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统计学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的各项工作、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年鉴。民国时期,统计学从理论方面丰富了年鉴的发展思路,让年鉴成为具有实证性的史料;统计学为年鉴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调查统计被年鉴编纂者广泛使用;统计成果成为年鉴的重要参考内容,促进了年鉴的编纂。此外,民国时期统计机构、人才、法规等还间接为年鉴编纂提供了助力。但与民国时期统计学就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同,年鉴学至今尚未建立。究其原因,与西方年鉴发展缺乏系统理论,本土年鉴理论发展又较为迟缓,年鉴发展运用不够深入,稚嫩的年鉴出版业难以有效促进年鉴理论发展,年鉴发展的法律、机构、人才外部助力不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成风,缘起于西方的统计年鉴传入中国,并为政府部门、学界、实业界所接受,中国年鉴进入初创探索时期。之后,中国年鉴进入相对快速发展时期,部分政府部门、民营出版机构、学校、研究机构等纷纷创编年鉴,中国年鉴发展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直到1949年,艰苦动荡的时局遏制中国年鉴发展势头,中国年鉴发展进入低谷期。民国时期的北京(北平),顺应时风,创编数十种年鉴(年刊),在中国年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以国家图书馆藏的民国时期北京年鉴(年刊)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民国时期北京年鉴发展历程,从出版主体、经费来源、体例编排、内容特色四个维度提炼出民国时期北京年鉴的特点,从沿革研究、量化研究、法规研究、行业研究角度剖析其价值。力求为民国时期中国年鉴的搜集研究、创新转化提供先行探索,也为现今年鉴在资料收集、保存、开发利用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国政府实业部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是晚清民国时期我国质量较高、影响较为广泛的一部官修年鉴。它的诞生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危机中统制经济理论大行其道,统计理论广泛传播,统计工作普遍开展,本土年鉴迎来发展热潮等有密切关系。《中国经济年鉴》框架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善用统计图表等体例,在编辑和与运行方面展现出较高的水平。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为了解中国早期官修年鉴的发展情况及本土化历程等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众所公认,许家康先生是近年来我国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及推动年鉴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长期从事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和年鉴编纂理论研究,致力于领导开展全国性的年鉴理论研讨会、评奖会,建立中国年鉴网和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极大地推动了学会工作和各地年鉴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年鉴理论,著书立说,创新年鉴内容和形式及年鉴编纂出版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年鉴编纂和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并拓展许家康年鉴学术思想,对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加强年鉴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建设,我国年鉴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897年之前,以具体统计事例为载体的西方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已经传入中国,1897年后,经日本消化吸收的社会统计学理论开始系统地引入,这对清末和民国统计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清末时,梁启超等人把统计材料汇编为历史,陈黻宸等人明确主张以统计法来研究和表述历史,他们固然受到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但现代统计知识、观念和外来成果所施予的直接刺激也不容忽视。当时已有人在史书编纂、地方史志纂修和具体历史问题研究方面,尝试使用统计分析法,这构成为清末中国新史学有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年鉴在国外被称为工具书之王,于清末传入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面世,并随着社会主义新一代志书编纂发展而兴旺。因为,随着不少新编地方志书编纂接近或已经完成,按部署,各地方志机构有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的任务,作为志书编纂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有相似的要素,由于年鉴定为工具书的属性,尤其地方综合年鉴,有与志书不同的重要特点。一、地方综合年鉴的公报性与权威性地方综合年鉴有别于其他年鉴,一般按行政区划辖地命名,并是当地综合性的地情工具书。比如南宁市的综合年鉴,就定名为《南宁年…  相似文献   

7.
专记类文献是地方综合年鉴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该体裁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年鉴发展过程中曾被大量使用,对于提高年鉴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起到过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重启年鉴编纂工作后,专记类文献再次被广泛使用。但与国外年鉴和晚清民国时期本土年鉴相比,近年来我国年鉴中专记类文献的使用存在内容不专、不特,来源窄、书写风格公文化、名称和定义不统一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当前我国专记类文献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编纂弹性较大等有关。因此加强年鉴基础理论研究,拓展专记类文献等内容的来源渠道,提高年鉴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年鉴起源于欧洲,它传入中国后,就受到中国史志编纂的影响,发展成为一种记载史书的史料性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政府主导年鉴编纂是近代中国年鉴发展有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之一。年鉴界鲜有从这一角度发掘和呈现相关史实。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承续清末旧制,颁布实施一系列涉及年鉴编纂的法令,以国务院(政事堂)、内务部、交通部、财政部等为代表,在一批统计学者的参与下,“远追成例,近仿良规”,开始“藉作年鉴之嚆矢”的各类年鉴编纂尝试,并在机构设置、统计方式、调查内容,尤其是年鉴编纂体例等方面有诸多创制。尽管时局多变、举步维艰,大规模筹办全国性年鉴的计划在短时期内未见成效,但作为政府的法定职能,持续不懈的统计调查和努力,催生了《观象岁书》《外交年鉴》《江苏省政治年鉴》等一批数量可观的编纂成果,开启了年鉴编纂的现代法制进程。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仍不难看出其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彰显出的时代转换意义,对民国年鉴发展的“先导”之功和承前启后作用更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志》2007,(11):12-12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年鉴》编辑部编纂的《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已于日前出版发行,2007年卷即将出版,欢迎各地方志机构、文化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志鉴界同仁和关注地方志、年鉴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订购。《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年创刊,大16开本,精装,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全国地方志与年鉴事业发展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设特载,特辑,专记,大事记,方志编纂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志鉴资源开发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与库馆建设,协会学会活动与理论研究,法规条…  相似文献   

