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13益突出,人类开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反思自身的活动,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国际社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演变,并于1972年由联合国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专门讨论这一重大问题。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广大民众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开始进入史学,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13益得到多方学者的重视,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 ,东西长约 16 0 0公里 ,南北宽约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 ,据有甘、陕南部和豫西及鄂西北一小部分。是中国大陆两大动物区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带 ,动物种属成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 ,在春秋战国以前 ,秦岭曾经是两大界许多珍稀兽类和凶猛兽类的栖息繁衍的乐园。由于生态环境变化 ,主要是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使一些热带动物犀牛、象逐渐在秦岭周边地带灭绝。然而自秦汉直到清代中叶 ,由于秦岭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鹿以及熊、虎、野猪等仍大量生存。十八世纪中叶起 ,数十万计的移民进入秦岭腹地 ,砍伐森林 ,破坏植被 ,开垦耕地 ,使百兽丧失栖息的环境 ,再加以滥捕滥猎 ,致使秦岭众多珍稀动物和一些猛兽的分布稀疏 ,数量减少 ,以至于物种灭绝。这是中国历史时期一起严重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4.
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谭志云 《攀登》2002,21(3):43-46
组织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近年来组织社会中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试以奥美公司为个案,通过对空自组建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历程的考察,力图说明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组织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论证了组织社会学中的权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权变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地区在清代中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铜业开发的主要地区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期云南铜业生产中存在的官铜价格和生产成本间矛盾的考察 ,对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提出了新的看法 ,并研究了不同时期滇东北地区的铜产量。在此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铜业生产对滇东北环境的影响 ,认为在这 130年间 ,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该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 2 0个百分点 ,铜业开发还带动了山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 ,使滇东北从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 ,成为云南人口密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区。  相似文献   

7.
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西部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使粗放类型的农业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人对森林植被的重要性开始有所认识,但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仍然未能避免。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古环境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区是我国内陆地区对环境变化敏感地带,又是我国新石器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古文化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文章指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互补和易于攫取,也能发育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分层化的擢取经济文化,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的渔猎采集和北部的渔捞采集经济文化,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东周时期冲积平原火耕水耨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珠江三角洲这个自然地理单元形成文化地理单元,又说明合理的区域文化也不可长久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明清渭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渭河下游泛滥决徙甚于前代。明代渭河“岁溢而善崩”,“率三二十年一徙”。清代更趋混乱,泛滥次数增多,规模增大,湾环不断。而南山支流入渭口泥沙堆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河道。黄河的摆动和倒灌,使渭口伸缩,拦门沙增加,渭河变迁更趋复杂。1996年8月渭河下游出现罕见的大洪水,当是明清乃至近现代渭河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漓江沙洲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的结果。明清以降,外来人口不断进入漓江上游地区从事农业垦殖活动。垦殖活动在改造了上游山区自然环境的同时,其产生的泥沙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漓江,促进了桂林段漓江沙洲的发育,并改变了桂林段漓江河床的面貌。岸上居民也开始由岸上洲,这是漓江流域人地关系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尹玲玲 《史学月刊》2002,(10):102-105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鱼苗的生产与贩运较为兴盛.江西九江湖口一带是最大的鱼苗生产基地和鱼苗贩运集散地,其他一些江湖水系交汇、饵料丰富的地方的鱼苗生产与贩运往往也具有一定规模。渔民们在长期的鱼苗捕捞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鱼苗捕捞采集生产及贩运销售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鱼苗市场规模盛大,鱼苗贩运渠道较广,销售辐射范围宽,贩运方式多种多样,官方参与并干预了鱼苗生产与贩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岷江中下游三十余个文物点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弄清该流域史前、商周前后的考古文化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肖梦龙 《南方文物》2005,9(1):35-53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平原沃饶,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宜古人类活动。早在30万年前,我们在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先进发达的原始化。这里是中国古代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华民族古代明作出了很多杰出贡献。如水稻栽培、干栏建筑、制陶琢玉、陶漆绘、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存在四个以名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即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山文化圈,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山文化圈和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山文化圈,它们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相对独立又渐趋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6年,鹤岗市文物管理站对萝北县都鲁河下游进行文物普查,发现遗址、遗物点4处,从采集的陶片标本分析,这些遗址具有同仁一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相似文献   

20.
本所及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指长江下游的南岸区域,包括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和浙江省、上海市全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