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辉煌的过去:一股银水进张家 家乡有条河,叫芦山河,河上有铁索桥,河边有老油坊:30多年前,时兴滚铁环,没有铁环,我们就到老油坊里偷油枯圈圈——用竹篾条编成,人工榨油用。浸透了清油的“竹铁环”,看上去黄澄澄的,滚在地上隆隆作响.气势磅礴,赛过秀气的铁环后来,大河截流了,老油坊断流了,水轱辘变成了电动机,榨油机取代了人工榨油坊,黄澄澄的“竹铁环”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武汉石化工业的基本状况解放前,武汉石油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来的,其市场几乎被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和英商亚细亚石石油公司所垄断,民族石油化学工业基本上为零。少数油品加工企业也仅仅是对部分用过的工业污油进行回收加工利用。当时,澄油加工在汉口最为繁盛,但榨油方法多是土方法,即"水漂法"和"碱漂  相似文献   

3.
我生在农村,小时候见过农民用古老的方式榨油。那时候榨油,用的是木质土榨,榨桐是用一棵很大的树雕琢而成,放在榨架上,榨架栽得很深、很牢固,备有若干楔子,炒锅、碾子、磨子、打榨的撞杆吊在榨坊梁上,铁圈做饼,这就是全部设备,构成了土榨坊。这种传统的老工艺大约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很土,也是一个重大发明,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劳动号子多种多样,有擀毡的号子、榨油的号子和打墙夯土的劳动号子等。一、打墙号子打墙夯土号子是亘古以来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打墙,一般需要3-4把杵子,抬杵子的小伙们必须身强力壮。等到墙板里装满了土,抬杵子的小伙们就排成纵队,由一个打头的人领喊号子,后面的跟着喊。"哼儿里哼,夯儿里夯,哼儿里哼哪,夯儿里夯啊!"  相似文献   

5.
从“油坊岭”到“流芳岭” 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留县,将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同时将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武昌城至鄂城的中间有一个油坊岭,作为一个乡的建制。历史上归属武昌县(江夏)管辖。1946年10月10日武昌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后不久,湖北省政府即决定分治后的武昌县从省垣武昌城撤离,择地迁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余振东拟议武昌新县治迁到城东油坊岭。  相似文献   

6.
正走进扬州西山的陈集镇,一家油厂的香味扑面而来,山一样的菜籽饼应该是油香味的主要来源,一下子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童年、少年,直至现在,我们老家人一直吃的都是这种菜籽压榨的油。里下河大平原,本身就是菜花的世界。父母勤快,人家农田边角地难种抛荒,他们不吝惜力气,开垦来栽油菜,好伺候,稳收成。每年都要多收几百斤。收了菜籽就集中到邻镇的油坊去榨油每逢这个时候,家里的大大小小铁皮桶全派上用场,盛满油盖上盖子,一  相似文献   

7.
油榨湾     
古油榨湾在仙南的最东端,原是一块荒无人烟的沙滩。锦瑞河水犹如一条玉带飘忽缭绕而下,过油相湾,经刘潭闸,绕黄荆口再汇入襄水。通物便达的锦瑞河给油榨湾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舟揖之便。清光绪年间,油榨湾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榨油树。全村共有48家榨房,遍布在近两华里长的湾子里。此外,纺纱织布、打包头等与榨油相联系的手工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每至收棉籽收芝麻的季节,这里家家榨油房传出打榨声,昼夜响个不停。夜阑人静,榨油人的吆喝声、呻吟声、号子声凄楚哀婉,激动人心。那时,榨油人被称为“榨狗子”,他们大都是从四…  相似文献   

8.
董波 《宁夏史志》2010,(4):28-29,34
民国三十年(1941年)惠农县成立后,全县商业较建县前有了较大发展。经营商业的主要是当地的回商,山西、河南籍商人次之,经营范围有布匹、百货、药材、油坊等。全县有市场五处,米粮市在北门内西侧。骡马市在南门内东侧,菜市在什字街东西二巷,  相似文献   

