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楼”名称的由来今天的汉口花楼街,东端抵江汉路,西端到大兴路,中间被民生路、民权路穿过。上世纪40年代以前,花楼街并不是这样。花楼街的东段,即民生路到江汉路一段,名后花楼,黄陂街的东段名前花楼。  相似文献   

2.
花楼街之死     
蔚丹 《中华遗产》2007,(1):24-25
武汉江汉路边的花楼街已有百年历史,它因江汉路而兴,却没有江汉路那样长盛不衰的运气,在饱尝岁月的沧桑,历尽风雨的侵袭后已日渐凋零。在巍峨的江汉关钟楼下,花楼街紧邻着旧中国最大的内  相似文献   

3.
我家住在汉口民生路,属现在的花楼街区域,目前已拆除的花楼街街办事处所在地即是我过去的家。这幢建筑是由我祖父于上世纪20年代设计建造,也是我祖父创建的惠罗药房旧址。我生于此长于斯,这里是我真正的“根”。2003年初,武汉市政府将汉口的以民权路、民族  相似文献   

4.
万花楼是广西玉林历史上标志性的建筑物,它原是州佩村北帝殿的一座砖木混合塔式建筑,它位于玉林古城北面地势很高的豸堂岭上,曾经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登上万花顶楼,可俯览玉林城全貌:西南方可俯瞰玉林街市,五岗岭排列远方,南流江绕城而过;北望平畴漠漠,村庄星罗棋布;近有寒山胜迹,远有大容屏障;清湾一水,蜿蜒而过,尤如罗衣绿带;西望长桥,北观东岳……  相似文献   

5.
汉口的铜器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初汉口便出现了专门生产铜器的专业性街道——打铜街.打铜街是今天汉口花楼街与统一街之间的一条横街,长约70余米,宽约2米.从前这条小街热闹非凡,终日捶打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6.
昔日广益桥     
明清时夏口镇(即汉口)为我国四大名镇(夏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之一,是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为商业交通之重镇,原属江夏县,九省通衢之中心.汉口地区处于江河之畔港汊较多,往来交通需搭桥而过,在东堤与西堤之间建一本桥(今长堤街与东堤街)横跨花楼街之上,约二三年时间改建为石桥,东堤边有一家广益书店,因此而命名为广益桥.花楼街是当时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南来北往的回民来此定居繁衍生息,经  相似文献   

7.
钱益知 《古今谈》2000,(2):69-73
河坊街,位于吴山北麓,东起佑圣观路,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中间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1995年,延安路自北向南延伸,河坊街又成为延安路自南而北的起点。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清时自东而西称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民国年间称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  相似文献   

8.
六 投身“五四”运动1918年夏,黄负生应冼百言之邀到汉口致忠中学兼职教书。这年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文科毕业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而他的同班同学冼百言在汉口办的致忠中学,地址就设在汉口后花楼街的永庆里(现在叫永进里),过交通路再往上走一条宽大的石头铺成的路巷的顶  相似文献   

9.
一、早期博学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创办博学书院,校址在汉口后花楼居巷(今交通巷).创办筹划人——杨格非牧师,故英文校名为杨格非学院(GriffithJohn College).第一任院长马辅仁牧师.1907年伦敦会同人,借杨格非牧师来华传教五十周年纪念而募款,经汉口教会的教师李家兴先生介绍,以1800串钱购买韩家墩李姓地皮约200余亩,并协助马院长筹建新校舍.1908年新校建成后,博学书院迁入现址.花楼街旧址则让与汉口大同医学院.新校校园宽广,运动场地宏大,西式教学大楼中耸立着钟楼,悠扬的钟声,响彻周围农村,是当时颇具规模的洋学堂.  相似文献   

10.
<正>大董家巷片区位于江汉区民族街,以垂直相交的大董家巷与二盛巷为核心,由大兴路(北段)、民权路(中段)和花楼街(南段)围合而成。大兴路的前身,是明代的黄陂街,即明万历《汉阳府志》记载的“汉口黄陂街,大率黄孝人也”的黄陂街,至今400多年了。黄陂街与汉正街,是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汉口镇两条主要街道中的一条,是明代汉口镇的主要街区之一。清代,大董家巷片区,既是汉口的政治中心,有汉阳府汉口同知署、礼智巡检司、守备署、都司署、江汉关监督署、  相似文献   

