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冠群 《史学月刊》2020,(4):103-113
1182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爆发了一起拜占庭人针对拉丁人的大屠杀行动。通过幸存者、信使、旅行家、路人、十字军等群体的传播,中世纪拉丁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全过程和对拉丁人生命、财产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这场大屠杀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拉丁作者从受害者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认为这是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拜占庭人长期以来仇视情绪的结果。对照拜占庭文献,我们就会发现,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记述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拉丁史籍所塑造出的安德罗尼库斯与穆斯林相勾结、背叛基督教的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这种带有偏见的记载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尤其是拉丁世界长期丑化拜占庭帝国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清史"学者欧立德等人认为,欧洲称中国为"中华帝国",是17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的事情,其中,清朝入关并通过征服建立大清国,可谓欧洲论述里中国从"地区"或"王国"跃升为"帝国"的重要转折点。大量欧洲古文献证明,其基本观点和一些具体说法存在问题。早在明朝时期,欧洲通过耶稣会士等媒介,将中国称之为"中华帝国"的说法已然确立并初步流行开来。欧洲人最初所谓的"中华帝国",恰是对"大明"及其此前中国的一般感知与印象。当时在欧洲,"帝国"一词的使用较为宽泛,如果简单地从今日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社会学所界定的"帝国"概念出发,去说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帝国"概念之内涵及其使用,重构欧洲早期汉学知识的系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版,约53万字。该书用10章的篇幅,系统地叙述了君士坦丁时代、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时代、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一杜卡王朝、十字军狂潮、拉丁帝国、拉斯卡里斯王朝至末代巴列奥略王朝漫长而曲折的拜占庭帝国盛衰兴亡史;全面论述了奇绝独特的拜占庭文明,包括其文学、艺  相似文献   

4.
李隆国 《历史研究》2020,(2):127-147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考察"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术语的词源时,往往聚焦于"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而忽略了中古早期流行的"sacra respublica"。后一种形式源自古代罗马帝国,而为拜占庭帝国所沿用。从东西部欧洲的统一性来考察可以发现,不仅拜占庭帝国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而且西部欧洲是查理曼统治时期对东部神圣的罗马帝国的自觉模仿,其中罗马教宗发挥了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古早期欧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成为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演化的过程。东西部欧洲在独立发展和彼此互动中体现出中古早期欧洲政治神圣化的共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1927年秋天,刘伯承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去海参崴,再到莫斯科。在船上,他被告知他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当时的中国留苏学生都取了俄文名。别看刘伯承是个名将,打仗归打仗,留学归留学,他一句俄文不懂,一路上念佛似的暗暗念叨着自己的新名字:“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刘伯承仍在心里默念着“阿法纳西耶夫”,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帝国崩溃的世纪",国内外学者们对帝国学和帝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本文将立足于帝国学的角度,分析帝国的类型,并考察苏联的前身——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俄国斯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的非殖民帝国,在自身社会发展过程中结合了东方专制制度和欧洲专制主义的特性,是各民族团结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正>从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建立之后,国际关系史经历了几十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帝国的扩张以及帝国之间的攻伐战争使欧亚大陆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到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规则也是以殖民帝国的形式传播到全球。帝国既是一种政治单位,也是一种国际体系。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农业帝国、游牧帝国和殖民帝国等不同帝国形式,三种帝国的兴衰源于其内在的悖论,农业帝国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上演着统一与分裂的剧目;游牧帝国则需要调和定居与移动之间的难题,殖民帝  相似文献   

9.
<正>两汉晋唐时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时代,也是中华帝国与海外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时代。当时的"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陆上,一条是海上。陆上是由长安为起点,翻葱岭,经中亚细亚进入欧洲。  相似文献   

10.
新书微讯     
正《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内容简介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其在十七世纪抵御了土耳其人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在十九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帝国的军力、国力在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一  相似文献   

11.
1871年,德国在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完成了统一大业。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恐慌和畏惧。人们对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记忆犹新,深怕新成立的帝国会穷兵黩武,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帝国成立伊始,俾斯麦就在官方文告以及在帝国国会的演说中多次强调,德意志帝国在欧洲或欧洲以外不再有任何的领土要求,德国的政策仅仅是维持欧洲的原状。可是在他担任首相的最后几年里,他一改其最初谨慎克制的作法,也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一样推行起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来。  相似文献   

