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06年7月12~13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提交了26篇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文及论文提要,其中有19篇论文研究了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另外的几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政府职能、中外经济关系、“五年计划”、行业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于8月17-19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来看,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对象,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全国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也有专题的、个案的研究;既有区域经济研究,也有行业和企业研究。会议围绕主题和提交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并就以下几个焦点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刘秋根 《史学月刊》2005,(11):98-105
《中国北方经济史》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主线,探讨了先秦、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的兴衰及经济重心的演变过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北方经济史》既是一部运用历史区域经济地理方法对北方经济进行考察的力作,更是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世纪的开端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出现了跨越近现代分期、放宽放长研究视野的趋势 ,纵观 2 0世纪中国经济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近年来 ,随着中共中央的西部开发决策 ,探讨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西部建设经验教训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一、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分期在纪念改革开放 2 0周年和纪念新中国成立 50周年期间 ,学术界曾普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50年分为前 3 0年和后 2 0年。研究证明这种分法不够确切。赵德馨提出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 1 949— 1 956年、 1 957— 1 978年、 1 979年以后三个发展阶段。经济…  相似文献   

7.
倪玉平 《史学集刊》2020,(1):31-33,20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就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史研究被纳入并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革”前,中国大陆史学界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尤其是有“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的形成等五个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实际上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农民战争的起因及其利益诉求,也是重在经济领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这样看来,“五朵金花”中的四个议题都和中国经济史有直接的关系。由于问题意识集中,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济史学会、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史学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协办。会议评审通过参会论文183篇,有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大阪产业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近8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会。年会主题报告会上,张东刚(教育部社科司)《促进  相似文献   

9.
加州学派是脱胎于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传统阵地、以研究中国经济史为主的新兴学派。他们重视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探索和创新,并对“欧洲中心论“和“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意义“提出了学术挑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发生了大转型,其根本原因虽是改革开放的时势使然,但亦不可忽视有一批率先与时俱进、锐意开拓创新的著名学者发挥重要倡导和推动作用,其中的重要一员就是王庆成。王庆成以其所在的重要职位、所具有的广博视野和学识,一方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改进太平天国史研究、开创社会经济史研究,号召社会史研究;另一方面更是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提倡设立城市史、近代化等新领域的课题,并得到全国学界热烈而广泛的响应。由此,他不仅开拓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而且使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题从先前的只有反帝反封建一个,改变为另有近代化与之并存的两个,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大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社会歌谣、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建立于20世纪30~40年代前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至今仍充其量只有一些口述史的实践,其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建议成立有关组织,召开研讨会,构建相关规范,制定相关规划,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史学.  相似文献   

12.
学术史的研究要注重献发掘,王宁先生对此有深入的思考:要发掘第一手献资料;要注重断代史的研究;注意把握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客观评价学术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风 《安徽史学》2015,(4):5-12
很早以来,中国人就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契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契约形制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讨论了契约的发现与契约的研究史,提出利用古文书学的方法,对于契约展开长时段、跨地域的比较研究,将会是今后中国古代契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表现为一定的程式,中国绘画尤其如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及世界绘画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研究,对中国绘画程式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策略 ,探讨新加坡华人经济近期几个发展趋向。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 ,特别是在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的引导下 ,本世纪初的新加坡华人经济将有五个主要发展趋向 ,即华人企业的实力有所加强 ;华人将大力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华人企业和人才与外国企业和人才的合作与竞争将明显增加 ;华人企业将更多地涉足知识经济领域 ;独立创业的中青年华人可望增加等  相似文献   

17.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移民德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阐述了中国成为德国的前十大外国人输入国的原因和在德中国人的组成类别。得出结论,中国人在德国的移民发展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学生和青少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群体;中国人移民德国的迁徙明显受到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和相互交流往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章开沅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的突出特点,在于摆脱了西方研究理论的束缚,选取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上的几个重要社会群体,着重分析它们在近代的交错流变以及它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窥视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转型的特征。故该书不论是在学术价值、理论建树方面,还是为现实提供借鉴方面,都不失为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20.
    
In the wake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Chinese scholars have welcomed in the resurgence of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Looking back over the past 30-odd year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it could be said there existed four general periods: A brainstorm period, an initial “beginning” period, a period of maturation and lastly an expansion period. From looking at the context of [i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t is clear that scholars researching Chinese social history were, from the beginning, focused on how exactly to define “society.” This, however, resulted in much debate about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social history itself. Though the matter has yet to be settled, the ultimate research objective for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is in its pursuit of truth. In recent years following the dissolution of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viewpoint(s) establish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have also provided forth a new horiz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