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卦甲山位于山西省吉县旧县城东南,与今县城隔清水河相望。因其上“草木葱蔚,宛然如锦”,又名“锦屏山”。《吉县志·沿革》载:北魏延兴四年(474年)迁河西定阳胡人至此。在今县城西关设定阳郡治,并于治南锦屏山跟肇建佛阁寺。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物》有考察报告发表。198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
<正>岭山书院清道光元年(1821),武缘县知县张显相捐廉购买县城西北隅薛、黄、刘三姓地基,与县举人阮修诵、职员李琛园倡建书院。思恩知府汪云任、武缘知县慈士衡董其事。建有头门、二门各3间,讲堂、后堂各3间,凉亭1座,厨房2间,东西学舍共27间,周筑围墙。旧址在今南宁市武鸣中学。道光七年,  相似文献   

3.
江西地区的书院教育源远流长,十分发达。宋、明二代更是盛况空前,书院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祭把与讲学活动频繁。江西书院教育的发展,固然是江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但与历代地方官宦、学术名流的扶持与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明代中叶来自浙江余姚的心学大师王守仁便是一位对江西书院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本文拟就王守仁对江西书院教育的影响作一阐述。一、王守仁其人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尝筑室于故乡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几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82…  相似文献   

4.
在白鹿洞书院前的贯道溪两岸,现尚存摩崖题刻50余方。其中宋代9方,明代14方,清代9方,时代不明的18方。还有少数字迹不清无法辨识的题刻。一、朱熹题刻南宋朱善的题刻尚存5方,即“枕流”、“漱石”①、钓台”②、“敕白鹿洞书院”③、“白鹿洞”。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江西婺源人,定居福建建阳。淳熙六年(1179年)知南康军(治今星子),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对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据清康熙五十七年毛德传《白鹿洞书院志》载:“隔溪水,截石亘,相切有声,石刻文公(即朱高)‘漱…  相似文献   

5.
正谢枋(bìng)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历任兵部架阁、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等职,在宋元鼎革之际,知其不可而为之,率军勤王,血染疆场。宋亡后,屡屡拒绝元廷高官厚禄的聘请,被拘执元大都,宁死不做贰臣,从容殉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正气歌。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二十集团军第三十二军(总司令兼军长商震)先后在菏泽、兰封(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考城(县城今为兰考县凋阳镇)、开封、中牟等地与日军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作战。当时,我任该军第一四一师(师长宋肯堂)第三旅旅长。  相似文献   

7.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8.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武阳农业帅希彭彭山,秦汉武阳县治地,秦属蜀郡,汉归键为郡。北接广都(今双流县),南连南安(今乐山市中区),东与牛今简阳县)、资中(今资阳县)接壤。西同江原(今崇庆县)、临邓(今邓崃县)连界。辖今双流(一部)、新津、彭山、眉山、仁寿、井...  相似文献   

9.
何静梧、杨经琦两同志的《明清两代的贵州书院》(载《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是一篇好文章,但其中也有失实之处,现指出如下:在“建置”二之(九)有“在都匀府城(今都匀市)的有南皋书院、星川书院”等语。经访问核查,星川书院不在都匀府城(今都匀市),而在平舟司(今平塘县城)。去年,我们为了搜集平塘教育志资料,曾访问平塘县城的几位老人。据他们回忆,平舟司在清朝末叶曾办有星川书院,院址在龙脑山之西南麓。之后,我们查阅了《都匀县志稿》,书中记载:同治十  相似文献   

10.
郑威 《江汉考古》2021,(5):115-118,69
新近披露的长沙走马楼西汉古井和益阳兔子山七号井所出简牍均属西汉长沙国.简牍所记载的地名中,临沩因临近沩水而得名,在今宁乡至望城一带;烝阳当在蒸水之阳,约位于今衡阳县西北;醴陵与高后四年受封的醴陵侯国应为一地,在今醴陵市一带;观川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的"观阳"县相关,都位于观水(今灌江)流域.  相似文献   

11.
绵阳市境内唯一有准确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可考证的历史人物——北宋状元苏易简就出生在古绵州盐泉县,即今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村。但近期有人就古盐泉县的治地和苏易简的身世及出生地持有不同看法,认为:盐泉县治地(县城所在地)在今三台柳池;苏易简出生地一说在三台县,一说在中江县。众说纷纭,莫充一是。本文笔者以详实的文献、文物资料考辨...  相似文献   

