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浩 《丝绸之路》2015,(4):10-12
自顺治定鼎中原以来,清代地方财政亏空现象便如影随形,清代官员、学者对产生亏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归咎于官侵、吏蚀与民欠三方面。近代以来,学者研究清代财政亏空问题也是围绕着上述原因展开。实际上,地方赋税繁重使得地方官员难以顺利收缴、物价和银价的变动以及清朝赋税蠲免政策都是导致地方财政亏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利用收支活动实现其管理职能的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亚当·斯密把财政称为“庶政之母”。宋代的苏辙曾说过:“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苏辙:《栾城集》卷二一,《上皇帝书》)。因此,财政史的研究有利于洞悉一个社会形态的运行及其因革变迁。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河工与财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桦 《清史研究》2005,(3):33-42
清朝非常重视江河的治理,并不断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工的兴作始终以政府财政为基础,清朝建立了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河工的兴作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密切的联系,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度增加,却并未能改变河工经费紧缺、水利工程日渐废弛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清代福建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福建省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初承袭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对地方财政实行分级分类定额包干体制 ,同时大幅度删减地方财政预算 ,使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趋于萎缩。清中叶推行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 ,原是为了弥补各级政府办公经费之不足 ,但由于此后盛行“就廉摊捐” ,使之名存实亡 ;另一方面 ,由于清后期对地方存留经费实行全省统一结算制度 ,使基层政府失去了财政自主权。晚清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捐纳与厘金 ,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某些职能 ,但同时也促进了绅商一体化 ,推动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国家财政对于货币的追求;明代中叶以后国家财政货币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远远高于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畸形的货币化财政。明清国家财政货币化的加速,是16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推进和白银持续流入的后果之一,对于清代经济、金融和币制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国家财政与内务府财政既互相独立又不断发生联系。乾隆三十年以前,内务府进项有限,对户部财政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乾隆三十年以后,绵延至嘉庆、道光二朝,内务府入项颇丰,其盈余银两不断拨交户部。自咸丰朝始,内务府财源竭蹶,故不得不借拨户部银两,且其数额不断扩大,远超清初。内务府借拨无度极大地影响了户部财政的运行,这是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的根由所在,也是学界批评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完全独立,国家财政作为皇室财政备用财源的命运依然未变。追根溯源,这种关系的存在不仅是维系皇权与封建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封建国家、君臣观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全国团练兴起的大背景下,结合贵州具体史事,分析了贵州团练兴起的原因,介绍了贵州团练的名称,规模及其经费来源,并通过地方基层制度保甲制和基层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宗族与士绅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着重分析在社会大动乱时期保甲制的困境造成团练兴起的必要性及宗族与士绅组织团练的原因。通过团练与官府的关系分析其在维护传统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的同时侵害官府利益和权威、剥蚀离心中央政权的二重性,从而揭示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京债,又名官债,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官员在京城所借的高利贷。官员借贷京债现象在清代尤为严重,从而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虽自顺治朝即颁布法令严禁,但除了乾隆朝一度出台的收效甚微的预借养廉银政策外,有清一朝并无其他解决措施。清廷接二连三的禁令,正是京债泛滥与失控的映射。清代京债的年利率以100%以上为常态,利息高达本金数倍者亦不在少数。虽然研究者认为清代普通高利贷资本的利率有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但京债的利率并未显著降低,这正突出了京债的独特性。债官外任,迫于超高利息的债务,不挪用公帑,则朘削民脂,更有带同债主赴任管事而伙同为奸者,由此造成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9.
清代苗疆相关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民苗隔离,并经常推行“无亩”的特色收税制度,结果严重限制了财税基本单位田亩的扩大,更由此削弱了对苗疆的社会与经济管制能力。清代的以民苗隔离为主导的苗疆政策导致了对整个财税系统和社会稳定的恶性循环,清朝的苗疆治理越治越乱。但同时清朝的封禁政策、对内地交通要道地区过重的田赋、商税等征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汉人农民、商人更加积极地违禁进入苗人地区,与苗人杂居、交流,在长远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共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各种散见档案资料讨论清代内蒙古的蒙旗在财政上的特点,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中央严格监管下的自收自支型.特指归化城土默特二旗.2.中央拨款型.察哈尔八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3.收支独立、中央补贴型.各札萨克旗都属于此种类型.清代各蒙旗的财政类型、特点,与其政治地位、制度类型及清朝在蒙地实施的内外政策息息相关,也体现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船桥会是清初至民国末年汉江流域普遍存在的民间组织,它依托渡口而存在,并募集资金以建桥造船,利涉汉江.清代陕南船桥会内部实行有章可循的科层制管理,权责明晰.绅粮公议基础上推举的首士和会首在任期内全权负责船桥会事务,会首掌管会产,冬则搭桥,夏则造船,并负责拣选和雇佣水夫、巡河.水夫负责摆渡,巡河负责监督.南郑县案例表明,水...  相似文献   

