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路易·勃朗(1811—1882),是法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政论家、历史学家、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活动家。列宁曾经指出:路易·勃朗在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从以前的阶级斗争的立场转到了小资产阶级空想的立场。路易·勃朗在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以前,对于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曾经起过怎样的推动作用,因而说他是站在了阶级斗争的立场上?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以后,他对于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又起了怎样的阻碍作用,因而说他是转到了小资产阶级空想的立场上?路易·勃朗的政治立场,为什么会在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试作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布朗基(1805—1881)是法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曹特金同志经多年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出版了《失败的胜利者——布朗基传》一书。(山东大学出版社,91年版)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研究布朗基的学术性传记。 《布朗基传》,共21万字。全书分九章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评述了布朗基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作者在长篇绪论中为写传确立了方法论原则,对于布朗基,“必须把他放到他所处的历  相似文献   

3.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法国19世纪卓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一生历经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等六个朝代。在这些时期的许多重大的革命转折关头,布朗基都曾产生过显著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布朗基有一定论,即认为布朗基虽终身执着追求革命,但却主张只靠少数革命家通过密谋的斗争方式取得革命的成功。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公允。本文拟对布  相似文献   

4.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些革命者流落到上海等地。正如周扬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中所说,他们“离开了群众斗争的漩涡的中心”,但是又不愿意“放弃”斗争,于是,就“在文学事业上找着了他们的斗争的门路”。这是从政治革命走向文学的一代作家。他们把文学作为武器,如同上战场一样,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热情,投入文学创作。蒋光慈、洪灵菲、柔石、胡也频、叶紫等,就是当时著名的小说家。而此时此地,也有一位贵州人,活跃于斯。他就是:段雪笙。段雪笙(1901~1946年),原名泽杭,字翰荪。1901年4月21日出生在贵州省赤水县城关…  相似文献   

5.
旅美俄国学者亚历山大·瓦基莫维奇·潘佐夫教授现执教于美国俄亥俄州 Capital University,今年初,英国 Cur-zon 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新作《布尔什维克与中国革命(1919~1927)》(以下简称《布》)。作者据美国史料和近几年新开放的俄罗斯档案,就1919年至1927年间苏联共产党内部围绕中国革命问题进行的激烈斗争,做了目前为止最为详尽的阐述,着重介绍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关系,揭示了  相似文献   

6.
斯捷潘·彼得罗维奇·克拉舍宁尼科夫在18世纪西伯利亚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生于1711年10月31日(公历11月11日),卒于1755年2月25日(公历3月8日)。他是莫斯科人,生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队一个士兵家庭之中。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为俄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724年,克拉舍宁尼科夫进入莫斯科的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学习,一直到1732年,奠定了拉丁语、雄辩术和哲学的坚实基础。1732年4月17日,枢密院发布了组织第二次北方大  相似文献   

7.
8.
马可·波罗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家,他的《游记》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并曾游历过中国的许多地方,这已为绝大多数的西方学者所接受。但是,至今仍有个别学者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1979年,美国学者海格尔撰文,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中国的北方(主要是北京),而关于南方各地的情况则是他间接获得的。1982年,当意大利、中国和美国合拍的电视巨片《马可·波罗》在西方公映  相似文献   

9.
一 一八四一至四三年,德国历史学家、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威廉·戚美尔曼发表了他的著作《伟大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同情人民,反对封建诸侯的专横和剥削;参加过德国的一八四八一四九年革命,主张通过议会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的方式实现德国的统一。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当自觉地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10.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位著名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10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邀请,派他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来华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学习苏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在重病中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亲切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当相关信息被…  相似文献   

11.
汉口“四·三”惨案是1927年武汉政府时期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第三次高潮中的一次重大行动。研究这次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是有益的。一汉口“四·三”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血案。1927年4月3日下午四时左右,有日水兵四人,由某处乘人力车至南小路某日本酒店  相似文献   

12.
谭·戈伦夫教授(曾被译做汤姆·戈尔菲尔德博士),加拿大汉学家,曾攻读于伦敦亚非研究学院和纽约大学,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帝州学院教授。他著有《现代西藏的诞生》(TheMakingofModernTibet),还有两篇著名的论文《世界屋脊》和《为西藏而斗争:利用宣传与公共关系发动政治攻势》被译成中文,收录于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西藏》一书中。他的西藏研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潘恩的民主思想与美国独立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3年9月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一个新的伟大的民族独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这场战争的意义,它都堪称是“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伟大的战争造就了一代伟大的人物。托马斯·潘恩就是顺应时代要求脱颖而出的革命家、思想家之一。他的民主思想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起到了异乎寻  相似文献   

14.
法国大革命以后,欧美各国妇女为争取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参政权奋斗了一个多世纪。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各国并非同步。北欧诸国以及英、美的妇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相继获得普选权,法国却拖延了25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把男女公民都享有普选权的条文写入宪法。其实,在女权运动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斗争方面,法国都是走在前列的:首先,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早于1673年就写有《论两性平  相似文献   

15.
父亲走了,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和些许的遗憾走了。父亲走的那天正值隆冬,是2002年的12月12日。前来与他告别的人很多,他在“一二·九”时期的老同学,平西、平北根据地时期的老战友,青年团工委时期的老同事,解放后他所工作过的铁道部、北京大学、航天工业部以及全国政协的老战友、老朋友、新老领导都来与他告别。许多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父亲的离去也表示了深切的慰问。父亲的革命生涯不算短。从1933年参加革命,经历过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到过延安,又在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国解放…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历史科学,如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学科乃至政治、经济领域一样,在3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这一个转变是通过批判波克罗夫斯基完成的。 米哈依尔·尼克拉耶维奇·波克罗夫斯基(1868—1932年),正如他逝世后联共(布)  相似文献   

17.
一件疑案 公元132—135年犹太的巴尔·科奇巴起义,其意思是“星(Kochba)之子(Bar)”起义。根据五十年代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考古出土文献,我们才知道,巴尔·科奇巴的真名是西门·本·科西巴(Simeon ben Kosiba),所以现在又可以把这次起义称之为本·科西巴起义。 这次起义是古代犹太人民为摆脱罗马奴役而进行的最激烈、悲壮的武装斗争之一,但是关于这次斗争,当时没留下任何记载。只是在以后,如三世纪初期的罗马史学家狄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无数的革命前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怀着必胜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罗瑞卿将军就是这无数革命先辈中杰出的一员,在他戎马倥偬、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三次大难不死。  相似文献   

19.
艾伦·惠廷(Allen Whiting)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他于1948年毕业于康乃尔大学,195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而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艾伦·惠廷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尤其是研究苏联和中国革命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余科杰 《百年潮》2000,(2):34-39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国、美国和苏联三者之间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台湾和苏联这对看来不可能往来的宿敌,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却有过多次秘密接触。据报道,从1965年到1975年,前往台湾的苏联“秘使”至少有六人,有的多次到台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伦敦晚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化名为维克托·路易斯的苏联“特务”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在此期间他曾三次去台湾,密晤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高层人士。同时台湾也应邀或主动派出“特使”在维也纳等地与苏联“特使”接触。1995年5月21日至25日,台湾《联合报》全文连载了台湾前“新闻局长”魏景蒙日记《王平档案》(“王平”即路易斯的代号),首次披露了这些惊人的秘闻,其中对路易斯第一次台北之行和台苏双方“特使”两次维也纳会谈的记录尤为详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