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果郡王弘瞻的园寝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外围的岭东村,冯其利先生认为,其园寝后院五座宝顶的主人分别是弘瞻和其子、孙、曾孙和玄孙,依据的是"子随父葬"的规矩。笔者通过分析果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谱系,结合实地调查的园寝遗迹信息,并通过分析《周礼》的有关记载,认为清代在安排丧葬位置时依据的是"昭穆排序",从而推断五座宝顶的主人分别应该是弘瞻、永、绵从、绵侗、奕湘。  相似文献   

2.
梁源 《福建文博》2020,(1):57-68
本文在对泉州地区现存石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纪年明确、保存完整、后期扰动少、建筑形制典型的21处北宋至清代石构建筑作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形制特征的提炼、排比、梳理,旨在找出该地区石构建筑的形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园寝是清王朝对皇帝的子女以及宗室有爵位人的墓葬的统称,据笔者调查,今北京市昌平区共分布有清代十大显赫家族的二十四座园寝。这二十四座园寝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多数都背山近水,位于军都山山前的缓坡平地上,以军都山为靠山,并以靠山的朝向决定园寝的朝向,园寝附近均有水源通过,它们在昌平区中部呈东西向排列分布。此外,昌平区清代园寝的主人没有女性,全部为男性,而且爵位普遍较高。清代园寝之所以选址昌平与该地独特的山水风貌、军事地位和交通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药山寺遗址位于湖南津市药山镇,距津市市区约30千米。调查探明现存文物遗迹主要分布在寺庙原址、和尚包以及啸峰周围。地层包含宋代至清代五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在药山寺原址发现碑刻、石佛造像、柱础、香炉、莲花座、古树及有确切纪年宋"熙宁三年"石生台等遗物,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药山寺的相关记载,为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大足宝顶山地区有佛塔建筑三座:小佛湾的“经目塔”、倒塔坡的“倒塔”、塔耳田的“释迦真如舍利宝塔”。过去,我们曾在《四川唐宋塔初探》(川大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中加以讨论,现在我们再对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作肤浅的考释。由于笔者对石窟寺考古见寡闻陋,谬误必多,抛砖引玉,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比建筑多,集中在大佛湾,此外在小佛湾、佛祖崖亦有,下面按《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四川社科出版社,1985年)编号列出:  相似文献   

6.
巩县康百万地主庄园,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建成。现存建筑基本上是“四合院”形制,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柱础、门墩数约五十余种。柱础现存近百个,有三十种不同形式,(二柱、四柱均按一种计算)最高的68厘米,最低的33厘米,多数为40——50厘米。这些柱础大约都雕凿于清代中、后期,颇具时代特点。分单层、双层和三层,各层  相似文献   

7.
<正> 清“太子陵”,位于天津市蓟县东北约55华里的小港乡和孙各庄乡境内。北倚黄花山,东侧隔山与遵化县清东陵相望。东起丈烟台西至石头营分布着七座清代皇子园寝。197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一)1981年6月,天津市考古队刘幼铮、邸明对陵园进行了勘查测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园寝分布及结构 黄花山南麓的支脉高地上,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荣亲王、理密亲王允礽、裕宪亲王福全、纯靖亲王隆禧、直郡王贝子品级允褆、恂勤郡王允禵园寝。端慧太子永琏园寝在黄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妃园寝是在明代帝王妃嫔丧葬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明初恢复活人殉葬制度,殉死的妃嫔都葬于帝陵的左、右配殿,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后,妃嫔死后各建坟茔或葬于同一墓室中。清朝入关后,随着后宫等级制度的建立,妃嫔埋葬形式逐渐固定,历朝皇帝的妃嫔死后,各随其所属皇帝的陵地,分别集中埋葬在东、西两个陵区之内,称之为妃园寝。  相似文献   

