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也扬 《炎黄春秋》2008,(11):71-72
今年是光绪皇帝逝世100周年。光绪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有两点突出的事迹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当了把古代中国和平改造成为现代中国的尝试——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维新党人。其二,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  相似文献   

2.
赵书 《满族研究》2000,(4):23-23
戊戌变法是一场中国人自强的运动,中国人不想亡国灭种的自救运动。通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使我们明白了,武装推翻旧政权是革命,用改革的方法改变旧体制也是革命,戊戌变法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最高主持人就是年青的光绪皇帝。光绪看到日本搞了明治维新,强大了,于是也想效法而使中国强大。光绪皇帝的这种爱国心,这种自强精神,这种改革开放意识,是需要非常大的革命胆略的。光绪面对的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面对的是握有实权反对改革的太后,但是他没有怕,而是挺起身来拼命干,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敢于革新的精神,难能可贵。短短的百日维新…  相似文献   

3.
1876年2月16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是光绪帝开蒙第一天。像当年入值弘德殿那样,翁同龢未及天明,就趁着晓月晨风,肩舆来到了养心殿东暖阁。这一天,除了他与夏同善外,在场的还有恭亲王奕訢、伯王(伯彦诺谟祜)、贝勒奕劻、额驸景寿。光绪帝坐北朝南,面前放着一张矮小的桌子,上面摊着纸墨笔砚。君臣行札过后,翁同龢不慌不忙,以笔蘸墨,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端庄的颜体大字。接着,握着光绪帝又白又嫩的团团小手在事先准备好的朱书红格纸上将八个字重写一遍。写字过后,便是认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1876年2月16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是光绪帝开蒙第一天。像当年入值弘德殿那样,翁同龢未及天明,就趁着晓月晨风,肩舆来到了养心殿东暖阁。这一天,除了他与夏同善外,在场的还有恭亲王奕(讠斤)、伯王(伯彦诺谟祜)、贝勒奕劻、额驸景寿。光绪帝坐北朝南,面前放着一张矮小的桌子,上面摊着纸墨笔砚。君臣行礼过后,翁同龢不慌不忙,以笔蘸墨,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端庄的颜体大字。接着,握着光绪帝又白又嫩的团团小手在事先准备好的朱书红格纸上将八个字重写一遍。写字过后,便是认字。翁同龢拿出事先已用黄绫硬裱成的两个方块字:“帝”“德”,放在光绪帝面前,随声念了两遍,光绪帝亦应声口诵。接下来,讲讲《帝鉴图说》的首篇《三皇五帝》。翁同龢以手指画,反复陈说,讲得既浅显, 又明白,光绪帝“似有所悟”,并用手  相似文献   

5.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记录》一书记载,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被历代皇帝钦点的状元共114名。按籍贯划分,江苏省最多,共49名;而奉天、河南、陕西、内蒙、四川五省最少,各仅1名。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上海,12月28日电]从12月起在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对去除中国保守主义的桎梏意义深远,并且它的影响将延续数年。因为  相似文献   

7.
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光绪皇帝和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一对母子,两个政敌,一个是38岁的盛年,一个是78岁的老者,他们的死相隔不到20小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一百多年前,光绪帝被谋杀的说法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的研究还基本认定光  相似文献   

8.
光绪皇帝给人的印象是“窝囊废”。人们的这一印象当然不错,笔者丝毫没有为他“翻案”之意。对于光绪皇帝的优点,例如,他主张抗击日本侵略,支持康有为等人维新变法,史家们已经说得不算少,笔者也不拟在此啰嗦。本文想说的是,在上述两项优点之外,他还很有点见地,例如,他的新闻思想就算进步,领先于中国当时的时代潮流,对后世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磊 《钟山风雨》2011,(2):64-64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1898年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开学时做的演讲〉的文章,讲到光绪皇帝在此次演讲中说道:"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剿山中匪易,剿心中匪难',中国人心中有两个‘贼',一个叫伪善,一个叫守旧."  相似文献   

