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满族现有4000余人,分布在广州市及市辖县区之中,本介绍了广州满族的来源、姓氏、社团等方面情况,对了解广州满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满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其地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禽兽麇集,鱼蚌游衍。数千年来,渔猎一直是这一古老民族的重要经济生活。早在先秦时期,满族先世肃慎,即以“楛矢石砮”精于射猎而闻名于中原王朝;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承其先世之俗,“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而金代女真,尤“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以射猎为国俗;清代满州,虽渐以农耕为业,但仍然保持尚骑射、好渔猎之风。其渔猎之法,世代传习,因时制宜,形成了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渔猎风俗。一,狩猎  相似文献   

3.
4.
十七世纪初,随着女真各部落统一大业的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建立了与明王朝鼎力抗衡的后金政权。此后不久,世代居住于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便与后金王朝在政治上建立了隶属关系。有清一代,达斡尔族与满族之间在满洲贵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背景下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极其深入的接触与交往。随着满洲贵族与明王朝间展开的权力之争以及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确立、兴盛和衰亡,满洲与达斡尔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史学领域在满洲与达斡尔等民族关系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致使许多发生于这些民族间的历史事件鲜为人知,并造成了许多人对达斡尔等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不甚了解。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有关历史背景和清代文献记载的史料为依据,试对清代满洲、达斡尔民族关系及其演变轨迹做一粗线条的勾勒,以求教于史学界专家与同仁。  相似文献   

5.
京津八旗官兵移民广州之初居住在封闭的“满城”之中,在经济上他们依赖“钱粮制度”;在政治上清政府通过“骑射训练”不断强化他们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必须多项行政禁令。“满城”的存在使广州世居满族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广州进行文化重构,“满城”制度是造成广州世居满族辛亥革命后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满族教育述略李云霞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后金(清)社会出现了急剧变革和进步的趋势,这使统治者逐步看到了教育的重大作用,开始注意满族贵族子弟的教育。攻陷沈阳后,于后金(清)天命六年(1621年),就曾经兴办过学校,当时从八旗中选拔八位师傅(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7.
满族医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发展史,也都有自己的医学发展史,只是后进民族早期医学缺乏文字记载,医学史是以口碑形式传承于民间,多有失传,致后人引为憾事。正因如此,满族医学发展史资料显得缺乏,几乎无人研究。近年个别学者,不辞辛劳,开了好头。本文拟借鉴于此,并稍加考究,或许有益于推进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利于弘扬满族文化。一、满族入关前后医学综述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早期医学是适应环境摸索出来的生存科学。满族入关前后的医学大半起于植物、动物食疗和山水等环境保健方面。如东北的贯众菜,加食盐,或加醋…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满族,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满族食俗,则是构成这些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满族的民族生活和思想的一种反映,并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族的特性。本文仅就清代满族在民间和清宫中的有关食俗,略谈管见。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位于京、冿两市周围,是畿辅重地,首善之区。在清代为直隶省,直属于中央政府。清军入关后,即从辽沈地区调拨大批满洲八旗官兵移居此地,长期驻防。于是,这里便逐渐形成了许多满族聚居区。经过三百多年,其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据1988年底统计,全省满族人口巳达120多万人,在全国满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中,仅次于辽宁省而居于第二位。全省有青龙、丰宁两个满族自治县,有满族乡109个,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省会广州,是我国南方沿海的一美丽的城市。历史上,她便堪称繁华、富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显示出她青春的风采,健美的英姿。……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九日,我从六、七千里外的东北沈阳飞抵广州,开始采访我渴见已久的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满族人。  相似文献   