9.
新绛现存古民居,从明中晚期延续至清代,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和装饰艺术,极具晋派古建筑特色,是汾河流域明清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9)
正清道光粉彩公鸡纹盖碗此件盖碗烧制于清代道光年间,品相完好。从形制上看,此件盖碗并无特殊之处,敞口,深腹,提手部微外撇,腹部下收,圈足,盖扣于碗的内口,器底及盖圈足内以矾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但其纹饰描绘却是极为精妙传神。盖碗器身及盖面绘各色花草、山石、公鸡。器身一公鸡立于石上,脖颈前伸,短锐  相似文献   

11.
丁利娜 《文物春秋》2015,(2):27-31,80
有关清代恒亲王家族的茔地,冯其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调查,并出版了文字资料。但是,恒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关系较为复杂,茔地中园寝的排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恒亲王家族成员的生平履历和爵位承袭谱系,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恒亲王两处家族茔地中的园寝及墓葬的主人重新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林元平 《东南文化》2000,(9):119-121
惠安石雕为世人所称道,但因散存于各地,一时难窥其全貌,故以现存的清代纪年惠安石雕龙柱略述清代惠安派石雕龙柱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勾勒出北京官式建筑在五百余年间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计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和清末微变期。最后,作者利用角科形制分期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故宫现存奉先殿、午门等建筑的年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郭玲娣  崔伟丽 《文物春秋》2010,(5):45-50,F0002
2001年,在正定县南门外护城河石桥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三世中丞"石牌坊构件,后经粘接、加固及补修,竖立在隆兴寺龙腾苑内。本文对该牌坊的形制、雕饰及其主人许守谦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任江  李蓉  席凯 《四川文物》2016,(4):24-34
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通江县渡水溪遗址开展了调查工作。该遗址现存桥址、石磴道、石刻等遗迹,是清代通巴驿道一处较为重要的节点。调查所见《三费局规费章程及杜弊章程碑》是晚清四川巴州衙门开展诉讼规费改革以及飞地乡绅参与此次司法改革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市博物馆珍藏的张景造土牛碑、汉中赵君之碑和故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三通汉碑。现存国内的汉碑数量较多,风格类型多样。清代王澍在评价《礼器碑》时曾指出汉碑"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本文对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三通汉碑的时代、碑首的形制、碑文的内容以及书体的风格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三通汉碑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现存约两千万件左右的清代档案中,"上谕档"是史料价值很高的一种,它所记载的全都是清代皇帝的"上谕"。本文拟对清廷的这种上谕文书及上谕档的由来、演变及其现状略作论述,以供有心利用或研究者参考。一"上谕",在清传本来是专指皇带的命令和指示。若将这些命令指示形成文字,记诸一定载体之上,就成了一种文书。清代的上谕文书发自朝廷,是皇帝专用于发布日常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21,(4)
北宋庆历至嘉祐年间,朝廷于国子监刊立石经,然不为当世所重,后又因战乱、水患等原因,石经逐渐沦亡,罕有残石、拓本传世。清代以后,残碑时有出土,学者为之著录、题跋,略述其碑式、行款、文字。今据已知残碑拓片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剪裱本,考证其形制与布局方式,并尝试复原部分经碑。再结合熹平石经"骈罗相接"的布局方式、开成石经的"跨书"现象以及广政石经所体现的"帖式刻石",揭示北宋石经对于汉、唐、蜀三朝石经在布局、形制上之继承。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底,笔者来到重庆市素有"石刻之乡"之美誉的大足,零距离亲近大足石刻。步入宝顶山摩崖景区,一尊雕塑展现在突出位置,这就是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创建者和"总设计师"——赵智凤。这位艺术大师生于1159年,卒年不详。他5岁为僧,首建圣寿本尊殿,清苦创作70余年,为宝顶山石刻艺术奋斗终生。笔者站立在他的塑像前肃然起敬:是他,精心设  相似文献   

20.
陶瓷供佛器是历代供器中一个重要门类,元明清时期生产了大量的陶瓷佛教供器,其中不少保留了完整的组合陈设形式,如元"三供"、明清"五供"等,成为供佛器的重要研究资料。本文系统梳理了历年的考古发现和各博物馆所藏传世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元明清时期组合式陶瓷供佛器的特征及组合方式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