人士结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理解和解释孙中山与日本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在孙中山革命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热…  相似文献   

11.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组建中华革命党,举起革命低潮下的讨袁旗帜。以革命的对手方为着眼点,此时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侦缉与策反的政治策略,是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的障碍之一。袁世凯政府针对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的相关行动呈现着武力镇压、刑事侦缉、策反与招抚等阶段性特点,反映出彼时国内外政治波谲云诡的剧变,以及袁世凯政府与中华革命党之间因时因势而变的政治较量。这对重新认识孙中山等党人的革命活动和中华革命党的真实面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埔军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后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它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列宁、斯大林派遣的顾问人员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起来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13.
唐宝林 《炎黄春秋》2012,(12):76-79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研究员今年5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书,该书汇集了作者30多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1919-1927年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史:从俄国革命党人与孙中山的最初接触到十月革命后列宁与孙中山的初步合作;从列、孙相继逝世后的斯大林与蒋介石之间的利用与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名字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和伟大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多方面的、本质的内在联系。 做为光辉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主要业绩  相似文献   

15.
绿林出身的李福林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广州地区民军首领,为广东光复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出路。但在革命转入低潮时,李福林却见风使舵,一度疏远孙中山的革命阵营,与龙济光合作。在受到桂系军阀的排挤后,李福林为寻求政治依靠,再次转向孙中山,却又希望在孙中山与桂系军阀之间左右逢源,与革命政府若即若离,以求利益最大化。随着驱桂战争形势的顺利发展,李福林宣布独立,帮助粤军成功驱逐桂系军阀。由此,李福林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其所领导的地方武力成为大元帅府时期革命政权的重要支柱,李的政治地位随之达到新的高度。即便如此,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李福林,其革命动机的“两面性”,仍然是制约其行为的重要因素。1924年商团事变中李福林充当调停人,周旋于地方势力与革命政府之间,倍感无奈又不断自责。李福林的个人利益视野,既无法使他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也严重制约地方社会对革命的支持,革命党人始终未能在最具条件的革命策源地广东扎下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大华 《史学月刊》2004,2(8):52-56
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而言之,在“革命程序论”上,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过渡期的思想,而背离了他在革命程序论中提出的训政时期所应实行的政治经济主要任务的主张;在“以党治国论”上,继承了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提出的以党权代替政权的思想,而背离了孙中山1924年前后对“以党治国论”的修正和完善;在“五权宪法论”上,形式上搞了一个五院制的国民政府,但在实质上则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姚萱 《沧桑》2013,(1):186-189
对于檀香山兴中会的秘密誓词和革命性质历来颇多争议,林增平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文中提出,直到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仍是一位改良派人士,檀香山兴中会也不是革命团体。本文从孙中山的交际环境及早期兴中会的活动状况出发,对林文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排满革命是孙中山此期变革活动的一条路径,而在部分会员中流传的秘密誓词也表明了檀香山兴中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与孙中山的关系时断时续。辛亥革命以来,阎锡山出任山西都督后,背离了孙中山及其倡导的革命,且为固位及维护自身利益反而与北洋势力关系密切。但其并未与孙中山完全决裂,而是在孙中山有一定政治上升空间时,又不遗余力地和孙中山联络。当然孙中山的革命也需要阎锡山的加盟。阎锡山对孙中山的态度和行为始终从政治当权者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决定。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莫世祥香港是孙中山相继接受近代中等和高等教育、萌发革新与革命思想的地方,是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据以发动中国民主革命的最早策源地。自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组织乙未广州起义,因失败而被迫...  相似文献   

20.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武汉三镇,有两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耸立在武昌和汉口的繁华街区,它们不仅寄托了武汉人民对孙中山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而且富有象征性地展示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历史联系。1911年10月IO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形式上看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起义爆发之日,孙中山远在美国。然而,这场革命正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进行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所培育和影。响的一代湖北革命志士所成就的。早在1897年,湖北留日学生吴禄贞、傅慈祥等即在日本会晤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广泛联系革命同志,这可谓是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