12.
<正>不久前,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超越华沙、布达佩斯和布拉格,成为旅行价格最便宜的"欧洲文化之都"。所谓"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是欧盟授予欧洲城市的一个荣誉称号,旨在推广城市文化、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对话。这一活动自1985年开始举办,每年通常选出一或两座城市,至今已有超过50座城市当选。都柏林早在1991年就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近几年还两次被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r评为欧洲最友好城市。  相似文献   

13.
庞国庆 《历史研究》2023,(1):124-145+222-223
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法律编纂呈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转型过程。《民法大全》在适用中面临法学传承、语言等难题,是转型前“罗马困境”的缩影。7—8世纪的法律编纂,弱化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吸纳希腊法和不成文法,同时实现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为立法精神、法律渊源和法条内容等。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由此,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转型为“东方基督教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14.
当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与欧洲国家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时,欧洲大国看似掌握着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动权,但欧洲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一致对付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衰弱不堪,但它依靠一两个强国来抵制其他欧洲强国的侵犯,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抵制俄国,在俄国帮助下压制埃及行省的分裂行动,依靠德国的帮助抗拒其他欧洲强国,客观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也有一定主动性,并非完全任人宰割;只是帝国内政中的问题削弱了正常外交活动。奥斯曼帝国对欧关系的演变受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严重影响.帝国最终被卷入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国外资讯     
正"欧洲世界遗产之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新旅游平台促欧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欧洲遗产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首个结合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的网络平台。该平台由欧盟提供支持,由教科文组织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开发,推介了从19个欧盟国家挑选的34处世界遗产地。这个欧盟资助的项目主推前往欧洲最具吸引力的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旅游,它鼓励人们探索传统游览热点以外的地方,通过深度游来全面了解这些遗产地。世界遗产中心主任Mechtild R(o|¨)ssler说:"我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哈布斯堡家族开启联姻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国土面积欧洲第二,仅次于俄国,人口是欧洲第三,仅次于俄国和德国,是当时的世界八大强国之一。这个庞大的帝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联姻而确立起来的。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成为罗马皇帝。十四年后,查理曼大帝去世,帝国分裂,东部归于萨克森王朝统治。萨克森王朝君主从罗马教皇处获得了"罗马人皇帝"的称号,并发展成"德意志民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政治功能角度探讨民族文化差异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文章认为,民族文化决定民族的行事方式,欧洲舞台上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行为者,其行为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逻辑延伸,因而伴随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欧盟的东扩,基于民族文化差异的矛盾将凸显,并直接影响欧盟内部的合作,进而影响欧洲一体化的政治进程;欧盟必将承担协调民族文化摩擦和建设欧洲文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受迫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除了战争及大陆帝国崩溃、政权更迭和相关政策等之外,非殖民化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欧洲海洋帝国开始崩溃,非殖民化应运而生,难民潮等受迫迁徙亦随之出现,席卷各大殖民帝国。帝国终结及非殖民化对这场受迫迁徙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帝国殖民压迫造成殖民地治理危机;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转变产生联动效应;帝国终结引发社会秩序失衡。因此,帝国及其不平等的殖民统治是难民产生的根源;帝国实力下降导致的行政和控制力下降,提供了难民产生的基本条件;帝国镇压民族主义抗争的举措直接制造了大批难民;帝国终结造成的难民问题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及其国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欧洲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欧盟则是欧洲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是中国对欧洲政策的主要对象。中国与欧盟关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正进入一个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其结构性变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相互认知和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在政策主动性、议题设置权等方面关系更为平等;政治—战略领域逐渐摆脱经贸关系的"附庸"地位,而得以拓展,带动了双方关系的全面性和战略性提升;经贸关系从单纯依赖相互贸易向投资、产业和金融合作并重  相似文献   

20.
欧洲一体化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权力让渡和共享,但成员国仍然保持着主权,并主导着一体化。证诸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以看到:一、所有的权力让渡都需要成员国全体一致同意,体现了成员国主权的行使;二、"辅助性原则"限制着权力让渡;三、偏向于"政府间主义"的"机构间平衡",共同体/欧盟的决策/立法权始终掌握在由成员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手中;四、种种"灵活性"和"例外",使成员国在权力让渡的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