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竹地望众说纷纭。孤竹石磬、亚微罍、尖首刀币出于卢龙附近辽宁一带。卢龙适宜距虚生存且近海。孤竹近邻令支在迁安、山戎在蓟县,土方、国皆近于卢龙。卢龙遗有夷齐井、书院山,传世文献亦可证孤竹在卢龙。  相似文献   

2.
陈永馨 《丝绸之路》2011,(24):65-67
渭源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就隐居于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并安葬于此。当前,围绕首阳山景区打造隐逸文化之乡已成为渭源县旅游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燕生东 《江汉考古》2019,(4):70-77,51
东方地区是商王朝晚期重点拓展和经营的区域。文化与殷墟文化关系密切,与当地文化二元对立;这里人口密集,聚落发展稳定,高等级聚落和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贵族与军队首领数量较多,驻扎在晚商文化分布区边界的醜、举、史等多个族氏还参与了征伐夷方战争。结合卜辞和商周金文的记录与相关研究,夷方地望应该在晚商文化分布范围以外、岳石文化后续文化的会泉庄与芝水二期等类型分布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正河北秦皇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两千余载的岁月长河,留下了夷齐让国、姜女寻夫、汉武巡幸、魏武挥鞭等历史典故。有文字记载,秦皇岛境内最早出现的地名是《禹贡》中记载的碣石,属冀州。地处古碣石地区的秦皇岛,在商代属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国,国都就在今卢龙城附近。商被灭后,孤竹又归属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齐灭孤竹,孤竹古国历经1100多年。秦皇岛历史如此悠久,顾名思义,  相似文献   

5.
甘肃渭源因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渭源不但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而且自然风光奇丽秀美,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有“鸟鼠同穴渭水源”的鸟鼠山等历史遗迹,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在渭水源头这些景观中,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佳联妙对。  相似文献   

6.
谈晋侯苏钟所记地望及其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侯苏编钟16件,上有铭文共355字,记载了周王“通省东国南国”,晋侯苏随王征战有功受赏的事,为研究周、夷关系史和西周月相定点日期,又提供了新资料。现就其所记地望、年代谈点意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禹贡》“鸟夷”的考古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夷,最早见于《禹贡》“九州篇”,其“冀州”条下载:“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千百年来,对鸟夷地望的考证有很多种,较有代表性的有:《集解》云:“郑玄曰鸟夷,东方之民”,泛指东方边远地带的居族;清代大学者胡渭则以今日本、朝鲜等地当之;郭沫若先生认为鸟夷在今渤海湾西岸一带。其中尤以郭老的意见影响最大。看各家对鸟夷的考证,都  相似文献   

8.
<正>卢龙,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秦皇岛市的市辖县,背靠万里长城,西依青龙河水,呈山环水抱之势。"千年古县"卢龙历史悠久,1980年代,在卢龙县石门镇境内武山的一个山洞内,人们发现了原始人头骨化石,由此证明,距今约50万到100万年前,卢龙地区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尧分天下为九州,卢龙地属冀州,商代为墨胎(yí)氏封地孤竹国,始有文字记载,迄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  相似文献   

9.
李锋 《中原文物》2006,(4):29-34
商汤南亳在今商丘一带的文献记载,在学术界存有不可信与不可否定两说。近年发现的惠济河流域先商文化是早商文化之源,其分布范围与文献记载的任何汤亳的面积都相称,且其地望也与文献记载的商汤南亳地望基本一致,故有关商汤南亳的文献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胡化"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和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高欢是"胡化"的代表性人物,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于一身。作者认为高欢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招怀远夷、消灭山胡和杂用夷夏等三大部分构成。招怀远夷思想主要包括"北怀蠕蠕"、招纳吐谷浑和招纳阿至罗等三方面内容。消灭山胡思想是在山胡越来越嚣张的背景下、在系统研究总结历代治理山胡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杂用夷夏"思想及实践,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主要是想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方面的支持和拥戴。  相似文献   

11.
王琳 《华夏考古》2012,(3):62-66
沈子也簋是研究先秦古沈国的重要史料,根据其铭文推测沈国始封应与周初分封凡、蒋、胙、茅、祭等六国同时,而不应在昭穆时代,沈国地望应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乡西。沈国地处西周王室与江淮诸夷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起到藩屏西周王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探索,步步推进,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今后东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和凤阳县卞庄分别发掘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大型土坑圆形墓葬。两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丰厚精美,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历史、文化和春秋时期墓葬形制结构、埋葬习俗以及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水经·夷水注》载“(廪君 )乃乘土舟 ,从夷水下至盐阳”(现刊各本皆同 )。这儿郦道元用了表示方位的趋向动词“下”,按其意 ,则廪君率领族人迁徙的路线为从武落钟离山出发 ,沿夷水而下 ,达于盐阳之地。考诸史籍 ,郦氏的记载似与史迹不符。要考察郦道元这段话的正误 ,必须对武落钟离山与盐阳的相对地理位置进行考察。夷水即今湖北清江 ,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长阳境内的清江流域。通过对史籍的探索与实地考察不难发现 ,从武落钟离山至清江与长江汇合处之间并无产盐之处 ,也没有盐阳之类的地名或相关的痕迹。所以盐阳的地望不当于武落钟离山…  相似文献   

15.
乌氏考     
乌氏县作为今陇东地区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在河陇交通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考据与乌氏相关史料,对汉唐间乌氏县之沿革、迁置、地望等进行了仔细考证,认为乌氏县为秦县,其地望在汉唐间曾发生数度迁置,唐人已经在其地望问题上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16.
十月二十至二十七日,在古城襄樊市召开了省楚史研究会八四年年会。具有悠久历史的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是华夏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致力于研究楚史的专家、学者,自八一年四月筹备成立研究会以来,编辑出版了《楚国编年资料》、《楚文化新探》、《楚史研究专辑》,研究和探讨了楚都地望,楚族渊源及与其它族的关系,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人物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天毒”、“天吴”是《山海经》中的两个难点。据查“天毒”为天竹之音误记。古有孤竹族,为殷商侯国,孤竹又称典竹。齐桓公时,孤竹族迁人朝鲜半岛,依箕于朝鲜,以“天毒”──天竹、典竹命国。“天吴”亦为天竹之误记。“天毒”、“天吴”居地相同,并均与箕于朝鲜有密切关系,是为朝鲜半岛上的古族古国。  相似文献   

18.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化的认同别异和对夷夏关系的明确定位。华夏文化主导论、朴素的民族平等论以及本位文化批判主义等,是这个时代文化审识中的基本认识。夷夏之辨的发生,表征着华夏民族主体性自觉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探讨文化创造的可能性机制。在西方,萨义德东方学理论的提出,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反思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用以分析和反思以夏文化为主流的中原文化跟周边偏远地区的文化关系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学理论限于对抗性、批判性的局限,向中国的文化现实提出了创造性地创建新型文化关系理论的要求。本文从东方学理论入手,论证了“夷学”提出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且论述了“夷学”与文化创造的思维模式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 ,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四夷馆在明永乐五年 (1 40 7)初设时 ,分为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八馆 ,后正德六年 (1 51 1 )增设八百馆 ;万历七年 (1 579)增设暹罗馆 ,计为十馆。《华夷译语》是四夷馆十馆为教习诸番语言文字而编撰的诸番语言和汉语对译教科书一、对四夷馆的研究日本学者研究有关明四夷馆的建置、沿革等方面的论文很少 ,对明代四夷馆的教学体制、四夷馆翻译人员在中原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往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