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有“天山第一胜景、瑶池不二仙境”美誉的新疆天山天池国家5A级景区,今年“五一”将推出一座集中展示中国哈萨克族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景点——天池哈萨克汗王宫,这是新疆最大的一处哈萨克文化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历来就有“诗歌民族”的美称,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的骄傲,是“诗歌民族”的代表。阿勒泰地区阿肯弹唱的演变、历史、弹唱形式以及今天阿肯弹唱艺术给草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北哈萨克”从满文公文中最初指代中玉兹,到《西域图志》中指代小玉兹即西部哈萨克,逐渐发展到《海国图志》中指代“左、右、西”三部之外的另一政治单元,何秋涛等人虽回到《西域图志》所指,但也脱离了乾隆时此词对小玉兹的指代意义。其间,甚至出现嘉庆《大清一统志》指称右部的严重错误和《朔方备乘》中的全新地图标注,但都没能辨明来龙去脉。在跨越不同群体、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北哈萨克”指称陷入混乱,这导致满文档案、官私汉文著述出现“知识断裂”的现象。考察清朝对哈萨克认知的变化规律,能够更好地揭示清朝边疆观的变迁及其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帅 《清史研究》2023,(1):92-99
从乾隆中期开始,清朝对每年冬季进入到伊犁、塔尔巴哈台和科布多界内和卡伦附近游牧的哈萨克牧民,按照放牧数量征收相应比例的牲畜,谓之“租马”。对哈萨克而言,通过“缴马租地”,获得了可资利用的冬牧场,保障了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对清朝而言,则通过“借地收马”,不仅得到了所急需的哈萨克马,也起到了维持西北边疆稳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4,(11):36-4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西周早期青铜斧,器长方銎,銎口下凸起一周弦纹,短边一侧附一半环状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图1)。同铭器共两件,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2)。两器系20世纪早年同出于河南浚县,为于省吾旧藏。此“康侯斧”尺寸虽小,但器中却蕴含着有关斧、钺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作为礼器之象征与西周初年“封建诸侯”等一系列深厚的历史信息,可谓“小中见大”。  相似文献   

6.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10万人,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占总人口的27%,其中有哈萨克族2.43万人,占总人口的24.3%。在县志中如何记述“民族”?我们的做法是: 一、立民族篇 开始写志时,我们认为自治县志就是民族志,再立民族篇没有必要。1986年底,我们在修订试写稿篇目时,感到不设民族篇目,自治民族的有些内容在其它专志中不易反映,同时,有几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情况亦反映不出来。于是,在写一、二稿时、我们在社会篇中设了一个民族章,在征求意见和评审中,大家普遍认为,一个自治县仅把“民族”作为社会篇中的一章,规格太低。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拟筑:“钢铁丝绸之路”日本已经同意给哈萨克斯坦4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修建铁路线和装卸货物的设施。哈萨克斯坦的官员们把这项工程称之为“钢铁丝绸之路”,因为它将沿着从中国贩运香料和丝绸经过现在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伊朗到达土耳其的中世纪贸易...  相似文献   

8.
任洪胜 《神州》2011,(11):186-186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相似文献   

