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户县文庙现存一通明代卧碑,是明代学规禁例的实物资料,而且面世时字迹清晰如初,实属难得,其卧碑文字对研究明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官学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对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30年代。李廉方《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收入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收入《郑振铎全集》第1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对教育制度、儿童读物等的研究,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郑振铎从20世纪30年代国  相似文献   

3.
曾磊 《史学月刊》2013,(2):121-125
对于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的紫色,已有学者有所关注。徐慧明从色彩文化角度对中国古代的紫色进行了分析(徐慧明:《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论紫色》,《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年第1期);朱云、朱秀芝对服色制度中紫色的流变进行了梳理(朱云、朱秀芝:《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4.
彝族历史文献《教育经典》(以下简称《教经》)是古代彝族人用于维系彝族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伦常关系的一本伦理道德教育书,也是今见彝文古籍中可供研究彝族古代社会教育的唯一有价值的教育典籍。现就这本书所反映的有关彝族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述之于下: 从《教经》全书的内容看,彝族古代社  相似文献   

5.
王艳 《史学月刊》2004,(8):118-120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又称实科教育,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学三种形式。私学和家学源远流长。官方的实科教育是指由国家开办的科技教育,以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年(443)医学校的建立为标志,在古代科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官方实科教育有自己固定的教材、教学方法和建制,有专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学科内容主要集中在算学、医学和天文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方国兴 《南方文物》2002,(1):40-42,110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为我国古代教育史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史学批评是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问题。1991年1月起,瞿林东先生在《文史知识》以"纵横"冠名的专栏连载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系列文章,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1994年4月,该栏目系列文章由中华书局汇集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一书出版,并于2000年重印。在此后的二十年间,瞿林东先生始终着力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2016年6月,瞿林东先生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增订本)》(以下称《纵横(增订本)》)由重庆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8.
正早期福清学堂福清置县始于唐圣历二年(699年),在这之前福清无确切文字记载,故谈及福清最早的学堂,隋唐之前不足论。在古代,进士录取人数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据清乾隆《福清县志》载,福清在唐代共出了8名进士:林简言(830年)、王棨(862年)、郑隐(875年)、陈鼎(891年,廷试第二名)、王仁缋(王棨之子,890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中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走向没落。清初名士耿介遍请名师讲学于嵩阳,开始复兴书院。讲学内容涉及理学的传承、洛学的复兴,注重人伦、推崇孝道,在提高书院学生学术水平的同时,更强调端正学生的品行道德,讲究克己复礼。讲学形式自由开放,师生相互诘问,并订立学规,使书院在清初得以复兴。嵩阳书院在耿介的主持下,逐渐兴盛,一批批名儒讲学于嵩阳,颇有“鹅湖之会”的盛况,向后世传承了开放自由的讲学风气,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为近现代学术活动做了启发,培养了一批近代经世致用的学术人才。  相似文献   

10.
前泰州时期是指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海陵置泰州之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前泰州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建立在渔猎经济基础上的原始教育和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前期古代泰州教育。前泰州时期的青墩文化、南荡文化、天目山文化、楚水文化和海陵文化,既是泰州教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泰州教育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教育中心。兰州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兰州这座古老的丝路重镇和新兴的中心城市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一以官办书院和民办私塾为主体的古代封建教育汉唐时期的兰州是军事重镇,战乱频仍,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情况史无记载。元代以后地方官学逐渐兴起,至清代中后期,兰州教育才步入鼎盛时期。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创办的金州儒学为兰州最早的官办学校,以教授儒学。元顺宗至元五年(1339年)又创建兰州州学。明景泰五年(1454年)段坚创办容思学院,聚徒讲学,宣扬封建理学,是兰州最早的书院。明清时期,兰州共建书院11所,其中清代所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瞿林东教授主编的7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该书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作细致考察的多卷本研究成果,全书以历史时段划分,依次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开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深入(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书院是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或称书屋、书斋、书堂等。古代福建书院发展历程,与福建经济、教育的发展同步。据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福建之书院,始于唐代,直到清末,福建历代所建主要书院(不计正音书院)共近750所。(一)唐代福建见诸于文献记载的书院有20多所,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一些著名的书院对后世影响极大。最早的书院是漳州的松州书院,唐景龙二年(708年),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珦于距今漳州市  相似文献   

14.
正胥吏问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林志华《关于胥吏制度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刘小萌《胥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祝总斌《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及官、吏制衡机制》(《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钟小安《中国古代吏胥制度摭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壮大了其自身,同时也掀起了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热潮,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对其学习更是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更具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可行性,分析了当前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现状,进而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因敬仰岳飞自号少穆,晚年又号埃邨老人。出身于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林年时期,在父亲林宾日和宗亲前辈希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实事求是,不涉时趋”的思想作风。嘉庆三年(1798年)考中秀才,入福州名的鳌峰书院学习。在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第引导下,开始研读中国古代各种经史典籍,“三教  相似文献   

17.
那荣利  戴立强 《收藏家》2014,(10):62-69
<正>说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港澳)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了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专家成员之一,杨仁恺先生参加了全过程并做了鉴定笔记60册计17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将于2014年10月出版)。在鉴定工作之余,先生对每日所过目的一些重点作品又写出评论,记于笔记的背页。每条评论短者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表达了对一些书画作品的见解,可视为先生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从笔记中摘出这些评论,稍加整理,按时代编排,并标出《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本文为先生1987年3月至5月在浙江地区鉴定时所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学家李诫(字明仲)北宋微宗时郑州管城县人(即今河南省新郑县),卒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二月,葬于郑州管城县梅山(今新郑县小乔公社西北之梅山)。李诫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卓越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19.
正学术刊物《古代中国》(Early China)由吉德炜先生(David Keightley,1932—2017)于1975年创办。除了吉德炜以外,王安国(Jeffrey Riegel)、南希·普莱斯(Nancy Price)与鲍则岳(William Boltz)也曾是《古代中国》第1至13期(1975至1988年)的主编或合作主编;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夏德安(Donald Harper)、叶山(Robin Yates)分别是第14至20期(1989至1995年)、第21至27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虽然农业灾害史研究长期以来并未从灾荒史之中分化出来 ,但因古代社会自然灾害侵袭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 ,大部分灾荒史研究文献一般都涉及农业灾害问题。因此 ,灾荒史研究是农业灾害史的主要源头。2 0世纪初 ,许多学者已关注中国古代的灾害问题并进行初步研究。他们发现 ,中国古代灾害发生极为频繁 ,于是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 ,计算灾害发生频次。《二千年来之荒歉次数》(《农林新报》192 4年卷 6 )、竺可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 5年卷 3)、邓云特 (邓拓 )《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 1937年 )等等论著得出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