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安迪尔古城遗址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方交通的要冲.遗址中的标志性建筑廷姆佛塔历经千年沧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毁损严重.为了对佛塔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积累在沙漠干旱地区维修土遗址的经验,在现场勘查中发现,佛塔的主要病害有风蚀、水蚀、裂隙发育、坍塌和盗洞扩张等.其中.尤其以风蚀的危害最为致命.为此决定采用当地传统的加固土建筑的方法,主要对佛塔的地基进行加固,同时填充盗洞.这种加固方法效果良好.通过这次加固安迪尔古城佛塔的实践可看到,抢险加固沙漠地区的土遗址.要认真分析各种病害的发育状况,要针对主要病害,优先处理那些危及建筑物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病害隐患.本研究可为将来实施全面维修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早在1901年,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就到热瓦克佛寺遗址进行过发掘,运走许多文物,还拍摄了总长度达三百英尺的胶卷,测绘了遗址平面图,在其著作中刊布。当我们的足迹踏上这一遗址时,已是距此90年以后的事了。热瓦克佛寺遗址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西北...  相似文献   

3.
从西域考古典籍可知热瓦克佛寺的重要可它地处无水源、无人烟的沙漠。文物局的人告诉我们“没有向导绝对找不到”,“那里有新疆现存最大的佛塔。在半伊斯兰、半内地风格的和田市小住后,我们欲支城北50公里左右的热瓦克佛寺遗址。先租一辆旧越野车,谈好350元来回,又去文管所(与文物局同楼)买了每人150元的票,且是优惠北京人的价。东过白玉河大桥,河床约180米,水量小,多卵滩;据说和田玉即出自上游河床中的卵滩。过河后即为洛甫县境,沿河东岸往北,过和田地毯厂(出产半细羊毛的织毯),过旅游点艾特来斯丝绸厂,过吉牙乡镇(此有…  相似文献   

4.
统万城遗址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遗址。统万城遗址留存有大量历史遗迹,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发展、民族交流,特别是研究生态脆弱地区环境变迁的重要实例。由于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管理不善等原因,统万城遗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不同病害产生的原因、病害的发展特征以及对遗址稳定性的影响差异分析,统万城遗址病害主要表现为风蚀酥碱、人为破坏、生物破坏、自然坍塌、裂隙发育等。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统万城遗址的保护修复以现状加固维修为主,尽量减少对遗址本体的干预,并通过系统监测和日常维护,对遗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把统万城遗址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正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的隆兴寺,不仅在中国佛寺中享有"海内宝刹第一名区"和"京外名刹之首"之誉,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研究宋代佛寺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整座寺院依南北中轴线纵深展开,前殿后阁,以阁为主,高低错落,重迭有序。分布在中轴线上的宋代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天王殿、摩尼殿、大悲阁历经几代修葺,至今仍巍然矗立,而大觉六师殿现  相似文献   

