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谈四川古钱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便出现了贝币,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布币、刀币、环钱、郢爰等金属货币。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发行“秦半两”,创铸方孔钱。这种方孔钱通行了二千多年。汉承秦制,先后九次改铸钱币,创行“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铢到隋朝五铢,这种以“五铢”记重的方孔圆钱通行了七百多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创铸不以重量记钱名的“开元通宝”,直至清末的“宣统元宝”延  相似文献   

2.
张德臣 《文博》2001,(6):77-78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和货泉。  相似文献   

3.
试谈萧梁四出五铢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一种方孔圆钱,起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五铢钱范对于五铢钱的断代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九二六年我祖父戴葆湘因事到南京,收到二十余方萧梁四出五铢泥  相似文献   

4.
1990年8月,洛阳市钱币学会收集了一枚西汉金五铢,为罕见的珍品,此钱为研究我国金银货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金五铢的形制及金属成份。这枚金五铢为方孔圆钱。色泽赤黄,铸造精细,造型秀美。周缘有郭,正面穿上有一横,穿背有郭,“五铢”二字为篆书(彩插)。钱径2.6,穿径1,外部厚0.11,内郭厚0.144厘米,重量为5.91克。通过多通道x射线荧光光谱仪作无损分析,含金量为93.98%,含银量为0.74%,含铜量为0.7%,含锌量为0.09%,含铁量为4.48%。  相似文献   

5.
“开元通宝”在我国古代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钱始铸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终唐之世,中间虽亦曾铸行“乾元重宝”等钱币,但一直以开元通宝为主,前后历时三百余年。它既继承了秦汉以来“半两”、“五铢”等方孔圆钱的形制,又有着许多开拓性的创新。如:  相似文献   

6.
票据史话     
马莎 《贵阳文史》2014,(6):64-65
正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的一种货币,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其形制仍沿用秦代方孔圆钱。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  相似文献   

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方孔圆钱从此以通宝、元宝相称。初唐开元径24.5mm左右,重4g上下,“元”字第一笔短,“通”字走部三笔互不相连,被称为短头“元”或短一“元”。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货币史上,号称东方货币文化,主要实指我国的方孔圆钱货币文化,陕西是中国方孔圆钱的奠基地。也是使用钱范铸钱主要时代的历史地区。我国收藏钱范,据文字史料记载,最早是公元1707年,即清代康熙四十六年朱彝尊见有“大泉五十”钱范,既写跋、又撰文。从此金...  相似文献   

9.
在版式繁多的东汉五铢中,有不少重影和多笔的钱币,泉界称为"双胎五铢"。"双胎五铢"中"五"字上下重影和左右重影的较多,而"铢"字重影或多笔的较少。多年来,笔者从襄樊几次出土的东汉窖藏中挑出不少"双胎五铢"钱,现选拓5枚较有趣味的钱币介绍如下:图1,径2 5.5、穿9.9毫米、重2.9克。文字与东汉初期建武五铢相同,"五"字交笔缓曲,"铢"字的"朱"上下部为园折,并呈上短下长形状,"金"字上部三角可大,中部横笔上  相似文献   

10.
汉代钱纹砖浅析高文SIMPLEANALYSISOFTHEBRICKWITHCOINDESIGNOFTHEHANDYNASTYCaoWen中国汉代画像砖当中,四川汉代画像砖独树一帜,驰名中外。而四川汉代画像砖中出土的钱币纹砖,种类繁多,内容车富,为全国其他地方少见。汉代画像砖一般把它分为:方形砖、长方形砖、纪年砖与字砖、花纹砖、钱币纹砖五种。四川出土的钱币纹砖,画面均在砖的侧面或当头,有的砖的侧面和当头两方均有画面。为了建墓时使用方便,墓宝修得牢固,还有楔形砖、子母榫砖,以便达到平砌、楞砌、券拱砌时均能见到花纹,为墓室增添光彩。四川钱币纹砖的出土遍及全省,已经发现的有一百多个品种,我们初步将四川汉代钱币纹砖分为下列一式:一式“五铢”:在砖的画面中间或两侧刻有方孔圆钱,圆钱的两侧有明显的或较大的“五铢”二字。砖上除“五铢”二字外,还饰以联币、神兽、菱形、几何形图案。二式“五金”:在砖的画面中间或两侧刻有方孔圆钱,圆钱的左右有“五金”二字,除“五金”二字外,还有鱼、鸭、朱雀、联市等图案。蜀汉曾经铸过“直百五金”铁钱,但这些“五金”砖不是属于蜀汉时的“直百五金”。这些砖上的“金”字,我们认为是为了制砖时的方便,将“  相似文献   

