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编读窗     
我是《炎黄春秋》的忠实读者,这次看到2014年第1期的《“毛主义”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一文,觉得作者写得很棒!看文风,我原以为是西方记者所写,客观、理智、公正,结果是我们自己的记者所写,佩服!不过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第61页出现的“根红苗正”这个词,我过去也常常这么写,甚至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书《我的同龄人》中也这么写。  相似文献   

2.
作者更正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刊登的我写的《爱国华侨王唯真一家》,有一错字,请更正。第36页左栏5行:“管理宽”,应为“管得宽”。这是我原稿中的错字。  相似文献   

3.
(一)《明通鉴》(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本)卷7页388:“今元遗孽巴咱尔、斡尔密等,自恃险远……”按:“巴咱尔、斡尔密”误,将一人点作两人。巴咱尔斡尔密,《明史》作“匝刺尔瓦尔密”,卷124有传。《明通鉴》卷4页288:“巴咱尔斡尔密(旧作把匝刺瓦尔密)嗣位。”此处标点不误,可仿之。(二)《明通鉴》卷9页445:“值[平越]卫民麻哈、苗杨孟等作乱……”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写行文通则》第十条是“书写要求”,强调送审志稿应达到“齐、清、定”标准。“清”即“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稿面整洁”。此项要求虽是小事情,但书写不工整、字迹不清晰、稿面不整洁,却往往给主编统稿和送审稿的打印以及审稿带来困难,甚至成为“硬伤”。  相似文献   

5.
这是萧克同志1971年冬在江西永修云山国务院农林部“五七”干校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原文写于作者所存1960年人民出版社《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91─599页眉批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75周年,又是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发表的75周年,我们特请萧克同志将他这篇文字核校后,在本刊发表,想来定能给读者以教益。  相似文献   

6.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中国人民亲密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成名之作,风行几十年,举世闻名。斯诺在该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本书的大部分不是他写的,而是战斗、生活在那里的人所口述的。由此,我们得知,斯诺写这本书的资料,都是直接取自提供材料的人。可能由于材料来源问题,《西行漫记》中有一段记载与历史事实不符,使一位老共产党员形象受到了歪曲,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予更正。《西行漫记》(1979年12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董乐山译)第186页第2行…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编,1955年第一版,1960年第七版)第三十五章《疆域广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清》中,课本第75页第7行写的是:“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带领战舰三百五十多艘,将士二万五千人,从金门、厦门两岛出发,渡海到台湾。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达对台湾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课本中《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隋到清雅片战争以前)写的是:“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第90页)。  相似文献   

8.
1980年6月《新时期》第四期刊登了我写的《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一文。随后,《北京日报》又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凭心而论,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自内心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义愤。近二十年了,写文章接触到的那些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材料,至今仍历历在目。遇罗克母亲的一封来信1978年11月15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第一个为《海瑞罢官》平反。文中在批驳“四人帮”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冤案”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冤案就是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制造的,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9.
山西万荣县荣河镇南里庄村孙清珉先生收藏一件绢书,长91、宽18厘米。绢质较粗,色微黄,有污渍。绢书正反两面书写,字迹大小相若,全部是蝇头小楷,工整秀挺,极易辨识。正面字迹磨损,墨色甚浅;反面保存尚好,墨色如新。正面字迹竖行共198行,反面204行,每行字数不等,在33-45字之间。书写不留天头地脚,左右两边也不留边栏空处,通篇字迹密集,无句读,无圈点,只有少数怪线和勾识(图见下页)。经辨认,勾识是结尾的标记,竖线是文题的标记,所以勾识和竖线总是形影相随。绢书中的竖线画在直行的右侧,提示了文题,共31处,说明绢书共有31篇文章。经检核,文题全部出自《中庸》和《孟子》,这与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四书文”一致,即考题全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原文。  相似文献   

10.
谭其骧先生《〈汉书·地理志〉选释》(《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释河南郡下班固所注“故国”云:“密国为周共王所灭,见《国语·周语》。”查《国语·周语》,有言:“恭(共)王游于泾上,有三女奔之。……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据此可知,此“密”当近泾水;又泾水在今陕西高陵境入渭而不至于河南。故谭先生此释似不妥。又钱坫曰:“密须,女吉姓之国。杜预同考密有二:一姬姓,河南郡密县也;一女吉姓,此(安定郡阴密县)是也。”(《新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册1143页)故而,若如钱氏所言有二密,且因有迁徙而先后相承本为一密,…  相似文献   

