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庚寅话虎     
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 虎的额头纹隐藏着一个“王”字,虎也被称为“百兽之王”。在人们心目中,虎是威武、刚强、气魄、智慧的象征。帝王居住的京城被人们称为“虎踞龙盘”,衙门公堂竖着“虎头牌”,上书“肃静”、“回避”,勇猛、得力的文武官员被称为“虎将”,调动军队的最高信物是用铜铸成的虎形物,叫做“虎符”。  相似文献   

2.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山两湖地区被虔诚的教徒们尊为“神山圣湖”之地。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08,(8):35-35
“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是一对经常出现的词语,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弄璋”和“弄瓦”给“弄”糊涂。简单地说,生男孩子一般被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相似文献   

4.
“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是一对经常出现的词语,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弄璋”和“弄瓦”给“弄”糊涂。简单地说,生男孩子一般被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相似文献   

5.
昆曲     
《文史月刊》2012,(9):2-F0002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相似文献   

6.
黄伊 《河南文史资料》2014,(1):94-97,9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中央被康生、江青之流认为是“修到了家”,连同它的下属单位,都被赶到了“五七”干校,脱胎换骨,劳动改造。同时,胡耀邦同志也被打成“走资派”,跟着大队人马一起来到了干校。  相似文献   

7.
罗川 《百年潮》2008,(9):36-40
胡耀邦一生中遭受过五次错误打击。第一次是在中央苏区,他被打成“AB团”,差一点被错杀。第二次是1942年在延安,胡耀邦因反对康生搞的所谓“拯救运动”,被打成“温情主义”、“糊涂主义”,批斗了好几个月,他的身体由小胖子变成了小瘦子,从此以后几十年再也没有胖过。第三次是在1965年,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第一书记,被整了几十天,最后身患重病住了医院。第四次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批斗中身上被打得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8.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22):15-15
62% 媒体上的各类健康类报道靠谱吗?英国《卫报》调查111项由英国报纸在一周时间内发表的健康主张。其中62%的主张被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归为“证据不足”,10%的主张被认为是“可能的”,12%的主张被认为是“很有可能”,只有15%的证据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还真有“全真七子”,他们分别是马钰(号丹阳子,被封“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谭处端(号长真子,被封“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刘处玄(号长生子,被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丘处机(号长春子,被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王处一(号玉阳子,被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郝大通(号广宁子,被封“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孙不二(号清净散人,被封“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他们的师傅就是开创全真派的王重阳。这都和金庸小说中一样。  相似文献   

10.
杨峰 《贵州文史丛刊》2005,(2):39-42,49
宋金“和”“战”之争,本涉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中以岳飞反对“议和”而被宋廷杀掉最为显著,本文从宋金“和”“战”开始,提出对岳飞的再认识,认为岳飞不仅仅是反对“议和”而被杀的,同时涉及秦桧对岳飞之死是否负责及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你被利用了?”“很难说谁被谁利用,也说不定是我利用他们呢?”  相似文献   

12.
李明儿 《神州》2014,(6):140-140
文化的差异可能在范畴化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在不同语言相互对应的词语中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往往是因民族而异。汉语和韩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所概括的具体内容不同,编码度也产生一些差异。汉语的“哥哥”被编为“■(男性称呼哥哥)”和“■■(女性称呼哥哥)”两个语码;汉语的“姐姐”被编为“■■(男性称呼姐姐)”和“■■(女性称呼姐姐)”两个语码。虽然汉语“妹妹”被编为“■■■([韩]女同生-[汉]妹妹)”一个语码,汉语“弟弟”被编为“■■■(弟弟)”一个语码,但是在上义义场、语用以及泛化程度上都存在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文化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是词语民族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4.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8-18
春节语言暴力 是指每到春节回老家,就被心存八卦心理的人嘘寒问暖和问长问短,常被问及的都是一些适龄的“烦心事”,例如小孩被问及学习成绩或排名,80后被问及婚姻状况或收入,70后被问及生育情况或者小孩状况……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让人感到尴尬和无奈,也给“受暴者”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施暴”语言有:  相似文献   

15.
徐超 《神州》2010,(10):42-44
“奴”无疑成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中最时髦的词语了。“奴”最初最原本的含义是指“心甘情愿的被人驱使”或“受人奴役、没有人身自由”。现如今,奴隶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奴隶制度也早就废弃消失,但是“奴”字却未因此消声隐匿,反倒愈加的“大放异彩”起来。从最早的“房奴”到后来日益冒出来的“车奴”、“蚁奴”、“卡奴”、“节奴”……这些“奴”与“被奴”等热词好像是在宣告着“奴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五四”一词早已内化为一种思想符号,其“内化”实由伴随现代中国时势转移而不断演变的“五四”话语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意味着两层含义:其一,“五四”话语随时势转移而变换其意义,而意义的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五四”话语对时势的阐释状态;其二,对“五四”历史价值的释义过程,实际上是“五四”不断被赋予意义、不断被追认价值、不断被叠加内涵的过程。那么,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生成的呢?也就是说,“五四”内涵的意义扩张,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呢?考究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考索“五四”话语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郭建 《文史天地》2014,(11):83-87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史家评为治安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期,只有西周初期“成康之治”、西汉初年的“文景之诒”、唐初的“贞观之治”。本长篇连载讲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文景之治”后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文景之治”后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历史可以照亮现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此,本刊特连载复旦大学历史系郭建教授的《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米什,居住在西藏察隅地区的僜人,过去曾被称为“米什米什人”,也就是“不开化的人”。僜人是西藏人口最少并在西藏和平解放后被国家列为一个特别的族群,称为僜人,他们在身份证的“民族”这一栏,填写的是“其他”。  相似文献   

19.
资中筠 《文史博览》2014,(11):41-41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我们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朝能千秋万代永远继续,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本有关孟姜女传说内容的卷子,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时期由杞梁妻传说演变成型的重要文本证据。但敦煌写本相关内容的卷予共有9个,其中散韵相间文体的5个,全部是阙题残卷,都被校录、研究者一概拟题、称名为“孟姜女变文”,缺乏依据;通俗歌辞体裁的卷子4个,得“捣练子”10首,都被校录、研究者拟题、称名为“捣练子·孟姜女”、“孟姜女小唱”等,是以偏概全。事实上,当时的孟姜女传说,流行的是多个“版本”,就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同时并存着“杞梁妻”、“孟姜女”、“姜女”等多种。这样的“不统一”,才是孟姜女传说故事传承的生态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