11.
清代火枪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枪与弓矢、火炮同列为清代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为历朝清帝所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鸟枪兵兵种,全国部分省份纷纷成立鸟枪兵,对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制已成为朝廷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兵部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后。议定全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原则,朝廷把鸟枪的增设重点地放在了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鸟枪在武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清帝非常重视对火枪的训练,对演习鸟枪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火枪为军中利器,制造和管理制度严格。清官武备库收藏大批当时世界上的各种火枪类型,表明清帝对火枪的重视,也是做为赫赫武功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1)
正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政权,满族的先祖为肃慎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地,发展到辽金元时期的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支。1125年,由于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因此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并长期与汉人杂居融合,仅有少部分女真人还生活在北方偏远地区,而明末清初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就是这些部族的后裔。骑马狩猎是满洲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清代的满族服饰在继承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之外,也加入了大量本民族的元素,设计出了方便、实用又自成一体的服装。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发掘和整理少数民族在科技上的贡献,旨在提高各族人民的自信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成绩。关于满族早期的数学发展情况,缺乏文献的记载,但《满文老档》中已有数和量,可以推测满族的数学来源于社会的实践如马市的交易等。至于汉文化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批有文化的汉人降附;二是汉文书籍的传播和翻译。满族数学的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则是在清朝统治全国以后的事,下面就入关后满族的数学发展史进行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在清代,满族社会的急剧变革和进步,使统治者看到了教育的重大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倡导,曾经出现了满族封建教育的高潮。它迅速使满族摆脱了落后状态而在中原站住了脚跟,从而也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推上了顶峰。以后,满族的教育虽然不断适应清王朝的衰败而改变形式,但终究同中国的封建制度及科举制度、教育制度而同归于尽。回顾清代对满族教育制度及其过程,对于了解满族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清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其沿革以及发展今天民族教育的大好形势,可能不无裨益。笔者把清代的满族教育粗浅地叙述如下,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清初,为了反击沙俄的入侵及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开发和防御,清政府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率邻吉林、宁古等地的满汉八旗官兵驻防瑗珲等地,并派部分满族进驻齐齐哈尔等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腐迁入齐齐哈尔,这里便成为黑龙江满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在沈阳的历史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沈阳满族的历史 满族的先世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可上溯到先秦古籍中的肃慎、汉和三国时代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两代靺鞨、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他们都是满族的先人。 16世纪中叶以后,建州、海西女真各部之间互相残杀,频繁争战。建州左卫的首领努尔哈赤此肘崛起,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新宾县老城)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于1621年迁都东京城(今辽阳市郊)。又于1625年迁都沈阳城,成为第一个在沈阳城称孤道寡的统治者,沈阳城一跃为帝王之都。  相似文献   

17.
满族衣食住风俗述略范彬满族传统风俗,一方面延续了其先世女真习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汉、蒙古、朝鲜等民族杂居相处,兼收并蓄了其它民族的习俗,从而形成了满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近现代以来变化较大,但有的方面仍保存一些传统的民族风俗。本文仅就满族服饰、饮食、居...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清代广州海幢寺在刻书与藏版方面的情况,向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其刻印出版的书籍,称为“海幢寺经坊本”。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与海幢寺的特殊因缘,以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的马礼逊藏书(MorrisonCollection)为中心,对海幢寺经坊及其刻书及藏版情况作进一步的考察与分析,以期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冯维 《东方收藏》2021,(4):29-32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护宅守门的神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先秦之际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转引自王充《论衡·订鬼》),在西汉郑玄《礼记·丧大记》注中也记载:"君释莱,礼门神也",门户是家宅的唯一通道和仪表,古人认为有神人司门,春节时在门上贴神像,反映的是人们希望驱邪避凶、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贴门神的风俗在历史上延续不衰。  相似文献   

20.
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并在全国建立96个驻防点。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广州是当时的驻防点之一。康乾年间,清廷又从京津两地抽调“满洲劲兵”,分十批挈眷来粤。这就是广州满族的主要来源。 二三百年来,广州满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相互学习,不断融合,巳失去了若干固有的民族特色。但在某些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基于上述情况和历史上的其他原因,广州的满族歌曲大多已失传,有的与其他兄弟民族歌曲相融合,但也有的仍传承下来,并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本民族特色。1957年广东省举办了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组织搜集、整理满族歌曲。目前所收集到的满族歌曲有《灯盏于花》、《太平年调》、《跑白马》、《边关调》、《十二重楼》、《走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