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扬弃,严格依法行政,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公民对法律的正确态度等是培养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文佳 《神州》2013,(36):264-264
通过分析多车碾压老人案的判决结果以及因此引来的争议,研究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从而发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够全面,本文以此案为例分析公民法律意识缺失的方面,并指出如何全面的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凸现,影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探明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结构状况,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对于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静丽 《沧桑》2009,(3):64-65,6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使得传统法律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在研究法律意识现代化时,就必须要注重影响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其他社会因素之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和空间,网络社会也逐渐成为人们探讨的课题。网络所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许多由网络所产生的新型权益需要法律的确认与调整,否则就无法保障网络生活的健康稳定,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空间新型权益的法律保护,增强公民的网络法律意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网络法律理论与实务界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现代化是社会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层面,在认识法律意识现代化涵义的基础上,从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两大方面剖析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从而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佩 《沧桑》2009,(4):84-85
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法律依存程度的高低,是一条贯穿立法、执法、守法的红线,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和完善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较以前有了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始终与我国的法律体制脱节,甚至出现部分国民的生活游离于法律之外的情况。笔者在分析羌族议话评习俗的前提下,提出了以国家法为主导,民众所熟悉、接受的制度为基础,融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亲民”方式培植人民的法律意识,同时达到传统文化精华复苏和现代法治理念在中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8.
浅论传统伦理对现代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宁 《攀登》2000,(3):81-84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伦理目前在我国的影响仍然较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强国的障碍。本旨在通过对传统伦理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分析,表明加强现代化的法律意识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态度的总称。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古代法律制度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法律意识,尤其是民间法律意识的研究却少有问津。明清笔记小说中的繁多案狱故事不仅描摹了古代的司法实践活动,同时也传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考察明清乡民视野中的法律意识,试图彰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相对低下,这一现象的存在既有封建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多渠道来努力探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文化、社会方面的原因。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要从提高教师、家长的法律意识入手,改变传统的授课和考试模式,增加法律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和人文精神,树立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法治水平的提高,除了必须关注法律自身的完善外,公职人员的行政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依法行政的进程,进而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步伐。本文从解析江苏省文化系统公职人员行政法律意识这一微观角度入手,宏观上阐述公职人员行政法律意识存在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增强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为依法行政做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田雨 《文史月刊》2012,(Z3):270-270
根据中职生自身特点,应改革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与学,从而逐步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鉴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应把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纳入其教学体系之中,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以自觉预防和抵制违法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市县地方志编辑在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当中,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素养,同时应具备法律意识、营销意识,保证续侈地方志编辑队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交流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作为十分重要的约束手段,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工作合同、经济合同、信用合同……可以说举目皆是。然而,下面这份合同却有些特殊,请看:  相似文献   

17.
张瑜 《神州》2013,(14):176-176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一)公民概念的梳理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公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8.
黄艳玲 《沧桑》2014,(1):180-183
我国信访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多头上访、集体信访、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问题,而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及上访者本人的一些有悖于自然正义的行为,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些信访诟病的产生。唯有从信访问责机制、司法公信力层面、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分析原因,改变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及公民自身的非正义行为,方能解决信访之瓶颈。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信访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多头上访、集体信访、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问题,而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及上访者本人的一些有悖于自然正义的行为,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些信访诟病的产生。唯有从信访问责机制、司法公信力层面、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分析原因,改变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及公民自身的非正义行为,方能解决信访之瓶颈。  相似文献   

20.
中古后期南部德意志出现了绵延起伏百年之久的农民斗争浪潮 ,农民的法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重大变化 ,从古法到神法是其中的一条基本线索。农民在斗争中先是依托古法即日耳曼人的习惯法 ,多次失败后转而诉诸基督教神法。经过农民斗争的实践和宗教改革家的大力阐发 ,神法成为德国农民战争的思想基点。德国农民战争的神法特征 ,既显示出它与以往农民斗争的继承性 ,也展现了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