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横贯我国中部的秦岭附近,有一座海拔3767米的高山,这就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秦岭主峰——太白山。太白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自古便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的说法,太白山中草药材数量之多、储量之大,居全国八大药山之首。  相似文献   

2.
窦贤 《丝绸之路》2008,(5):5-10
太白山是巨龙般横亘于八百里秦川中秦岭的主峰,秦岭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自古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险峻”。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处海拔3767.2米,是中国大陆东经105度以东地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鳌太穿越,是指由鳌山沿秦岭山脊徒步至太白山,堪称是国内最难走的徒步线路之一。鳌山,也称西太白,位于陕西省太白县,海拔3476米,是秦岭第二高峰。太白山,位于陕西眉县与周至县交界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秦岭最高峰。整个穿越过程,实际行程在100公里左右,海拔跨度从1740米到3767米,大都行走在冰川遗迹形成的石海、雪地之间,几乎囊括了秦岭的所有精华,此线路道路之艰险、气候之变化莫测、沿途风景之美丽,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2003,18(5):89-93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重点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环境的偏好和游客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太白山游记     
唐宏 《丝绸之路》2005,(11):21-24
前往太白山之前,头脑里首先映出的是李太白的两句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太白山之险峻,在心里便埋下了很深的伏笔。而游过了太白山之后便发现,其山给人的惊喜不仅仅是险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白山"名称的辨析,本文认为不成山是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其含义即是色白似盐而不成.徒太山、太白山等是长白山的别称,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是指不相同的山脉,与长白山无关.<三国史记>中的"太白山"和<三国遗事>中的"太伯山"之所指皆不是长白山."白头山"与"长白山"在朝鲜文献中含义较为复杂,但当指称中国境内之长白山时,二者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振斌  党娇 《人文地理》2011,26(1):134-139
通过对陕西省太白山相关网站论坛游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太白山背包客行为特征的高频词,分为五类:动机、路线地点、感知、沿途所见和自助性。结果表明,登顶、穿越、徒步是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大爷海"、"拔仙台"是各类网站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旅游景点,太白山南坡地名词语的使用频率都排在北坡之前;背包客的自助性特点突出;在登山过程中较多地关注安全问题;背包客对沿途的"积雪"、"森林"、"白云"和物种多样性留意较多。  相似文献   

8.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法门寺、西安城墙、西安碑林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名扬天下。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怡人,西岳华山、黄河壶口瀑布、陕南秦巴山地、秦岭主峰太白山等自然景区都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实现旅游资讯和旅游目的地新形象传播的有机统一,有待进一步厘清思路,深入研讨。一、对信息受众进行定位与细分,有针对性的选择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9.
太白山秋韵     
太白山的秋天是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枫叶犹如一幅展开的丹青画卷悬挂于天地之间;潺潺的流水聚集碧潭,恰似少女的双眸,秋波荡漾,让人遐想,令人陶醉;更有浩浩荡荡的云海,使人有远离尘嚣,如临蓬莱仙阁之感;还有枝头密密匝匝的秋果,苍翠欲滴,惹人嘴馋……太白山的秋天异彩流丹,如身着盛装的少女欢迎每一位游客。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俗所贵者"总计十四项.其中的"太白山之菟",唐晏、黄维翰和金毓黻诸先生皆主张应改为"太白山之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不断的挑战,相继出现"东北虎"说和"茯苓"说两种观点,对于这些新观点的提出与发表,在进一步寻求根据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到新说仍难持立,旧说尚难率而易之.  相似文献   

11.
秦岭山高谷深阻碍南北交通,古人为穿越茫茫秦岭,开拓了多条道路。环太白山南麓的骆谷道即以南山捷径、险象环生而闻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林木采伐区域的推进,自明中后期,骆谷道已衍生出多条路径,依山就食者众多。清乾隆中后期,流民涌入南山老林,以刀耕火种、砍伐林木维生。清廷于此地设立佛坪厅,将厅城建在骆谷道中段之佛爷坪,以发挥安抚流民、剿灭匪患、控制要道、稳定边防的作用。但资源消耗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无尽索取,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灾害频发的生态危局,佛坪迅速衰落。加之匪患频仍,在生态、生存双重危机下,最终导致县治迁移。  相似文献   