11.
1999年第3期样书2本及稿费100元已妥收,请释念。拙稿《参加漫画工学团前后》是10年前写的,发表时如能修改补充一下就好了,现在这样,有点遗憾。①文中所附两幅画都不是我画的。70页上为王德义作,71页上为李寸松作,请予补正。②70页右栏6行盛雨辰,解放后为上海教育局副局长,但并非因批武训传而死。③72页左栏1行“周佛海传”,应为“周佛海作《我的路》”。④72页左栏16、17行我大姨母捐出的黄金应是三两,不是二两。(这一条很重要,希望能予以更正。送贵刊的文稿是经汤浩同志抄过的,并非原稿。⑤72页右栏10行开黄河书店的青年人,我已打听到,他名…  相似文献   

12.
作者来信     
贵阳文史(2006)第一期发表我写的《民国贵州省政府的组织机构和公务员的工资等级制度》文,有误和遗漏,请作校正和补充。22页左第3行“秘书长科长”更为“秘书、科长”。22页左 13行“设置的”更为“设置和”。22页左27行第十字的“市”字删去。23页左29行“分工”,更为  相似文献   

13.
郑樵《上宰相书》的写作年代有几种不同看法。有认为写于1159年的(顾颉刚《郑樵传》,《北大国学季刊》第一卷第2号,)有认为写于1151年的(《中国史学家评传》第537页),有认为写于1147年的(《福建论坛》,1984年第3期),以上几种看法笔者认为都站不住脚。首先,此信不可能写于1159年。据信中“去年到家,今年料理文字,明年修书”句来分析,《通志》开始编纂时间最早只能是1160年,到《通志》成书时间(1161年10月)确实不到两年,象这部五百多万字的巨著,不说编纂,单是抄写,凭  相似文献   

14.
在《武汉史资料》2004年第7期第63页,读到韩德柳同志写的“流芳墨宝——《兰亭集序》的故事”,中提到:“云游和尚……将书法家李斯、蔡邕……等人的手迹墨宝给辨才大师看。”实际上李斯是生活在公元前200多年秦国的人,那时根本没有出现笔墨纸砚,又何来手迹墨宝?李斯书写的是篆体,他的字体都是刻在石上,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10,(1):71-71
2009年第10期《文史博览》第10页写的:“下午两,最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车先后开进天安门广场后面的停车场……”,我认为有一处错误,即任弼时没有来。  相似文献   

16.
(一)正文: (1)第53页第三行:“北齐刘书”,“书”当作“昼”。(2)第53页第四行:“阜城刘书”,“书”当作“昼”。(3)第53页倒数第一行:“傅增相湘校录本”,衍“相”字,当去之。(4)第54页第13行“《记附》第二十一”,“《记附》”应作“《託附》”。(5)第54页第二十二行:“伯三五四六”,“三”当作“二”。(6)第54页倒数第四行“……顾廷龙教授请求”,“求”应作“教”。(二)注释:  相似文献   

17.
由李凤鸣、姚介厚著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是一部系统论述法国启蒙运动的著作。此书优点很多,江鹰同志为此书已写了题为《西方思想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第84—86页)的书评,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家林 《江淮文史》2002,(3):167-169
关于坤记书局,已有三次献记载。最早是章安庆先生的《坤记书局与黄梅戏》(发表在1989年第四期《黄梅戏艺术》上);次之是《安庆化志》第243页“坤记书局”;再次是陈绍颐先生编的《安庆历史名人》(第415页“李炳坤”)。  相似文献   

19.
蒙古汗国,继之元朝,简称蒙元(在《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中一律简称元朝。《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以下简称《研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统政权。这个时期,西藏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第52页,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研究》一书),“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18页),“藏民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第294页)。  相似文献   

20.
斯巴达克是一位古代杰出英雄。他的业绩革命导师评价很高。马克思称赞说,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69页)马克思还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页) 这里首先介绍一些有关斯巴达克的图像。192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在古意大利庞贝伊城(位于维苏威火山下,公元63年——79年火山爆发被埋没)曾发掘出一组描绘斯巴达克的壁画。史学家认为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