12.
印江是贵州建县较早的县份之一 ,早在唐武德年间 ,境内就建有思王县(今朗溪镇所在地遗址)和思邛县(今县城西郊甲山村遗址) ,境内思邛水源远流长 ,思邛山文物古迹众多 ,珍稀动植物不为鲜见 ,特别是唐宋以后 ,当时的思邛山后改称的梵净山得以陆续开发 ,形成了独到的佛教文化 ,发展到明代就已列入国家级名胜 ,明平播以后 ,梵净山大量古刹遭到破坏 ,明万历四十六年由万历帝之母李皇后倡修 ,以皇室规格题碑序 ,界涉全国十三个布政司(即省) ,题首“赐” ,成为明代皇家留于西南的宝物 ,有其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境内明清被誉为皇庵的护国寺、…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在陇山之西的葫芦河流域设立了一个重要军事防区——德顺军。德顺军到金代变成德顺州,到元代改为静宁州。自明清以来,关于宋德顺军、金德顺州治城及陇干县城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静宁县城东郊新发现的宋建炎元年(1127)戚安墓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宋德顺军弓箭手和静边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认识:一是直到北宋末和南宋初以及金代,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属静边寨领地,不属于陇干县;二是北宋从未在今静宁县城所在地设立陇干县,德顺军从未徙治城于今静宁县城所在地。新认识彻底否定了元祐八年(1093)设陇干县并迁德顺军城于静宁的假说。在解读该墓券的基础上,本文对陇干县的设立、静边寨的废省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德顺州治在大德八年到至治三年(1304~1323)由位于今隆德县城所在地迁入处于州境中心的静边寨地界即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并营建了新州城,改州名为静宁,这一变革正是"元省"静边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背倚青山,环抱绿水,半城山色半城湖,这就是文化古镇清源,今清徐县治所在地。清源,古名梗阳。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战国梗阳属赵;秦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唐宋清源县属并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设徐沟县,清源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年两县合并,定名清徐县。1958年,隶属于太原市。  相似文献   

15.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俞兆鹏先生所著《谢叠山大传》最近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它是俞先生的又一史学力作。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6.
轟轟烈烈的捻軍起义,虽普遍发生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但它的主要地区,却在安徽北部的毫县、蒙城、宿县、阜阳、太和、颍上、灵璧、怀远一带。现在的渦阳县,便是在捻軍起义后,滑政府为了加强它的統治,划出毫县、蒙城、宿县、阜阳四县的部份地区建置的(見本刊封二所附《渦县設县前四县边界图》)。現在的渦阳县城,便是出名的捻軍发源地——雉河集。捻軍盟主張乐行,是今渦阳县西北12里的張老家人(原屬毫县),許多捻軍領袖也那是皖北各县人。捻軍起义为什么以皖北一带为中心,要找出这中間的原因,我們就得考察一下当时的皖北情况。  相似文献   

17.
《宋书·州郡志》徐州:“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①按:“朐”,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相似文献   

18.
白鹿洞书院的建筑自唐至民国,曾有“九毁十兴”之说,但小的兴废维修远远超过此数。从北宋开始已经有重建和维修的碑记,最早的要数北宋皇枯五年(!053)南康知军郭祥正的《白底洞书堂记)。但元代之前的碑记,除见诸文献外,尚未见其碑石。一、明代的重建与维修明代以来的重建与维修碑记,计有屋宇重建维修,桥梁重建维修以及亭台重建与维修。(一)屋宇重建与维修明代屋宇重建与维修计十一次,有碑记十四篇,现存碑七通,遗佚七通。现存碑七通1、胡严:重建白鹿洞书院记(明正统七年)(图一)。2、李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明成化M年…  相似文献   

19.
黄浩 《贵阳文史》2007,(3):64-65
阳明洞位于修文县城东北1.5公里的龙岗山(又名栖霞山)上。明洪武年问彝族土司奢香开“九驿”,其中“龙场驿”即今修文县城。明正德三年(1508)南京兵部主事王守仁因触怒宦官刘瑾,被贬为龙场驿丞,先居县城南吴家湾小山下的溶洞内,在阴暗潮湿的洞中研究《易经》,遂为此洞取名“玩易窝”。后乡人在龙岗山上觅得一较大溶洞(原为东洞),迁王守仁于此,自称“阳明小洞天”,后人简称“阳明洞”至今。  相似文献   

20.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利川市北约40多公里处的柏杨乡大水井古建筑群落,是一处珍藏于深山中的土家族古建筑精粹。这里地接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背依碥山,遥对奉节龙口,四周群山环抱,峻岭绵延,奇洞幽谷,答竹古枫,地理环境秀美,自然景色宜人。其建筑群于1992年12月16日公布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建筑群落的发端史,始于元明时期。当时,施州卫(今恩施州)龙谭安抚司下属的黄氏土司,作为统治一方的土皇帝,于此建筑宅房,经营一方经济,逐渐形成气候。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湖南巴陵人李廷龙、李廷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