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研究 2013年6月21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环保和节能方面的问题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在建筑这个领域也不例外.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发展的方向,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绿色建筑能使得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使得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的舒适.然而,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我们必须要把握相关的要点才能使得绿色建筑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根据本人的一些经验,谈谈对绿色建筑设计要点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煤炭企业是国民的基础产业,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的生产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乐观,各种事故频频发生,其中瓦斯事故是煤矿事故当中,损失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事故。因此探究瓦斯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在县域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朔州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朔州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确定无功分级补偿容量的方法不能有效利用负荷历史信息,容易出现过补或欠补现象。建立了有效利用历史无功负荷来求解无功补偿分级容量的优化模型,采用蚁群算法求解,对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设定信息素的修正阈值,适时对信息素进行修正;通过纵向和横行的搜索方式,提高蚂蚁搜索的效率;算法能更好的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执行效率数倍提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烟草商业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为了提高自身管理模式,烟草商业企业实行了对标管理。本文主要从对标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在烟草商业企业对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4,(7)
由于面源污染物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特点,并且其污染方式无规律性,潜伏期较长,环境危害大等特点, 使面源污染成为建设新农村道路上的一个难题,也是现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难点。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的面源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安全、土壤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目前,面源污染的治理往往只从技术层面进行,但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治理和防治面源污染是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过程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核心、前提、基础、重点、保障、完善等六个方面入手,讨论确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以隐式 B-样条曲线为表达形式、基于直接 Greville 纵标的曲线重建方法.首先根据点云建立有向距离场,并作为 B-样条函数的 Greville 纵标,然后根据高影响区内的平均代数误差优化 Greville 纵标,最后得到一个隐式 B-样条函数,该函数的零点集即为重建曲线.该方法具有模型简单、重建速度快、无多余分支、无需手工调节任何参数的优点.实验结果证实了本直接法的算法效率明显高于点拟合和普通场拟合,以几何误差为准则的精度亦优于普通场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及《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条文规定出发,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防排烟设计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排烟防火阀的设置、地下汽车库排烟方式的选择、自行车库及摩托车库的防排烟、机械排烟量的计算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大量已发表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学界中存在争议的江陵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日用陶器进行了年代排序。由于该地区东周墓葬中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年代序列较为清楚且多取得共识,章选取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共存的墓葬为典型墓例和讨论的基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楚化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古人骨DNA的提取、扩增、测序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生物遗体中的DNA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后,总会发生破坏和损伤,因此,古DNA 的长度至多有几百个碱基对的水平。本文对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山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内 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和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族墓葬的古代人骨进行了古 DNA的实验研究。从4例古人骨标本中提取出古DNA。提取物的线粒体DNA片段由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且被测序。本实验证明了扩增序列的真实性,不存在外源基因的污染。通过Clustal X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龙头山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与三道湾汉代鲜卑族居民之间的同源性较近,而西山新石器时代居民与前二者之间的同源性则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2.
This work examines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settlements in Northeast Yorubaland, using data obtained during fieldwork undertaken between 1985 and 1988. A reconnaissanc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vicinity of Iffe-Ijumu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inventory of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area. Excavations indicate that human settlement certainly extended into the ceramic phase of the West African Late Stone Age and that by at least 300 BC the rockshelters had been occupied. Evidence from the principal sites of Itaakpa, Oluwaju, and Addo indicates continuous occupation in the area during at least the last 2000 years.  相似文献   

13.