10.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光绪帝已满17岁,到了配偶结亲的时候。按照清王朝的惯例,幼帝一经完婚,就要亲理朝政了。给光绪帝配偶成亲,对于西太后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后、妃,尤其是皇后,对皇帝的思想及其政务活动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慈禧本人,就是凭自己的丽质平步青云,逐步成为清廷的最高主宰者。根据清廷律例,在皇帝大婚之前,凡亲贵大员家中有女在14岁以上者,均须报名听选,经数次淘汰,取得优胜者,再由皇帝亲择选定。1888年1月8日(农历十月初五)由光绪帝最终选定后,妃的活动在体和殿进行。备选的三位达官…  相似文献   

11.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光绪帝幼年登基,亲政后试图学习日本改革,任用康有为变法维新,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清新之气。但光绪皇帝最终不敌守旧派及其后台慈禧太后,被软禁瀛台,整整过了10年的幽禁生活,直至去世。有人说光绪的死是慈禧太后所害,也有人说是袁世凯等为之。众说纷纭的光绪死因疑案,也终于在这位皇帝的百年忌日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帝载循四岁即位登基入承大统,在位34年(1875年-1908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终生处在想槽太后的淫威之下。光绪皇帝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危机四伏,内忧外患激烈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不幸,光绪皇帝“颇想有所作为”。他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①他勇于“向前看”、勇于“向西方学习”。②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戊戌维新变法,这两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震撼世界的大事中,他励精图治、救亡图存、反思进取。在他生命的后期,他虽然被囚流台,长期与世隔绝。但他从不放弃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有为戊戌真奏稿的发现,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出现了崭新的动向,过去为人们称颂的戊戌“光泽”,的确为之“黯然失色”。在这些新的议论中,主要集中在对下面三个问题的评价上:第一,光  相似文献   

14.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大多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很想大有作为。但同时,光绪帝并没有真诚地抛却私心杂念,惟改良派之议是听。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只是想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看来,光绪帝是一个接近维新派的较开明的皇帝。  相似文献   

15.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大多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很想大有作为。但同时,光绪帝并没有真诚地抛却私心杂念,惟改良派之议是听。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只是想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授救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看来,光绪帝是一个接近维新派的较开明的皇帝。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时,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即为人们所说的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状元”,第二名称“榜眼”。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探花”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第三名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报载,每年的9目9日,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都会早早地看到一辆黑色轿车悄然驶来,他们知道这是华国锋又来看望毛主席他老人家了。 在毛主席的诞辰或是忌日拜谒毛主席纪念堂成了华国锋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位当年中国政坛风云人物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这感情绝难用语言和文字加以表达。当他神情肃穆地行走在纪念堂前笔直的甬道上时,他是否会眯起眼睛再一次仔细端详眼前这高大的建筑物?当他定定地站在毛泽东那富丽堂皇的水晶棺前,他又会想到什么呢?是“你办事,我放心”的无价承诺?还是一举粉碎“四人帮”的壮怀激烈?抑或是往事如烟,世事…  相似文献   

19.
王琳夫 《文献》2022,(2):82-100
《钦定词谱》与《历代诗馀》在使用的文献底本、所持的学术观点上存在很大差异,《历代诗馀》不是《钦定词谱》的底本,《钦定词谱》扩充词调之功与《历代诗馀》的编纂关系不大。《钦定词谱》开始编纂的时间为康熙四十八年春,分纂官楼俨在其研究理论的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楼俨与其他十二位通过康熙四十四年南巡召试选拔的分纂人员不同,曾刊制《词鹄初编》《群雅集》两部大型词谱,受孙致弥举荐入纂,是一位有着丰富的词谱编纂经验的专业人才。《钦定词谱》的文献底本、词乐研究、词韵研究、词调本事研究以及历来被学者称道的注释宫调、互校出谱、批驳《词律》等特点都与楼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楼俨师从朱彝尊、孙致弥、沈皞日,可以说《钦定词谱》编纂的背后有很深厚的浙派渊源。  相似文献   

20.
朱汝珍,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194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原籍广东省清城北郊八片村,后定居清城南门街左四巷(现为朱汝珍纪念馆馆址)。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朱猷章是五品知府。朱汝珍少年丧父,家境日渐衰落,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得到了同宗兄弟的资助读书、赴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