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1979年元旦王建墓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七年有余,参观者已逾百万。中外游览者对“墓内石刻伎乐演奏的是什么?”颇感兴趣。1980年,《舞蹈论丛》第一辑发表了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信中指出:“霓裳羽衣舞,也有若干图像可供参考,如传世的《朝元仙仗图》和五代王建墓棺座石刻一组乐舞伎,都可说是目下第一手材料”。笔者对沈先生这一精辟而又独到的见解,深表赞同。根据沈先生在信中所提倡的以历史文献对照文  相似文献   

2.
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现成都市内的王建墓,其墓室棺床之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有一组乐伎浮雕,共二十四人,全为女性。除南面有二舞女对舞外,余者均为演奏各种器乐的乐女。对此二舞女舞蹈所演示的内容,秦方瑜先生发表在《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上的《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一文,认为二舞女所舞者为《霓裳羽衣舞》,并谓所舞者为“霓裳中序开始的瞬间动作”。秦先生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王建墓乐舞石刻演示内容初探》①一文中再次加以重申。当然,秦方瑜先生也并非首创此说,早在1980年,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一文中即…  相似文献   

3.
广元皇泽寺及其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配合宝成铁路修筑工程,进行沿线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时,曾顺便调查了四川广元千佛岩及皇泽寺等处古代石刻造像。本文就是根据陈久恒、张彦煌、王家祐等同志的皇泽寺调查简记,及杨有润同志供给的照片,作的简略介绍。皇泽寺在广元城西嘉陵江西岸,其木建部分现  相似文献   

4.
冯夏 《成都文物》2008,(2):63-65
成都永陵(俗称王建墓)是中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位于成都市永陵路10号。1942年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5.
王建墓保坎的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墓,自建国以米,党和政府曾前后五次拨款维修。1983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成都市王建墓文物管理所对王建墓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保坎维修工程。(图一,二) 我国目前已经发掘了的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共有三处,即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后蜀孟知祥墓,以及南京的南唐二陵。以上几座五代时帝王墓(除王建墓外)都是依山而筑,而王建墓则是建筑在地表之上,平地起券,券顶上加盖石板,然后由人工垒封土呈圆形的墓。冯汉骥先生《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说:“陵台现高约15米,直径约80米,圆形,  相似文献   

6.
纪念王建墓科学发展55周年暨五代历史文化座谈会于1997年12月9日在成都王建墓博物馆召开。来自省文化厅、省考古研究所、省社科院、省博物馆、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市文化局、市社科联、武侯调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市博物馆、成都师院等十几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大家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对王建墓的科学发掘以及负责人冯汉骥光生等进行了全面回顾;对王建墓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开发和利用,跨世纪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敏主持上午的会议。市文化局局…  相似文献   

7.
中古时期,佛教在陇右略阳(今甘肃秦安)曾经非常兴盛,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石佛塔、碑等文物。权氏佛塔造像现存10块,学界已经进行了图录整理、风格探究和铭文识读等工作。另有唐代的权氏墓志铭5块,文献内容完整,墓主生平事迹清晰。权氏佛教石刻造像刻制精美,且大多刻有发愿题记,历史价值很高。本文结合中古时期门阀氏族、地方豪族等研究,对略阳权氏家族佛教石刻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对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试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文物》2001,(10)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华西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馆内现收藏有各类文物4万余件,其中包括成都地区发现的一批石刻造像。在这批石刻造像中,有两尊造像为具有明确纪年的南朝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由于过去对这两尊石像均未加以刊布,为便于学术界对我国南朝造像作深入的研究探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 1.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释迦像红砂岩质背屏式造像。上部已残,残高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窟是我国佛教石窟寺中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它不仅有许多精美的佛教造像,而且还有大量的音乐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古代乐器雕刻,更是我们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据笔者的初步调查,北山(龙冈山)和宝顶山石刻中所见的乐器,主要有琵琶、横笛、筚篥、笙、排萧、筝、方响、拍板、法螺、铜钹、箜篌、羯鼓、腰鼓、鸡娄鼓、鞉牢鼓、毛员鼓等。除笙、排萧、方响、鞉鼓、鼓、筝是中原乐器,其它均为“西域” 乐器。这些乐器,在北山摩崖石刻造像中,大多数作为“不鼓自鸣” 的天乐,分布于第51、245、254、256、279、281、286等号龛(晚唐五代)的龛顶之上,仅在第176号龛(北宋)的佛座下,见有两身手执乐器(排萧、拍板)的伎乐人;另外,有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隋仁寿元年(601年)<舍利塔下铭>石刻进行了全面分析考证,发现这是一块传世稀少的具有重要佛教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此石刻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1.
前蜀王建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以来多次维修,其中1989年度王建墓防渗排水维修工程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该次工程历时近一年,基本解决了王建墓封土、墓室的渗水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二五~二二○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川等地发现的铜摇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曾找到过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风格受犍陀罗佛教艺术(Gandhara,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其佛教艺术是希腊和印度风格融合的产物)的影响。旧金山  相似文献   

13.
王瑛 《成都文物》2000,(2):49-53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位于城西的王建墓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误传为汉代司马相如抚琴的“琴台”,给人们平添了些许猜测与误会。直到1942年发掘后,方知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俗称“王建墓”。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08,(6):66-71
概况河南洛阳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山西乡村佛教石刻造像最初源头已不可考,据《山右石刻丛编》所录石刻造像及其碑记可以看出其形制与石窟造像形制相似,其所制年代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也是石窟造像流行的年代。可以推论,石刻造像是石窟造像在乡村的变体,是民间乡社自发开展的崇佛运动的产物。通过石刻造像的研究,可以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乡村传播的路径及其组织方式在乡村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区博什瓦黑地方发现的大型密宗石刻造像群,规模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堪称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的发现不仅为宗教学和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丰富了南方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198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曾对博什瓦黑石刻开展清理、考古等田野工作.笔者亦先后两次到博什瓦黑进行实地考察和民族调查,现将石刻造像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为方便读者,文中刻石编号  相似文献   

17.
王瑛 《成都文物》2000,(3):43-46
1942年发掘的前蜀王建墓,在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拨款进行维修。比较大的维修有三次。1952年,在千年古墓正南方,紧接墓前室的位置,仿照古墓结构,修建了一道保护门墙;1957年,又修建了王建墓博物馆大门;而规模最大、整治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是1989年8月——1990年6月历时10个月的“王建墓防渗排水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8.
张宝玺先生编著的《甘肃佛教石刻造像》是—部研究甘肃佛教艺术的著作。该书不但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研究论著,其中精选甘肃各地从北凉至明代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铭记图片290余幅,共涉及石刻造像160余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甘肃佛教石刻的分布、时代特点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平凉地处陇东地区,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发达,佛教石窟和石刻造像丰富。尤其是孝文帝迁都以前的佛教石刻造像,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和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四川成都永陵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1942年发掘之时,地面除仅有占地四亩的冢土堆外,早已一物无存。1971年3月,成都金牛区抚琴大队社员修房时,在王建墓前300米处,离地面不到1米的地下出土一尊石人(见图),现陈列在墓前陵园之中。石人完好无缺,戴冠、着袍,双手执笏,佩剑,直立于近方形的石座上,石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