刘晓峰 《民俗研究》2005,(3):217-230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存在着一个由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结构而成的一个特殊重数节日序列。尽管有关古代岁时节日的研究著作中,很多人都注意并提及这一重数节日序列,对这些节日的单独个案做的研究更多,但很可惜把这一序列自身做为研究对象加以讨论者在国内尚未看到。首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池田温曾作《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一文,对此特加阐释,成为本文唯一的先行研究。堆很可惜的是,他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基本停止在时间断定上,没有从岁时发展史本身的内在变化这一角度对此再作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做为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一个重要现象,非常有必要把重数节日序列做为一个整体做一综合研究,通过对其形成过程、形成背景、形成原因的综合探讨,来把握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发展内在的历史逻辑及其内在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将宋辽时期河北定窑与赤峰缸瓦窑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制作工艺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缸瓦窑受定窑影响较大,缸瓦窑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宋辽两地制瓷工艺的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16.
Iron oxides and other associated minerals (ochre) were widely used in ancient times, however, the use and procurement of these material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and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le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terial compared to other artifact classes.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identifying ochre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tions, the original potential geological sources should be thoroughly characteriz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llection of potential geologic sources of ochre in the Tucson basin of Arizona, sampling of those sources,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and subsequen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ata. This paper has several goals, including characterizing geochemical trends within and between ochre sources, identifying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ochre, and establishing a databas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 and intra-source variations in geological sources of ochre in the Tucson basin region can be differentiated. Future analysis of iron oxide artifacts will be performed to examine correlations between artifacts and source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deductions concerning ancient ochre procurement.  相似文献   

17.
Copper artifacts from Cahokia Mounds, Illinois were analyzed from a materials science perspective to shed light on techniques used by Mississippian copper workers to deform nuggets of native copper into thin sheets. Eight small copper pieces from a copper-working site at Cahokia’s Mound 34 were subjected to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Replication experiments thereafter recreated features of the artifact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pper sheets were thinned through repeated cycles of hammering and annealing performed at temperatures achievable in an open wood fire. The welding of sheets to create multilayered objects was not observed in any artifacts and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experimentally. Additionally, a possible cutting method used on some artifacts was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8.
Using sensitive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we have been able to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genomic material of human origin in samples of mummified human tissue and bone from selected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reenland. This result ha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both evolutionary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past human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铜镯是"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种类之一,考古发现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因地而异。这种装饰品对于研究青铜时代西南先民的青铜艺术、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之前关于西南夷青铜器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铜鼓、铜兵器等主要铜器类型,而专门对铜镯展开的专题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对云南各地域铜镯的合金成分与制作技术特征缺乏整体性认识。与此同时,由于铜镯是一类常见的装饰品,对其进行研究可更直接地反映不同文化人群对金属资源的掌控、青铜技术的选择等考古学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云南西部保山昌宁一带是西南夷中哀牢的主要分布区,近年来对该地展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研究哀牢青铜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为了探讨昌宁地区哀牢青铜文化铜镯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深化对云南不同地区出土铜镯技术特征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昌宁出土的6件铜镯进行了成分分析和金相观察。结果显示,此批铜镯全部为锡青铜,含有少量的砷、硫、锑等杂质元素;其制作工艺多样,铸造、热锻和热锻后冷加工等多种方法并用。在此基础上,收集云南其他地区出土铜镯的科技分析数据,并结合类型学展开对比分析,把握各地铜镯制作技术的差异和联系。结果表明,云南各地出土铜镯,均以锡青铜为主,制作工艺上铸锻并重,这反映了西南夷青铜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进一步观察发现,铜镯的合金配比和加工方式又表现出明显的当地特色,如哀牢铜镯的平均含锡量最高且十分稳定,而滇、昆明夷铜镯的锡含量范围非常离散。各西南夷族群所采用的铜镯制作方法的同与异,究其原因,可能和铜镯造型、族群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人的审美喜好等方面有关。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铜镯这一被较少关注的青铜器类出发,结合成分、金相与类型学分析,综合以往研究对云南各地域出土铜镯工艺技术的共性及区别展开讨论。总之,铜镯作为云南地区常见的人体装饰品,不仅展现了不同区域少数民族对铜镯这一器型采用的合金配比与青铜制作工艺,而且从非实用器的角度反映了西南夷对资源的利用与掌控、审美思想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