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即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的论点进行了论证,对与之不同的见解提出了商榷。指出:尚不存在人工制造工具的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应属于从猿过渡到人的“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阶段。语言产生在“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的动物”中,相当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恩格斯的所谓“过渡状态”指的是从动物(即猿)到人的过渡,而不能做其他解释。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和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是同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2.
人类远祖的新发现龚缨晏人类(人属)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最后与人类的进化系统相分离的是非洲猿(黑猩猩与大猩猩),或者说,非洲猿与人类拥有最后的共同祖先。人的系统与非洲猿的系统开始分离的标志是双脚直立行走的出现。第一批能够双脚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就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动物文化是西方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长臂猿考》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从商周至元明中国猿意象的历史流变,剖析了崇猿传统的文化渊源,并对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四大传统猿主题,即“猿啸哀”、“猿连肱涧饮”、“猿善猴恶”、“猿通臂”进行了探讨,纠正了长期以来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在研究方法上,高氏不仅注重文字文献和图像文献的引证,而且通过长期饲养猿以观察其生活习性,搜集和积累有关猿的音像资料,其研究动物文化的宏通视野和独特方法都具有一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5,(2):108-125
英国人类学者弗里德曼曾有一个观点:“在风水的逻辑中,骨是世系继嗣的象征。如果没有骨骼,人们就与祖先恩惠最强有力的源头彻底脱离。”日本人类学者濑川昌久亦称,汉人祖先的骨骸与子孙乃一气相承,“气”通过骨骼而得以形象化,“气”以骨为媒介,故对祖先遗骨(作为形象化的父系继嗣)的祭祀就能得到祖先墓地风水的好影响,  相似文献   

5.
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张同忠与他的洪洞县移民探索解国记问我祖先来何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鹞窝。”在晋、冀、鲁、豫、苏、皖、鄂、陕、甘及其它广远地域,几乎没有人不会就“洪洞县”“大槐树”“老鹞窝”讲出些故事,...  相似文献   

6.
一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大的方面来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史前,连只言片语的记述都没有,太久远了,一直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原始进化状态。它们是在近一二百年间,通过对陆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测定而得出的判断。那个漫长时期的人脑容量较小,智慧较低,被称作猿人。如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距今较近的北京山顶洞人,也已经有一万八千年了。他们是没有文化可言的,只是处在生物的进化阶段而已;二是有史以来,或口头传承,或考古论证。他们作为人类上古的祖先,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而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正是人与类人猿本质的区别。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原始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物质生产有农业和手工业两个主要部门。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可以说是从手工业领域里首先发生的。人类最初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的,人和猿的区别之一是能不能从事劳动;而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而猿只会使用工具,决不会制造工具,这个问题,恩格斯已经说过。他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因此,创造工具,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起点,而工具的  相似文献   

8.
早从远古时代起,树木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就是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的。恩格斯说:“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虽然类人猿从树上走了下来,脱离动物界而转变为人类。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离不开树木。我国古史传说中的“构木为巢”、“钻木取火”、“刳木为舟”等,便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祖籍铁岭,不是辽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祖先自其祖父曹寅始、依次上推为曹玺、曹振彦、曹世选(又名曹锡远),以上断代无考。过录曹雪芹直系祖先一支的《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入辽始祖”是曹俊。曹雪芹的祖藉是其祖先居住占籍之地,其祖父为近世第一代祖先,自曹寅上至曹俊的籍地,都是铁岭,不是辽阳。一、曹 寅史料记载曹寅籍地有五:“世居沈阳地方”(《八旗文经》)、“世居沈阳”(《清史稿·文苑传》)、“沈阳县人”(《白山词介》)、“奉天人”(《国朝词综》)、“三韩”(韩艹炎《有怀堂文集·织造曹使君寿序》)。沈阳地方、沈阳县、奉天(府),都是…  相似文献   

10.
仰手接飞猱     
《中华遗产》2023,(9):7-7
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它深得男女老少喜爱,是机敏与勇敢的化身,堪称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猿猴形象。不过,中国的猿猴种类多达26种,孙悟空属于哪种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猿猴并称,但实际上猿与猴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猿”泛指长臂猿,无尾无颊囊;“猴”泛指猕猴(属),属猴科,有尾有颊囊。体形上来说,猿大而猴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的祖先在哪里? 一般人都会回答:“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中原。”若继续追问其依据,则多有回答“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科学地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距今3300年。  相似文献   