9.
古老榨油机     
1998年间,佛山市博物馆收藏了一套土法榨油工具,现已隐形在佛山市博物馆内,引起了国内外友人,青少年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它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我国几千年业传统的土制古老榨油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10日,是黄陂南乡刘望喜老人之子杨德元备感欣慰的日子。这一天,杨楼子塆榨坊榨油技艺,继2006年被认定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被湖北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代盘龙城被称为"武汉之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楼子老榨坊邻盘龙城遗址北端,明嘉靖年间开始榨油,以挑油转乡、以籽换油循环运行,存续了400多年,被称之农业文明的"活化石"。老字  相似文献   

11.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坐落在村南杨界沙地带头道梁、二道梁两座山峁的西坡之上,海拔1152米,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缘丘陵沟壑区,北距无定河约2.2千米,东南距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文物》1995,(4)
在1989年发掘的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墓葬中136件瓮棺依次序放置,颇具规模。作为葬具的陶缸上多有彩绘图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盛敛中青年女性骨骸的瓮棺上绘有男性生殖器图案,这为研究原始社会仰韶时期的生殖崇拜提供了新资料。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的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是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出土的遗物与王油坊类型和点将台文化的遗物相似,显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其占领区设立许多稽查队,专门收买一些民族败类充当爪牙,欺凌百姓.这些败类为虎作伥、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痛恨至极,鄙夷地称他们为“鸡杂”.说起“鸡杂”,在油坊岭一带还流传着“黄许郎”抓“鸡”的故事哩!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故乡——湖南茶陵县枣市镇苏家老湾里,在村西北头有一幢古老黝黑低矮的榨油坊,它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小时候湾里人都叫它油屋。苏氏先人拦文江上游秦人洞河水,筑赤露坝,引水灌溉。油屋在坝旁边,依山傍水而建。现在,油屋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悠悠岁月,往事如烟。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油屋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一事实正好为“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2001~200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遗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第四期;第二阶段既同第一阶段之间存在文化延续性,又包含一部分非当地传统的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第三阶段即广富林文化,其中的良渚义化因素较少,却同于油坊类型的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7.
余杰  张辉  陈冰白 《考古》2015,(2):3-18,2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皖北地区的淮南市小孙岗、固镇县南城孜、宿州市杨堡等遗址进行试掘。清理了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较为丰富的遗物。所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王油坊类型遗存、岳石文化遗存等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对皖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旧有的行业中,在近60年内废绝不少,有些是现在的年轻人没听说过的。这些已废的行业曾兴旺过二百多年。考其兴衰演变,皆与旗人有关。当年旗人是这些行业的好主顾,旗人衰败,这些行业随之而衰,至于废绝。兹举:当铺、冰窖、油坊、杠房、干果子铺、果局子、烟儿铺、鼻烟儿铺、切面铺(二荤铺)、小器作、棚铺、家伙座儿。没门脸的有:井窝子、排子车、打鼓儿的、租孝服、口子。  相似文献   

19.
梁丰 《文史春秋》2006,(9):50-52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贫穷落后,生活物质缺乏,笔者在湖北老河口读小学时,书本是用毛边土纸印刷;没有钢笔,找根鹅毛管剪尖沾墨汁书写;衣服用土白布缝制,为躲避空袭,每两个星期学校就组织师生到山上去挖红朱石,把身上的衣服染成土黄色;没有火柴,老百姓用火是用铁镰打燧石,引着藏在竹  相似文献   

20.
正宁波油厂在油脚上大做文章,利用前道产品的废料,作为后道产品的原料,以此开发了四只新产品。去年全厂总产值870万元,而用废物开发的三只新药产值就有560万元,大大超过了当家产品植物油的产值。这家工厂在几年前就开始用榨油生产后的米糠油皂脚制成药品谷维素和牙周宁,尝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