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代沿唐制,继续设置史馆,征集、整理、保留本朝及前朝史料,撰修本朝实录及前朝史。史馆隶属门下省,通常由门下省长官监修国史,选史馆修撰才学较优者一人判馆事。史馆修撰有专职、兼职之分。修撰之下又有直史馆,辅助修撰。监修国史、史馆修撰与直史馆构成史馆三级史官。史馆修史大多先修本朝实录。本朝实录牵涉前朝,于是继修唐史,至后晋,终于完成《旧唐书》之编纂。五代各朝实录成为《旧五代史》本纪、列传之主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史通》评唐代修史杨绪敏刘知几《史通》约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在此之前,唐代史学有了很大发展。贞观年间,唐太宗鉴于武德年间萧等修前史未成,决定改组史馆,并将史馆移至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使修史之事,统由宰相领导。这个措施,是中国中世纪文书编纂上一个重...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  相似文献   

4.
<正> 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相似文献   

5.
“四介既简”,此句出自 《石鼓文·田丰》.王昶《金石萃编》释文、潘迪《石鼓文音训》并误释此句为“吾众既简”.潘氏解“简”为“选也”.“四介”二字,郭沫若说:“二字颇漶漫,然谛审可辨,《诗·清人》‘驷介旁旁’.”郭说甚是.按古文献“四”、“驷”相通.《诗·小雅·四牡》:“四牧騑騑”.《仪礼·既夕礼》:“玄纁束马两”,贾公彦《疏》引《诗》作“驷牡騑騑”.《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作《左氏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马驷”.《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引《诗》作“四騵彭彭”.《诗·秦风·驷(?)》:“驷(?)孔阜”,《说文》马部“(?)”字下引《诗》  相似文献   

6.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7.
五代十国虽属乱世,但是中国史学传统并未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史馆制度仍然存在,五代及十国的史馆所修实录在数量上很可观,后晋史馆还修成前代史《唐书》二百卷,即今日传世的《旧唐书》;二是记当代或前代史事和社会风俗人情的稗官野史为数众多,为后人提供了不少可资利用的史料;三是培育了大量史学人才,为宋代的史学鼎盛开了风气之先。下面就分别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一史馆制度的延续及其成就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对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史馆情况都有记载,独缺后梁,因而有人以为后梁存在的十七年,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可能当时史馆制度遭到破坏,不复存在。其实不然,《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贞明二年十月条记:“以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敬翔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  相似文献   

8.
辽朝建立以后,承袭中原历代传统制度,设置史官,建立史馆,负责修史。其史官有两种:一为修注官,专门负责记录君主的言行,其官有起居舍人、修起居注、知起居注、起居郎;一为修史官,根据《起居注》以纂修《实录》等国史,其官有监修国史、同修国史、史馆修撰、修国史等。实际情况见拙作《辽朝史官考》一文兹不重复。  相似文献   

9.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10.
杨雪丽 《史学月刊》2000,(4):143-144
《集韵》是宋朝人修纂的一部韵书。它完成于宝元二年(另有说成书于治平四年,一般认为成书于宝元二年),即公元1037年,比《广韵》的问世只晚31年。宋朝在短短的30年中相继刊行两部大型韵书,是有其原因的。《集韵·韵例》云:“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因法言旧说为刊益。景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建言:彭年、雍所定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因诏祁、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集韵·韵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由此可见,《集韵…  相似文献   