12.
祭祖的由来     
我们基诺人唱调子时要先唱“阿匹额额”,讲故事时要先念“阿匹额额”,吃饭前要先敬“阿匹额额”。“阿匹额额”无时不跟我们在一起。初到攸乐山的人不知道“阿匹额额”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吧!阿匹额额是我们的祖先,最早最早的祖先。要说我们敬奉阿匹额额的来历,还得从洪水淹天的时候讲起。自从阿摩遥补开天辟地以后,世上的万物都慢慢地创造出来啦。可是有一年突然发了大水,到处一片汪洋,寨子没有了,庄稼没有了,人畜通通没有了。只有一只木鼓,漂在水面上。当洪水慢慢退下去的时候,木鼓落到了洼地上。从木鼓里走出麻黑和麻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这些嘉宾的祖先一起拍《建国大业》,他们的祖先都是有台词有特写的,我的祖先就是旁边的临时演员。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千千万万的临时演员,也成立不了这个大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游记》以猿猴作主角谈起读过《西游记》的人大约没有不爱上正直无畏、积极进取、乐观中带点诙谐、机警而又有点滑稽的孙猴子。世界上人甚多,动物更多,人造的神也不少,尽可以用来作小说的主人公,《西游记》的作者却偏只选猿猴作为英雄来塑造,为什么?明人谢肇浙说:“《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这段话旨在阐释  相似文献   

15.
穷物理     
<正>人手进化新发现纽约石溪大学的Sergio Almécija和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与黑猩猩等和人类最后共同祖先的手相比,现代人类的手的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代人手掌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很早以前形成的,并不是石器制造背景下因为选择性压力造成的结果。研究者对人类、现存猿类和猿类化石的手以及包括始祖地猿和南方古猿在内的人类祖先的手掌化石  相似文献   

16.
猿人     
猿人一词于1847年德国人赫克尔在《人类的进化》一书中开始采用。英文写的“pithecanthrope”,它来源于希腊文“pithekos”(猿)和“ahthropos”(人类)。在古人类学的研究中,荷兰医生杜布互1894年将其在爪哇发现的化石原始人类命名的“pithecanthropus”(拉丁文:猿人)。赫克尔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他认为在猿和人之间一定存在着过渡类型。杜布互受进化论和赫克尔的影响,决定寻找这个中间环节。经过数年努力,于1891—1892年,在  相似文献   

17.
粤北连南的崇山峻嶺中,居住着二万五千以上的瑶族同胞,他们分住在八“排”卄四“冲”(“排”与“冲”都是“村”的意思)据老人谈,他们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湘南“道州”来的,来连南大概已有六百年左右。瑶人没有文字,我们“连山志”,其中记载着:瑶人是宋朝来的,又说在隋朝时,这里已有了瑶人。那么瑶人究竟是什么时候来的,还没有可靠的记载,据老人说:他们初来连南,还是用石器工具,以后才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用铁制工具。目前瑶人社会在经济上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  相似文献   

18.
李钢  王波 《成都文物》2005,(2):69-73
我们的祖先对于金属的认识和应用是相当早的。据传说,曾与黄帝大战过的蚩尤是第一个冶炼金属并且用来以制造兵器的人;黄帝也曾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对铜有了一定认识。古相传夏禹铸“九鼎”,虽未得到可靠的实物证据,但夏代已有铜器是没有问题时。  相似文献   

19.
“劳动创造人”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基本命题,解放后对此命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这个命题的主要内容是:古猿下到地面后,为了生存,手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工具以获取食物和抵御敌害,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最后直立行走。这样,“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又使其它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劳动中,社会成员必须经常地交流思想以加强合作,这种需要使猿的喉头及口部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语言的产生。在语言和劳动的推动下,猿的脑髓又发展为人的脑髓。因此,劳动是古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 我们认为,根据现代科学成果,在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劳动创造人”的命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20.
“瑗仙”、“石禅老人”赵藩字樾村,别号有瑗仙、介庵、介白、石禅老人……等,这些别号,都有一番来历。就以他年轻时用的“瑗仙”和七十岁以后用的“石禅老人”来说吧,也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剑川金华山上,有一只青猿,数百年不死,人称“仙猿”。赵藩是剑川人,他的父亲赵联元,是个有学问的“布衣”,在家乡设私塾,培育平民子弟,人称“拙庵先生”。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教书劳累了一天的赵联元,正以不安的心情,在狭窄的书房兼学馆的外屋伏案读书,以便招呼临产的妻子。夜已深了,人也倦了,正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