12.
比起华山、太白山及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基地,位于秦岭东南方位的丹凤县似乎没什么特别出众的自然景观。但是每年仍有不少人驱车前来,只为了看一眼他们喜欢的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在此住上一晚,体察一下作家笔下的“月迹”,看它“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顺便怀念一下自己的奶奶与童年。  相似文献   

13.
张载祠位于眉县城东23公里处的横渠镇。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源地楼观台相连,西与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遥遥相望。张载祠坐北向南,正对巍巍秦岭,310国道从门前东西通过,汤法高速公路南北贯通,交通十分便利。  相似文献   

14.
《旅游》1999,(4)
秦岭主峰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建立的陕西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园面积2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4.3%。这里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是我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为我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太白森林公园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景观独具…  相似文献   

15.
汉源寻幽     
宙尔 《丝绸之路》2012,(23):24-25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朋友们相约:避开拥堵的热点景区,寻一个僻静之地,埋锅露营,探险寻幽,做一回"名士"、"霞客". 哪里好呢?我从小吃的汉江水,在汉江边长大,对汉水来自哪里自然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那就来一次汉源寻幽之旅吧. 10月1日早7时许,我们聚齐出发,溯江而上,驱车直奔汉江最上游的陕西汉中市.这里是鄂、豫、川、陕四省要冲,汉中市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之中,是典型的"两山夹一盆".汉江源其实是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北麓这一大片区域.秦巴两坡之水汇于盆地,从东偏南处流出,形成汉水.这样汉水就有了北源和南源两个分区.源于秦岭的北源区溪流无数,成栉状分布,难分主次.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属于秦岭东延部分,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它的主峰"大神农架"海拔3045米,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这里到处古树参天,除常见的冷杉、华山松和桦树、栎树外,还有珍贵的紫荆、青檀和香果树。尤其是药用植物,竟有1200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还活跃着熊、野猪、水獭、麝獐、灰羚、金钱豹等珍禽异兽的身影,堪称"野生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17.
从清代陕西地方志等史料的记载来看,马铃薯引种陕西的主要路径大致有三:从东南沿海地区引入秦岭北麓山地;从川鄂地区引进陕南;从内蒙等地引种至陕北。受人口激增和马铃薯优良遗传特性等要素影响,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在关中、陕南和陕北的高山冷凉地区及陕北沙地都有分布。在秦岭山区,马铃薯传播范围最广、社会接纳程度最高,逐渐从杂粮发展成为山民的主食之一,其它功能亦得到有效开发;在关中边缘山区,马铃薯也常常被用作备荒之重要杂粮,在平原地区则是利用"隙地"开始作为菜蔬和杂粮有所种植;在陕北,种植日广,除了济荒之外,其蔬菜之用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受传统的饮食结构、马铃薯自身缺陷等因素的制约,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种植区域以冷凉地区为主,但自清末而始,其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高下俱种之态势。  相似文献   

18.
四川高速赋     
天府之国,闻名遐迩。千河之省,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尽显富甲天下之瑰丽,钟灵毓秀折射巴山蜀水之壮美,人杰地灵孕育时代才俊之辈出,扬一益二见证繁荣昌盛之悠久。然处盆地。交通闭塞。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围绕四周,形如铁桶。北上有秦岭之阻;东下有三峡之险;南行有泸水之奇;西走有崆峒之障.又称四塞之国也。秦惠文王...  相似文献   

19.
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陕交界"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北有分隔南北气候的高耸秦岭,南有"剑门天下壮"的雄伟大巴山。纵深九百里,隔绝川陕,数千年来只能以栈道与骡马山路通行,成为最有名的古战场。秦惠王五丁开关,汉高祖暗度陈仓,三国魏蜀征战。李白一曲《蜀道难》更是千古传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相似文献   

20.
<正>蜀道是历史上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间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两千多年来,蜀道基本形成并沿袭"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可将蜀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主要有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北四南三"构成了蜀道交通网络的核心和主干,连结这些主干道路的还有难以数计的分支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