9.
“想得雪莲花要上雪山采,想知哈萨克人要到哈萨克草原来。”这是哈萨克人流传久远的一句名谚。  相似文献   

10.
侯菲 《丝绸之路》2009,(11):62-63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为叙事长诗,是9-10世纪时的作品,情节复杂,篇幅很长,一首达斯坦足可以唱上一天一夜。在哈萨克族人心中,达斯坦如同《江格尔》之于蒙古人、《玛纳斯》之于柯尔克孜族人。长久以来,传唱达斯坦的“达斯坦齐”们伴着冬不拉的悠扬旋律低吟浅唱,将那些古老的英雄、爱情与命运的故事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有120多个民族。全国人151700万,哈萨克族占全国人15的51%,俄罗斯族占32%。居民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和东正教,其国名主要因哈萨克族人口占多数而得名。哈萨克在突厥语中。意为“自由骑士”,斯坦意为国家,哈萨克斯坦即为“自由骑士之国”。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为交际语言。原首都为阿拉木图,现首都为阿斯塔纳(1997年迁入)。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刺绣     
哈萨克族妇女擅长一门传统的本民族手工艺术———刺绣。哈萨克刺绣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古朴大方,带有一种强烈的草原民族风韵。虽然构图大多用对称的手法,但表现的风格不落俗套,毫无生硬呆板、枯燥单调的感觉,表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健康、朴素的审美观。哈萨克刺绣色彩亦有该民族独特的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火、太阳和光明;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幸福;黄色象征智慧、丰收;黑色是大地;绿色象征着青春以及生命……哈萨克刺绣的题材、内容、色彩都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牧民们从自然界直接取材,观察细致,但不受自然形态的约束,十分重视艺术的概括、取舍和提炼,流行用省略、夸张、变形来突出主题。刺绣作品中,马的嘶鸣、鹿的跳跃、花朵的对称及色彩搭配都设计独特,各具风格,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风貌、生活习惯和世代相传的民族意识。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学刺绣,长大订婚以后,专门在家把自己喜爱的花草、山鹿、骏马等图案绣在枕套、被罩、布幔、床幄、挂囊、窗帘和壁挂服饰上,这些刺绣品便是姑娘的嫁妆。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搭起一顶叫“吾陶”的小型毡房,专供摆放新娘的女红,房子里面被刺花、绣花和补花的装饰品装扮得十分漂亮,几乎是一座哈萨克人绣花、刺花...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乾隆时期的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多有讨论,一般认为贸易是清廷给予中亚哈萨克部的"特恩",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羁縻"关系。实际上,以清廷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有片面夸大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所具有的"羁縻"作用之嫌。首先,作为中原王朝"羁縻"游牧部落的核心要素,茶叶贸易并未出现在乾隆时期的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中;其次,以往研究忽视了哈萨克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仅将他们视为清廷‘羁縻'政策的被动承受者。此外,由于缺乏对清朝与哈萨克贸易背后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将清朝与哈萨克部贸易视作一种"羁縻"关系的观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建于1953年11月。是我国第一个民族乡。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乡曾被取消民族乡建制而改称公社,1984年11月重新恢复建立。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音译,意为“新乡”、“新的村庄”。该乡位于天山山脉喀拉布拉克山南脚下,西南与中苏贸易边界口岸——霍尔果斯相接,东南有公路通往伊宁市。全乡总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由五个村组成。总人口11280人,有汉、锡伯、达斡尔、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藏、柯尔柯孜等12个民族组成,其中锡伯族1530人,占总人口的13.5%。该乡的锡伯族是“锡伯营”的后裔。乾隆二十八年西迁到新疆的驻扎在伊犁河北岸霍尔果斯地区  相似文献   

15.
修柯 《丝绸之路》2007,(3):20-21
夏天,阿克塞最宜人的时刻是傍晚。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洁净的人行道上,向广场或民族风情园集中。在那里,也许就在今晚,会有一场文艺演出,由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演员表演,是传统的音乐,哈萨克特色的舞蹈。有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穿着传统服饰,嗓音甜美地唱着一支我们听不懂的歌。有一个小伙子在弹冬不拉,那个只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在他的手里发出热烈奔放的乐声,据说他是专门到新疆学的。民族风情园里有号称“亚洲第一大”的哈萨克毡房,几百号人在里面也不会觉得拥挤。  相似文献   

16.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4,(4):19-19
免费WiFi覆盖全球;原子“冰箱”创最低温度;哈萨克耶烈  相似文献   

17.
“姑娘追”     
梁子 《文史月刊》2012,(6):40-41
一、马背民族哈萨克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也有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0,(10):46-46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的民间古典音乐,意为“六十二套连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以器乐为主,集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近现代时期在哈萨克民间广泛流传的篑(器乐曲)、谙(民歌)、哦吟(说唱)、哎吐嘶(“阿肯”弹唱)以及赫萨.达斯坦(叙事诗演唱)等表演形式.皆源自《六十二阔恩尔》。  相似文献   

19.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东朝西,随山就势,占地面积为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寺庙整体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布局,宗印殿以前的部分与一般佛寺建筑无甚差异,只有后部的“阇城”有它特殊的布局和造型,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目的所决定的。当时的承德,在溥仁、溥善两寺和安远庙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土岗平地,位于磬锤峰的西面,可东望磬锤峰,地势形胜,乾隆意欲在此建立一庙,以纪念当时新疆南北两路的都尔伯特、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等的归顺。由于回部和哈萨克、布鲁特等民族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20.
张振中 《丝绸之路》2004,(10):25-27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作“火泉”的火龙洞。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不仅四周景物十分奇特,火龙洞还能治疗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令各大医院头疼的慢性病,且疗效十分神奇。这里每年都引来数万名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