6.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及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作用,破坏严重,急待抢救性保护。为此调查了各时代长城的分布、保存现状。经分析表明其发育主要病害有表面严重风化、基础掏蚀凹进、多种类型裂隙、崩塌和坍塌及人为破坏,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土坯砌筑托换加固地基、静压注浆加固地基、锚杆锚固、裂隙注浆、表面渗透注浆、小锚钉锚固注浆工程等长城遗址的保护加固技术。以汉长城广昌燧和战国秦长城马家山段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遗址的保护加固。结果表明,所用方法对土建筑长城加固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I M5位于I M4墓道东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熟土二层台、腰坑殉狗,葬具有一棺一椁、朱砂、殓席等,被一现代盗洞打破(图一)。(一)盗洞及出土遗物墓葬中部发现一个南北向长方形现代盗洞,编号I M5D1,在现地表开口。长1.04、宽0.53、深约7米。盗洞打破墓室、椁室、棺室西部及北部.至墓室底部。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找寻与"番佛寺"有关的遗迹或遗物,泉州市博物馆于2019年4-5月对番佛寺遗址所在的旧车站地块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出土一批宋元明清时期的瓷片和建筑构件及一方同时刻有泰米尔文和汉字的石碑,为下一步确定番佛寺遗址范围、遗迹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宋代融州报恩寺在广西宗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淳祐二年(1242)杜应然的《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和淳祐五年(1245)甘有立的《融州老君洞图》,并参考有关文献,对报恩寺建置、建筑、住持制度等要素进行考述,复原其基本面貌,可为广西宗教史增加重要物证,弥补长期以来宋代广西佛寺研究的缺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老疙瘩烽火台的搬迁保护实践,分析了该烽火台存在的主要病害及成因,指出其病害类型有风蚀、雨蚀、裂隙、生物破坏、人为损害等,并探讨搬迁保护过程、保护材料以及所采取的锚固、裂隙注浆、夯层加筋、缝隙填充、土坯砌筑、表层防风化处理等加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唐宋时期的石窟寺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典型石窟寺建筑实例入手,与汉地木构佛寺建筑群体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一、对比分析陕西唐宋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建筑的营建背景:二、进行陕西省内唐宋时期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在建筑群外环境的对比研究;三、进行陕西省内唐宋时期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在建筑群形态发展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上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出:陕西唐宋石窟寺在营建背景、建筑选址、建筑构成、建筑布局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琳艺  蒋梦菲 《旅游纵览》2016,(4):308-309,311
我国是一个佛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许多城市中都有传统的佛教寺庙,然而这些城市中的传统佛寺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其建筑院落大多破旧损坏,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之下已经与佛寺周边环境渐渐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体现在城市功能、城市交通、景观及规划等多方面,许多传统佛寺已经在城市的逐渐发展之下受到"挤压",所以目前对这类佛寺片区进行规划改造建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几乎很少。因此本文以现代城市发展下的传统佛寺为研究对象,对其片区规划建设、佛寺周边的景观设计思路及景观设计手法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华 《文物世界》2000,(6):13-14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各地纷纷建寺立塔,开凿石窟寺也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之一,著名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开凿肇始于这一时期。然云冈石窟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原模式的阁楼、庭院便反映在洞窟的形制中,并且是对当时北魏佛寺的真实反映。在我国古代佛寺历史的研究中,北魏时期所存实物禾有,文献记载远远不能反映当时佛寺的概貌和布局,而现从云冈石窟中期洞窟的形制中可窥见北魏时期的佛寺。  相似文献   

14.
宁波保国寺大殿残损分析及结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波保国寺大殿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目前损坏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建筑,残损分析和结构性能研究是其修缮加固的科学基础.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大殿的残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精确测绘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最后,综合残损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修缮建议.  相似文献   

15.
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位于洛浦县西北六十多公里处的热瓦克佛塔遗址,是和田地区保存得较好的一处佛教文化古迹。我们洛浦县志编辑室早想对这个遗址进行一次实地  相似文献   

17.
"这个佛寺是一次建成直到最后被掩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说,"因为它的小,它能完全被红柳包包裹掩藏,当它重现天日时,成为新疆和田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筑形式佛殿"。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里木盆地存在着大量古代佛塔及相关遗迹,根据建筑形制对这些佛塔遗迹做了详尽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佛塔的佛教建筑特征给予初步研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窣堵婆(stūpa)型、方形塔、塔庙式、以米兰M.Ⅱ代表的类型、八面体形柱式塔.以分类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佛塔的渊源以及佛塔与佛寺之间的空间布局,以揭示塔里木盆地佛塔的建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丰京遗址内新旺村西南发掘了两座西周时期被盗的西周墓葬M1和M2。本文以这两座墓葬为例,结合丰镐遗址其他西周时期墓葬的盗墓现象进行考古学观察,对盗洞的年代、盗墓方式和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丰镐遗址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都存在盗墓现象;为了减小挖掘难度,盗洞多选择在紧邻墓外和墓室边角的位置;盗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墓葬中珍贵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20.
以常熟明厅为代表的明代建筑彩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但由于保存不善,存在糟朽、开裂、虫蛀等病害,使得这些建筑彩画的现状不容乐观,亟需保护。本项目通过对其清洗、加固,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彩画轮廓得以凸显,同时彩画和木材本身的强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今后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