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俗的"后传承时代",民俗呈现为传承、消费、意识形态等不同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共同体"等民俗学既有的规定性概念难以把握这些社会文化现象,民俗学提出了"日常生活"转向的学术追求;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不是以日常生活为对象,而是以日常生活作为目的和分类的方法,重新把握现代社会中的民俗现象,在流动的、意向性建构的"共同体"中探究民俗的意义;鲍辛格、岩本通弥等民俗学者通过发掘日常生活实践主体运用"过去的经验""历史化""故事化"地感知、表象生活世界,致力于寻求传统民俗学与现代日常生活的相通之处,为民俗学研究开辟了新径。结合理论铺垫与前人的研究实践,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作为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民俗性,即实践主体在意向性生成的语境中运用"过去的经验"民俗化地感知、表象世界;民俗学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表象中发现"民俗性",进而解释其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乐作为日本的国粹,是日本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能乐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通过假面等舞台艺术形式对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进行表现,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能乐舞台作为能乐的表演场所,是不可思议的"小宇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核心性存在即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代表——"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文献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近代思想史文献不同于古典文献,是一种"新文本",其基本特点是"四性"(国际性、翻译性、混杂性、过渡性)、"四跨"(跨文化、跨语际、跨语境、跨时代)。研究近代思想史"新文本",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优良学风的同时,努力探索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方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4.
"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多方位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5.
重庆温泉旅游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但是,在近年面临着开发利用程度低、市场定位泛化和产品创新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增强产业集聚性为目标,将重庆温泉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确定为"一心两带多点",构建重庆温泉旅游产业集群,健全和完善温泉旅游产业的产品体系,加强温泉项目与产品的文化特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羊肉作为流传至今的传统美食,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东来顺的涮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新疆的羊肉串,内蒙的烤全羊还有腊羊肉、清蒸羊肉、葱爆羊肉等家常菜肴等等,一提起来就会让我们的食欲大增。还有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全羊席",也是值得一提的一种传统,作为古代宫廷招待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的"全羊席",在  相似文献   

7.
李学鑫 《人文地理》2012,27(5):115-119
从技术学习角度出发,提出了农区文化产业集群吸收能力的概念与分析架构。通过对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的研究,指出通过探索性学习、集体性学习、转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我国农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得以形成。发现基于地理临近、关系临近与认知临近,集群的知识获取能力、分享能力等潜在吸收能力较强,但由于农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企业规模较小、高校与科研机构少等原因,集群的知识消化或转化能力、利用能力等现实吸收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强化农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不仅要完善知识流动与学习的网络,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搭建便于中小企业知识转化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的平台,而且还必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  相似文献   

8.
以克鲁格曼为首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空间发展论断,间接奠定了"产城互促,产城融合"的思想基础。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地缘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溢出效应,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化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空间地理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支撑。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基本共识,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现有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得到3点启示:未来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应突破宏观走向微观;构建一套区域尺度的理想逻辑框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络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发展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集群企业和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培育产业集群必须从创建企业网络入手。最后,本文对如何在中部农区培育产业集群、创建企业网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清莱山区部分华校作为样本,从华文学校所在村庄地理经济条件,华文学校建校历史及其与国民党"孤军"领导层等本地华人自治社区权力中心的关系,华文学校校长本人的能力、社会地位与关系网络,以及外来援助资源与学校当前硬软件条件、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清莱山区两种不同类型华文学校的分化作了概要性分析。研究显示,部分拥有较悠久办学历史的本地"大华文学校",立足于传统与现实的优势,得到较为充分的各类内外援助资源的保障,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滞后与非正规化的烙印正在逐步淡去;而部分本地"普通华文学校",则因各类资源相对匮乏,"空间边缘"与"制度边陲"的顽疾尚未得以解决,学校正苦陷从无到有的挣扎阶段,甚至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从地方到全球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集群的升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嫮  曾刚 《人文地理》2005,20(4):21-25,118
从"地方"到"全球"是近5年来国际上对产业集群研究视角的新转向。本文首先回顾了学术界强调的"内生生长因素"集群发展观。并揭示现阶段"新区域主义"在产业集群发展出现新状况时,解释力的局限。由此,介绍了目前国际地理学界对"新区域主义"理论的置疑和再思考,同时引入国际上"重视外部资源、把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全球产业背景"的新集群发展观。并通过对全球价值链(ValueChains)分析框架的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国际产业集群研究新动态对中国集群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的问题就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问题。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充分、深刻的探寻和研究。本文主要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揭示这一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演化经济地理主要研究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其理论基础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复杂性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引入集群研究,运用微观一中观一宏观多尺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集群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打开集群内部的"黑箱"。微观视角关注企业惯例及其区位行为如何影响集群的演化过程与空间特征;中观视角关注集群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企业间知识联系,与网络演化的过程;宏观视角关注集群系统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目前尚处探索阶段,将其应用于集群研究中仍存在不少局限。最后,结合中国产业集群现状,提出若干研究议题,认为未来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演化转向"。  相似文献   

15.
张燕 《神州》2014,(1):11-17
<正>"两区同建",是临沭县目前正在筹划和探索的项目之一。是指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临沭的一些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并且带动产业集群异军突起。临沭县里正在打造"7+6"现代产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黑龙江当代文学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文学集群的存在。所谓"文学集群",不单纯是关于作家的概念,还包含作家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所面临的文学生态方面的意义。按此理解,当代黑龙江文坛先后出现了北大荒文学集群和大庆文学集群。它们都是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形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扬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转型发展不动摇,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生态领先、民生提标、法治建设融合并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最美扬中"。2014年完成GDP4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6亿元。荣膺"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列"全国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4位。产业体系特色鲜明。2014年,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产出规模超千亿,中低压电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近20%,工程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光伏行业是全国产业链最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国内外关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视角和方法基本沿用制造业集群的方法,没有专门论述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国内学者在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出现了"旅游产业是否适合用产业集群来研究"的讨论.本文在综合评述了各方观点后,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指导区域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的理论方法,可以应用于区域旅游业的研究,但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必须站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跳出单一旅游产业链的束缚,深入探讨旅游业的自身特征,才能更好的把握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对集群的集群政策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由于现行的集群理论源自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能否和如何吸收运用这些西方理论和研究经验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西方集群研究和集群政策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带给中国的相关研究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对波特和经合组织两学派的集群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着重点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集群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生命周期、发展机制、空间维度、类型等西方集群研究的要素,阐述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集群政策概念及相关评判。相对于发达国家丰富的关于技术创新区域的研究而言,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和集群的理论性及经验性研究则要少得多。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集群研究及集群政策需要更合适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论。最后笔者以集群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调整三步骤说明新理论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太平洋史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史研究分支脱颖而出。此后七十余年里,随着学术环境和治史主体的变化演进,太平洋史研究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太平洋作为一个独立治史客体被学术"发现",有关太平洋史的基础范畴和路径假设被提出并探索实践。此后至80年代,受到"去帝国史学模式"倾向的影响,以堪培拉学派为代表的"局内人"主导的"太平洋内的历史"成长为主流,"本体史"视角下的太平洋诸岛史和大洋洲史研究成就斐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史、海洋史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对太平洋史研究带来冲击,催生出以"太平洋世界"路径为代表的整体、开放的"太平洋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国家史学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两种路径在并立之中渐显交融之势,太平洋史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