11.
清官修《明史》过程中对于《王守仁传》的归属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结果以《明史》不立《道学传》。《王守仁传》归入大传不入《儒林传》而告终,争论的背后却隐含了史馆内存门户之见及其尊崇程朱理学的官方主流思想。《明史·王守仁传》主要取材于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尤侗《王守仁传》、万斯同《明史稿·王守仁传》、王鸿绪《明史稿·王守仁传》。《明史·王守仁传》的成书符合清官修《明史》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新唐书·艺文志》在史志目录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唐书》是宋朝官修史书,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开修,至嘉祐六年(公元一○六一年)修成。纪、志、表题为“宋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列传题为“宋端明殿学士宋祁撰”。其中《艺文志》共四卷,采用三级分类法,按经、史、子、集分四部,四十四小类,小类之下又有细目,全篇有总序。收书共七九二二一卷。(据清沈炳震《新旧唐书会钞》统计,为七六二○四卷。) 在新旧唐书的比较中,《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的评价要比《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高,这是早有公论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志》的修撰条件要比《旧志》好得多。首先,《新  相似文献   

13.
武元衡,唐中期宰相,宪宗朝征淮西吴元济时,被节度使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暗杀。关于暗杀时间,史书有二种记载。《旧唐书·武元衡传》载: “元衡宅在静安里,九年六月三日(按即宪宗元和九年),将朝,出里东门,……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而《旧唐书·裴度传》载: “十年六月(按即元和十年),王承宗、李师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到底是哪年武元衡被刺呢?  相似文献   

1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九八六年一期刊谢祥皓同志“《庄子·杂篇》旧注辨正”一文。读毕,觉文中颇有可议之处,兹特胪举数例,与作者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一、(?)、繁 《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殖。” 谢文云:《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曰:“白蒿。” 玉篇》、《尔雅·释草》邢呙疏亦云。可见“蘩”为香美可吃的野菜,此处“禾蘩以滋”即言其“禾”  相似文献   

15.
荥阳郑氏是唐代最显赫的山东士族之一。本文以墓志为主,结合相关史料,试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氏部分做简单校补。  相似文献   

16.
(一)《宋史·卷二百八十九·高琼传》载:“咸平三年,……授(高琼)殿前都指挥使。”按:“咸平三年”,误。应作:咸平四年。咸平三年时,殿前都指挥使是范廷召(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九·范廷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三年四月第23条》),而高琼当时正任并代都部署、步军都指挥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三年正月第2条》)。殿前都指挥使、河西节度使范廷召于咸平四年正月病死(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四年正月第2条》)。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相似文献   

17.
瞿林东 《史学集刊》2006,(4):104-109
中国古代史学在发展中,存在着直书与曲笔的斗争,这在官修史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史馆又是这种斗争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历代正直的史家坚持直书的精神、追求信史的目标从未改变。《唐会要》中的《史馆·史馆杂录》所记的史事,反映了唐代史家追求信史目标的足迹,以及他们的操守和信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亦足披发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文身 黑齿 赢饰 《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善舟 《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 嗜鱼盐 《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夏邑县何时改为今名,说法有二,一谓始改于金。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八三夏邑县条载: 在州东百二十里。战国时下邑地,汉置县曰下邑。……金始改夏邑县。元及国朝皆因之。稍后,《明一统志》卷二七、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卷一《沿革》、雍正八年《河南通志》卷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五○等均从其说。《河南通志》还载:“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更名。”二谓明洪武初始改今名。《明史·地理志》记夏邑县:“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清代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十八年《归德府志》均从其说。《归德府志》的纂修者在夏邑县条下加按语:“今考下邑,始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更为名夏邑,乃自洪武年始。”所谓金始改今名,元、明因之,其说虽见于官修方志,但经不起查核。其一,《金史·地理志》不载改夏邑县今名事。金代该县为归德府所辖,志中载县名为下邑。其二,元代该县仍名下邑。见《元史·地理志》归德府条。元归德府教谕李希(?)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贵州威宁州铜厂亏欠巨额帑银事发,案连贵州两任巡抚、藩臬二司及该管道、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亲自指派大员驰赴贵州查办,并根据查办结果下诏处决了两任贵州巡抚及一干人犯。京报传出,各省官场为之震动。由于《东华录》对此案的档案资料收录不全,《清史稿·高宗本纪》又无一语述及,仅《清史稿·良卿传》有简略记载,以致这起贵州历史上的大事竟难窥全豹。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从清史馆辑录了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