12.
13.
财政亏空现象,在清代腐败政权中是时常发生的。某地某衙门的经费在运转过程中,一部分经费(或钱或粮或物资)发生不正常的短缺或流失;它是用来上缴的,或是用来本部门支付的,或是用来存贮的,这就造成了亏空。亏空是财政中的普遍现象。凡不量入为出者,依法支付者,或者为官不正而侵盗挥霍、浪费者都会发生财政亏空。上者,国家财政会发生亏空;下者,省、府、州、县也会发生亏空,其他如同织造局、矿山企业等同样会有亏空现象发生。国家财政发生亏空,国步艰难,黎民受害;地方政权或厂矿企业发生亏空,国家经济受到损害,本地区本衙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统治集团内开始形成了军阀官僚、地方督抚专权的局面。这一方面暂时加强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它能在农民革命的巨大浪潮中免于覆没;同时,又激化了它内部的矛盾,从另一方面不断削弱着它的统治基础。清代后  相似文献   

15.
陈锋 《史学月刊》2004,(1):113-122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相似文献   

16.
清朝初年通过重新编纂赋役全书等一系列措施,对赋役制度进行整顿,八至康熙中期,清朝的赋税征解基本稳定下来。康熙五十一年(171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初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了太地”,清朝赋税制度的格局基本确立,终清之世迄无制度性的根本变化。但是,赋税制度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为了实现集聚财赋和稳定统治的目的,清朝统治者在对全国实施统治的日常行政中,对赋税征解及其相关的规范措施,不断进行调整。这些调整措施,充分地体现着清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倾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幕府制度发展到清代,成为特殊的幕友人事制度。清以前的幕职,一般是国家正式官职。清代的幕友,却是地方主管官按照“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自行聘请的私人秘书与私人顾问。官与幕是平等而紧密的宾主或朋友关系。主管官对幕友隆礼厚遇。幕友的报酬是主管官私人定期奉送的束修。清代幕友主要有刑名、钱谷、征比、挂号、书启等种类。他们的工作包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行政事务。但到鸦片战争后,“其所司之事,当以治文书章奏、司粮们军需及领水陆兵勇为三大要端”。①幕友可以通过主管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们不对自己的行为负…  相似文献   

18.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县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的重点,鼓吹实行县的"自治"。对于县级地方财政,通过建立以日本人为主体的税务监督署,牢牢控制了地方征税机关。在进行国税与地方税分离的同时,进行税制整理,并建立预算决算制度,通过改变旧军阀的"包办"财政,实现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1935年《地方税法》发布,初步理顺了地方财政。1936年省地方费设立,蚕食了县市的财源,使本来便脆弱不堪的县级地方财政受到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亦建立战时体制,为此迫切要求县市实现财政自立,1940年再次对县级财政进行改革。日本侵略者通过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地方的侵略和掠夺。  相似文献   

19.
清初,索伦(包括鄂温克、鄂伦春族),达呼尔(达斡尔)族人移住境内,讷河地区成为这些土著人牧猎场区之一。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将这些土著人编旗划佐,建立了布特哈(满语为渔猎之意,译汉语为“打牲部”),讷河在布特哈辖区内。在满洲八旗内迁,东北实行封禁的二百多年中,索伦、达呼尔的青壮年频频被调远征。虽有汉军驻防,站民(驿站的站丁)、“流人”、“流民”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台湾嘉义地方的开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认为人类的活动、空间分布、社会与文化特征皆受制于自然,但可能论(possibilism)者则以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非单纯因果关系所能涵盖。“究竟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扮演怎样的角色?”地理学者与人类学家多所讨论,历史研究的领域则较少受到关注。清代台湾是移垦社会,移民者的开发活动很大程度依赖自然,而且愈是早期,环境作用愈具有影响力。随着拓垦活动展开,地表景观渐生变化,新的空间形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