11.
王业信:过去汉口有两家砚盘铺,都在花布街。一家是我屋里的王祥盛,另一家叫王宏盛,只隔十个门面。花布街就是现在的花楼街。我家的砚盘铺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开了,前店后厂。做砚盘不像其他的大生意,赚不了几多钱。砚盘是个手工制品,做这种生意胀不死也饿不死,算是能维持下去,这也是手工业的一个特点。三镇所有的文具店都到花布街来进货,我屋里做的砚盘价格合适,也卖批发,做湖北、河南两个省的生意。走远一点就是四川,当时四川只有水路没得铁路,货到那里蛮难。  相似文献   

12.
[老字号小档案] "四季美"创始于1922年,原址在汉口后花楼交通路居巷口,主营小笼汤包.在苏式汤包的传统基础上,按照武汉人口味,逐步改进为汉派口味汤包.由于选料严格,制馅讲究,被誉为"汤包大王". 1956年,"四季美"实行公私合营,营业规模、服务设施、品种风味都有了很大飞跃.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召开期间,毛泽东、朱德...  相似文献   

13.
(一) 汉口后花楼街曾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叫百子巷,"文革"中改名叫"革新巷",是我家生活20多年的地方. "百子"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思齐》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西周文王的妃子太姒生十子,众妾则宜生百子也.其实,百子巷的取名还是直接来源于巷子里曾经有一座小庵堂,叫百子庵,位置在百子巷中段往居巷的拐弯处.  相似文献   

14.
在汉口洞庭街黎黄陂路口,有一条向西南方向分岔的街道,这条街现名叫鄱阳街。不过,从前的鄱阳街只是指合作路到江汉路之间的一段,而从合作路到黎黄陂路的这一小段街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名字叫三教街。  相似文献   

15.
昙华林历史街区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武昌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武昌老城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开,一湖三山的自然景观与武昌老城相得益彰。昙华林街呈东西走向,全长1.22米,宽3~5米。抗日战争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得胜桥到马道门,叫游家巷,从马道门到戈甲营,叫正卫街,正卫  相似文献   

16.
兰州的街     
王君 《丝绸之路》2008,(7):65-67
街是城市的生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其实都起源于最初的一条街。街的多少.街的大小,街的长短与宽窄,标志着城市的规模与风度.同时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空间。兰州最初的一条街究竟在哪里,如今已经沉寂消遁,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档案馆藏有两本英国传教士写的英文书,一本名为《The Sons Of Han》,译为《汉人》,作者是伯纳德·阿帕德(Bernard Upward),1908年出版;另一本是《In The Valley Of Yangtze》,译为《长江两岸》,作者是福斯特女士(Mrs.Foster),1899年出版。两书中各有一章是作者对汉口教会学校的描述,书中提到的教会学校有由英国传教士兴建的武昌博文书院、汉口博学书院,以及位于花楼街的男子医院附属医学院等。  相似文献   

18.
许安儒 《古今谈》2000,(2):66-68
复兴路原为复兴街和复兴里街,是一条历经沧桑,换了新颜的老路,南起虎跑路接之江路,东北至凤山路,与江城路相对,全长4675米,古时为杭城观潮胜地之一。清代,复兴街称江干大街。民国时期,自南至北称白塔岭、新开路、化仙桥塘上、红庙街、花牌楼、海月桥塘上、洋泮桥外街、美政桥外街、诸桥外街、龙舌嘴大街,并改建为汽车路。  相似文献   

19.
正广益桥的油条头我儿时生活在汉口花楼街广益桥。说起广益桥当年的热闹景象,老武汉无人不晓。这条街不宽,从民权路口陈太乙药店进入,至街内木兰巷口,不足70米的路段即为广益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铺满青石板的几十米小街的两旁,开有茶馆、熟餐店、杂货铺、玻璃铺、白铁铺、电料行、秤铺、胡琴铺、荒货铺及散装酒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还有那在巷头墙角摆地摊的,那补锅的、补碗的、修伞的、卖柴火的不一而足。每日早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那提篮的、挑担的、摆摊的;那叫卖的、讨价还价的,说笑的混杂其间,构成了当年特有的繁华。  相似文献   

20.
在武汉的老地名中,华商街的故事颇有说道。这个地名可以把汉口历史上著名的实业界人士刘歆生等和首义将军团的诸多人物全部联结起来。华商街,也就是今天和江汉路垂直的江汉二路东段。华商街,顾名思义,就是华商集中的街道。要想知道华商街的得名,了解一段租界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