11.
年鉴与方志不可偏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朱天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各地编纂出版的年鉴与方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地增长着。据中国年鉴学会编《中国年鉴概览》所载《中国年鉴编纂出版概况》一文中统计,1980年到1990年3月底,...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意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术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此"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要重点"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的研究项目"。按照中央文件的这些精神,本文提出并阐述"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的学科构建思路。年鉴文化作品虽为国外引进的舶来品,而在中国的传播编纂出版应用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地方志文化与年鉴文化同属于历史学范畴,二者的概念、社会功能等本质属性多有相似相同。因此,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合为一体,同属于地方志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修与应用年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鉴界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年鉴学的呼声甚高,并正在积极推进且取得基础性成果。遵循史、志、鉴学科相同的规律与特点,本文提出并阐述"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的学科构建思路。第一、本文构建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学术思路与方式方法,并且结合年鉴文化的具体内容,提出并阐述设置"中国特色年鉴学三理论",即中国特色年鉴学政治理论、中国特色年鉴学基础理论、中国特色年鉴学应用理论。第二、按照"中国特色年鉴学三理论"形成一个学科系统并设置三个二级学,即中国特色年鉴政治学、中国特色年鉴基础学、中国特色年鉴应用学,构建中国特色年鉴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第三、在此基础上,提出阐述编纂大型年鉴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特色年鉴学》及其编撰框架设计。本文力求"博采众人之长,树一家之说",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文化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文化新学说,形成一门中国特色年鉴学新学术流派。抛砖引玉",一花引来万花开",希望有更多的年鉴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中国特色年鉴学的讨论研究与构建,希望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将此项工程领导好组织好,中国特色年鉴学的构建成功将指日可待。年鉴文化研究是世界性事业,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外国优秀年鉴的编纂与应用做法,从世界眼光将中国特色年鉴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作品,积极推进中国从世界年鉴大国向世界年鉴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8月18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小彬一行6人来广西交流年鉴编纂工作。广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秋洪、副主任秦邕江等与马小彬一行进行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李秋洪介绍了广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自治区本级年鉴组织机构和人员、《广西年鉴》编纂出版、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实施等工作情况。马小彬也交流了四川省年鉴编纂工作情况。双方还广泛交流了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志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三年多,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一年,中国地方志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刚刚结束四个月,年鉴工作更加得到重视,年鉴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并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联系和团结全国年鉴学术团体、年鉴编纂机构以及广大年鉴工作者,大力推动年鉴理论研究,努力促进年鉴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6,(6)
年鉴编纂在我国是一项新的工作,虽说目前全国已达到800多种年鉴,但这项事业仍属起步和发展阶段,有的同志尤其是一些新近涉及该项工作的同志,对年鉴编纂的理论和方法还吃不透,拿不准,遇到实际问题便感到困惑。因此,如何编好年鉴,编纂年鉴应以哪方面为主,是储存资料?还是传播信息?或者二者兼顾?等等,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我想就年鉴编纂应以什么为主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及前辈商榷。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如何提升和改进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避免出现"千鉴一面"现象,已成为年鉴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话题。《台北年鉴》是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政府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本文拟以《台北年鉴》(2007版—2012版,共6卷)为例进行简略分析,以便于我们了解台湾地区综合年鉴编纂事业发展情况,也希望对拓展年鉴编纂同仁的工作思路有借鉴作用。一、编纂概况沿袭中国官修史志的传统,《台北年鉴》组织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安徽省地方志学会联合举办的安徽省市县年鉴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2月 1 4~ 1 5日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地方志学会和安徽省各市地方志办公室分管年鉴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年鉴编纂研究人员计 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一致认为 :编纂出版年鉴对促进地方志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稳定了机构 ,锻炼了队伍 ,为志书续修积累了资料 ,密切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提高了地方志工作的地位。年鉴事业要持续发展 ,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 ,强化精品意识 ,努力提高年鉴质量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扩大年鉴生存空间。加强年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年鉴事业已经过几十年发展,在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编纂体例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但仍存在许多分歧意见,实际编纂过程中也常有无所适从之感。笔者通过品读《长沙年鉴(2020)》等4部中国精品年鉴,从年鉴的基本要素和内容体系、资料组成部分比例、框架结构和篇目设计、辅助资料栏目设置和内容、索引和助检标识、个别细节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分析梳理4部中国精品年鉴的共性与个性,比较年鉴界对年鉴编纂的一些不同认识,并进而提出如何对标精品做好年鉴编纂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志》2012,(10):31-31
2012年7月23日至8月2日,山东省史志办在济南举办山东省第二期志书年鉴编纂业务培训班。培训班以提高志书年鉴编纂质量、促进史志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当前志书年鉴编纂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专家辅导与个人自觉、分组讨论与集体交流、课堂教学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各市史志办副主任、业务科长和县级史志机构的主编、副主编,部分省志承编单位的修志人员等120余人参加培训。邀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国内外方志机构以及山东省有关部门的11位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分别就志稿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年鉴主编的职责及条目编写、山东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统计资料的使用等进行系统讲解。  相似文献   

20.
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编纂出版各级各类年鉴5000多种(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冀祥德:《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7,方志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第23页),数量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年鉴大国。我国年鉴的大发展,固然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对年鉴的需求,但也离不开1979年邓小平同志一次涉及年鉴的谈话。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同志的这次谈话,年鉴事业才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