11.
正南梁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横征暴敛、阶级矛盾尖锐,受侯景之乱打击,经济凋敝、民不聊生,552年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元帝,铸"两柱五铢",以一当十。丁福保先生根据《北史·姚僧垣传》"(梁元帝)时初鳞钱,一当十"的记载,称"两柱五铢"为梁元帝承圣年间铸,也与实际出土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2.
宫钱,是现今泉界对古代帝皇宫中为节庆大典而特铸钱的总称,它是只用于朝聘、馈赠、赏赐、撒帐及用于宫廷装饰,而不参与流通的特制钱币之称谓。若以方孔铸钱论,可追溯到西汉的金五铢①。到唐代已是十分盛行,如西安曾一次出土窖藏金银开元通宝451枚之多②,但这些宫钱的形制、文字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春,桦甸县木其河公社四道沟大队社员,在獾子洞沟自留地平整土地时发现铜钱一百余公斤。其中最早的为西汉"五铢",最晚的是金"大定通宝"。铜钱原盛在一个长方形木箱里,用麻绳串联着。麻绳和木箱已朽烂。吉林市博物馆从这批铜钱中拣选出标本若干枚,按铸造年代先后简介如下。西汉"五铢"5枚。一枚为武帝"元狩五铢";另三枚似为宣帝"五铢"(图  相似文献   

14.
<正>这枚宋代三教合流人物图花钱,为青铜质,方孔圆钱;正面(图1)方孔的左、上、右分别雕刻着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头像,方孔的下方是象征宗教建筑的图案;背面(图2)为描绘宋代社会生活的一幅民俗画面:方孔的左上方是运行于漂浮的云层中的太阳;上方是一座宋代宗教建筑;左方是一个正在玩耍的儿童和一只蹲坐在地上的狗;方孔的右方是一位坐在矮凳上的读书人;下方是一个正在撒尿的男童。这枚花钱因没有文字,让笔者研究好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了结论。这枚花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在《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1991年第三期介绍过1985年西汉墓葬中一枚与五铢同出的铜质长方穿钱形物。该墓葬距汉武帝茂陵不远,7枚长方穿钱形物与120余枚五铢同置一陶罐内。 2001年11月,咸阳市东郊张家堡村墓葬再出这类长方穿钱形物。在一陶罐中共有五铢与长方穿钱形物200余枚,五铢时代多为东汉,长方穿钱形物共36枚。该物为圆形长方穿,直径与东汉五铢相近,穿孔比五铢窄且长,两面均无文字,有的正面有一星纹。这批长方穿钱形物的直径与厚薄比西汉墓葬同类物都有所减少,铸造质量也不一致。这两批材料具体数据及减重状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6.
邱德美 《新疆钱币》2007,(2):62-64,51
一、单面文汉龟二体五铢 2006年秋天,笔者收集到一枚汉龟二体五铢,因其汉文和龟兹文都铸在同一面,为与双面文的汉龟二体五铢有区别,姑且称之为“单面文汉龟二体五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它是汉龟二体五铢,但令人遗憾的是,双面文的汉龟二体五铢文字资料很多,偏偏单面文汉龟二体五铢难籍其详。  相似文献   

17.
<正>圆足布和三孔布都是战国中期的青铜铸币,铸于赵国。圆足布的主要特征是:首、肩、裆、足均呈圆弧形;正面只铸地名,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两条竖线的;背面记数,两侧各有一条竖线,布首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一条竖线的;周有廓线。三孔布的器形制作酷似圆足布,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正面也只铸地名文字,没有线纹;背面记重,大者为"两",小者为"十二朱(铢)",即半两,布首记数;周边亦铸有外廓线;只是在布首和两足分别添铸了圆孔,故铭之曰"三孔布"。  相似文献   

18.
朱华 《文物》1976,(10)
近几年来我省出土了一些古代货币,主要是:1972年9月太原钢铁公司汽车营工人在铁路专线动土时发现有六百余斤方孔圆钱;1973年5月芮城县大王公社小阳大队社员为生产队盖房取土时发现约千斤方孔圆钱;同年8月闻喜县东镇公社苍底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泥质灰陶罐一件,内装七百余枚圆形圆孔的"共"字币;又9月,山阴县北周庄公社新岱岳大队社员在修整土地时发  相似文献   

19.
寥寥封号钱     
自西汉武帝始造标准的方孔圆钱后,二千多年里中国的方孔圆钱便自成系统。组成这一系统的类型主要是纪地钱、纪值钱以及年号钱,期间也有大量的国号钱,除此之外,以封号铸钱,也有实例,但那是其中少有的特例。  相似文献   

20.
<正>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铸钱时间最长的货币,在两汉时期铸量极大。至今仍经常有大量出土。西汉早期由中央与郡国同铸。郡国五铢质量较差,中央政权铸行的五铢均精美厚重,文字方正端庄,朱字上下方折。五字交笔处缓曲。随后中央统一铸币权。此铸钱币中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划等记号,但版式统一。东汉五铢质量普遍下降,钱体多数轻薄,一般在3克以下,但文字与纹饰繁多,不拘一格。在笔者收集的各式五铢钱中,东汉五铢带纹饰者甚多,且各具特色。如环绕五字上下左右及五内的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