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近来连续接待了两个关于失恋的青少年咨询,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了解他们的心思和痛苦。其中一位最痛苦的孩子,属于单恋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单恋也是恋爱的一种,虽然不能形成与另一个人的互动,但是这种真诚、炙热、纯洁的感情也同样值得尊重和珍惜。学会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是青春期孩子十分重要的成长任务。结合这两个案例,我模拟父母的语气写了下面这封信,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英语难题     
学生最常向我请教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我总是告诉他们,只要找到真正懂得并愿意教授英语的老师,学英语一点也不难。我让他们回忆学习母语的过程。父母会不停地对着初生的孩子说话,孩子会模仿父母的发音来表达自己。接下来是语文学习,以文字代替语言作为沟通媒介。世界上所有民族学习  相似文献   

3.
四川夏先生问: 我女儿今年12岁,性格偏内向,不爱说话,尤其怕跟陌生人打招呼,语言表达能力差,我和太太虽然想了些办法帮助她,但效果不大。请问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夏先生: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欲逼其改变,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更加退缩。要想让孩子“能说会道”,我们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父母跟孩子说话时,最好用和缓、清晰的语调。如果孩子平时说话的语速比较缓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完整的爱呢?年轻的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完整的吗?冷漠、隔离、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忽略孩子的进步、损伤孩子自尊、迁怒于孩子、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都是爱的瑕疵。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冷漠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有的父母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把孩子扔给保姆或爷爷奶奶。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而一个贫庭出身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却不会造成心上的不健康。隔离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外出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在…  相似文献   

5.
时下,面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幼儿兴趣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总想让孩子这个也学一学,那个也上一上。可是,孩子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该让孩子学些什么,成为当下年轻父母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许多父母的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譬如,烦孩子太缠人啦,烦孩子太磨蹭啦,烦孩子太娇气啦,烦孩子太任性啦,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应当怎么看待这些让父母烦恼的现象。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3%)、表扬我(22.7%)、给我辅导功课(16.7%)、对我管得比较松(16.1%)、与我一起锻炼(15.0%)、和我出去游玩(14.9%)、…  相似文献   

7.
正朋友过来诉苦,最近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刚上高一,父母说什么都不听,有时还对着干。周末的时候,我们利用散步的机会,踅到他们家小坐片刻,因为孩子我们曾教过,两家都很熟,他们便让孩子出来陪我们聊聊,果不其然,还没等我与孩子聊几句,朋友夫妇俩便与孩子唇枪舌剑起来,也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据我的判断,孩子有孩子的不是,但父母——特别是妈妈说话的夹枪带棒,让听者——孩子听了不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通。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备、警告的成分。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的刺激,使孩子厌倦、  相似文献   

9.
朋友过来诉苦,最近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刚上高一,父母说什么都不听,有时还对着干。 周末的时候,我们利用散步的机会,踅到他们家小坐片刻,因为孩子我们曾教过,两家都很熟,他们便让孩子出来陪我们聊聊,果不其然,还没等我与孩子聊几句,朋友夫妇俩便与孩子唇枪舌剑起来,也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据我的判断,孩子有孩子的不是,但父母——特别是妈妈说话的夹枪带棒,让听者——孩子听了不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避免尴尬,避免冲突升级,我将孩子支走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话充分显示了父母言行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明白:一、以德立身待人接物要文明礼貌、谦虚真诚;不骄躁,不霸道,不粗俗;作风民主,很多时候对一些事情的研究决定也应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二、以学修身 1、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也应该通过学习提高修养、升华情操。自身兴趣广泛,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求知欲,孩子便有了一个热爱真知、追求进步的楷模。 2、重视孩子学习。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原谅孩子的抄袭或偷懒行为,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应客观分析、客观评价,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及时  相似文献   

11.
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孩子耷拉着脑袋听,就是父母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父母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这中间哪有一点意思是去听孩子的心里话呢?在这种情景下,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了父母的话,那只能说明孩子在爱父母,在了解父母,绝不能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另外,就拿我们自身来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压着孩子学这个,练那个,周末、节假日不让歇,连寒暑假都不给一点玩的时间。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样样顶尖的完美神童。不过,我对女儿却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会经常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父母对此应持什么态度和作法呢? 对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方面的正当要求,家长应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有些合理要求即使经济条件不具备,暂不能满足,也应耐心说明道理,不要断然拒绝,以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有的家长只重视满足孩子在学习上购买图书、添置文具的要求,而对课外活动的一些要求因怕影响学习而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不利于孩子成长。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某些使家长不放心的要求。例如,大一点的孩子,提出结伴去郊外旅游,或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游泳等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断然拒绝,而使孩子的情绪受挫。正确的态度是,应借此  相似文献   

14.
7岁的小真自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不管是上课还是游戏时间,经常都是一个人,自己玩自己的。幼儿园阿姨教唱歌、教数数,他也从不张口;问他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小真就回答一个字:不!再问就始终不说话了。小真家住在一幢高层公寓楼中,从出生到上幼儿园这一段时间很少与别的孩子接触,加之小真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家庭吵吵闹闹时常发生,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小真在家里就很少说话,更别说到幼儿园和小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小强本…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有很多孩子讲究吃穿,自私自利,心中  相似文献   

16.
自尊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是人们心灵的保护层,家长在关心教育孩子时却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自尊。主要表现如下: 1.过分保护孩子父母处处为子女考虑,担心他们的安危,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过分的关爱保护会使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带给孩子的信号是“你不行,你需要保护”。这种伤害是无形的,后果却是孩子遇到挫折易自卑。 2.过分注重成绩南京某民办学校初三女生小林,今年期中考试成绩由年级前几名“滑落”到年级二十几名,父母抓紧监督,小林感觉学  相似文献   

17.
人生二题     
斯雨 《古今谈》2007,(4):64-65
谁和自己说话?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他们把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载体,统统视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有非常强烈的说话愿望。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全上班了,或是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小朋友就采取自娱,或者称进入想象的世界,和鸟和猫狗和玩具对话。另一个端点是蹒跚的老妪老头,或者是生活中失去了另一半,只剩下形影相吊的自己,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或者进入初中后,自认为长大了,往往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有的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与父母对着干。那么,我们父母应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呢? 一、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并非有意与我们父母作对,有意气我们父母,而是他们在体现不成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首位。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全国调查中的发现。笔者曾收到这样一封孩子的来信:我爸说,只要我考了前5名,他就带我去坐过山车。可我真的考了  相似文献   

20.
孔屏 《南京史志》2010,(3):10-12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到了不少父母的咨询,很多父母反映,他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对老师蛮横无理,对父母百般刁难,对学习厌倦同避,喜欢和一些辍学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或者沉迷于网吧。纵使父母千呼万唤,孩子的心依然麻木,情依旧冰冷。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常以泪洗面。有的父母甚至说自己连死的心都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