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俑出土以后,研究秦俑主题的论文曾出现过一批。通过秦俑的艺术形象,探讨其主题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俑的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秦俑军阵反映了“积极向上”、“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体现着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旺盛的战斗精  相似文献   

2.
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8月20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继前三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关于秦俑与秦文化研究的盛会.它是纪念发现秦俑坑20周年、秦俑博物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文博》1987,(1)
一九七四年,春寒料峭时期,秦俑破土而出,惊动中外.旋即,它又迅速登上了研究者的案头.秦俑博物馆于一九八四年召开了第一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十年来秦俑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秦俑研究的深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中旬,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则检阅了一九八四年以来秦俑研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秦俑艺术研究——探索方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俑发现20年了,对它的研究已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更何况能够较直观把握的秦俑艺术,则是多数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部分.不论在谈什么的文章中,总是回避不了秦俑艺术,单是研究秦俑艺术的文章就可谓洋洋洒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都做过秦俑面部特征的定性研究,但缺少定量论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秦俑面部特征做定量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图像预处理、面部检测筛选、面部特征提取、面部特征向量表示、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计算、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分析等。通过单个秦俑面部相似度Top-N直观分析秦俑面部特征;通过热力图分析多个秦俑面部相似度,发现10个“特征鲜明”的秦俑及10个“大众脸”的秦俑;用直方图可视化秦俑面部相似度分布,揭示了秦俑面部相似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人脸识别技术为秦俑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思路,相关思路可以用于秦俑五官单特征、服饰纹理等分析,也为更大规模秦俑面部特征定量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二月,在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第二次科研汇报会上,我同一位新闻工作者谈及秦俑研究时,曾冒昧地说了一句:现在的研究处于低潮,而旅游及普及宣传秦俑坑、秦俑则处于高潮。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便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现在秦俑坑发现恰值十年,秦俑馆建馆五周年之际,我想,对秦俑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检索还是有必要的。 (一) 关于秦俑的研究和普及宣传情况,我曾作了一个不完全的分类目录索引。从索引中的四百多篇文章来看,普及宣传的文章确实占压倒的优势。宣传之广,广至全国各大小  相似文献   

9.
《文博》1988,(4)
秦俑博物馆十年馆庆暨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将于一九八九年十月初在陕西临潼召开。本届会议讨论重点是秦俑与秦文化研究,筹备组希望全国学术界同行惠赐佳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三月,秦俑破土而出,立即引起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钻探和发掘,又大大促进了秦俑的学术研究工作,使其珍贵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与此同时,秦俑文物保护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学者曾为秦俑保护做过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相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影响文物长期保存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秦俑这一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11.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至秦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12.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 《文博》2009,(6):12-14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保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彩绘颜料、彩绘调合剂的分析研究;秦俑彩绘图案方面的研究与重构;彩绘保护剂性能的对比等等。提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人服饰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我有幸利用发掘之机对秦俑及其服饰进行较详细的观察,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兹就秦俑服饰的民族特色及其服制提一些看法,求教于方家同仁。一、秦俑服饰的民族特点分析秦俑服饰与咸阳杨家湾及徐州狮子山汉兵俑服饰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相同之处是其外面的长襦皆为右衽,皆着三重衣服;不同之处是秦俑长襦比后二者都短,秦俑长襦都短至膝以上,后二者都长达膝以下。秦俑之冠有明显不同的四式,后二  相似文献   

14.
秦俑保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设法确定秦俑所在环境中的温湿度的安全范围,并寻找适当的途径,有效地控制温湿度于这个安全范围之内。作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第一步,从1988年2月,我们对秦俑坑内的温湿度进行测量,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依据初步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对秦俑的保护措施,现陈述于后,期方家不吝指教。一、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关于俑坑内的温湿度 1、测量仪器及方式测量仪器:毛发湿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干湿表。测量方式:将上面三仪器同放于俑坑内北边第一过洞,用干湿表校准毛发湿度计、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秦兵马俑发现十周年,也是秦俑馆建馆五周年。在这个时间,我们召开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就是最好的纪念,也是向我们祖国的汇报。秦兵马俑破土而出,便以它雄奇的风姿,震撼了世界,引起了环球重视。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十年来,学术界的同志们对秦俑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关于秦俑的专著已有十余种,发表的文章四百余篇。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艺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动了全世界,其研究领域已从考古学拓展到史学、美术、军事和自然科学领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的范围之内,对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所占的地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雕塑史中的珍宝。只有把它纳入到世界古代雕塑史的范围内分析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秦俑艺术的研究,才能确立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的艺术地位。秦俑不但众多,而且容貌神态各具特色。原均有彩绘,虽经大火焚烧,颜色大部  相似文献   

17.
秦兵马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数量多,质量重、个体大、等级高,已成为秦代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有效科学地保护修复秦俑,通过对常用胶黏剂实验室老化比较测试,结合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和粘接剂的理化性能对比分析,筛选出六种适合于秦俑修复的粘接剂,并应用于新出土秦俑的粘接修复中,应用观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秦俑修复深入研究及考古发掘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粘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存目     
作者党士学张文立徐人伯王芸何正磺张志军备注《文博》1989年第5期《文博》1989年第5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0年第1期《文博》1989年第5期陆晓延党士学张仲立张自修《文博》1989年第5期林剑鸣《文博》1989’年第4期王关成《文博》1989年第5期袁仲一《文博》1989年第5期冯声麒李永欣冯声麒何兴龙唐良贵王望生冯声麒郑宏剑唐良贵何兴龙冯声麒李永欣 论文题目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荞风论秦俑试论秦俑美秦俑披言浅谈秦俑文物的保护问题秦内史行政区划也谈秦俑坑的洗劫和焚毁从民俗论秦俑二题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稀世的化瑰宝,其风化状况评估是秦俑保护的重要依据。为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仪、孔隙率检测仪、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手段对秦兵马俑样品进行了相关的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秦俑的风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秦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可觉察的内部风化现象,但表面出现了轻度风化,并有少量陶俑表面发生了明显的酥解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陶俑的保护,特别是表层防风化问题应当作为秦俑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浅谈秦俑文物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军 《文博》1989,(5):88-89
秦俑开馆展览至今已经十年了。在这期间,秦俑文物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坏,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有些是考虑不周造成的,有些是自然因素侵蚀造成的。通过什么途径能够预防或延缓各种因素对秦俑文物的毁坏,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