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雷云 《攀登》2008,27(1):12-15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本质属性”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而与作为其外在表现和反映的“制度特征”相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经历了从制度特征层面到最高价值目标层面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制度特征到最高价值目标,再从最高价值目标由共同富裕到共同富裕加社会和谐两次飞跃。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于把社会和谐纳入“本质”之中。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
程晨 《风景名胜》2020,(2):0389-039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此项制度是坚持完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推进国家长治久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在新时代提倡全面依法治国、明确治国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因此对于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要前提是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强调社会公平正的法制保障对人民的重要性。在保障人民的利益情况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应大力宣传社会公正公平法治制度,进一步加深公民对社会公正公平法治的认识,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起到一定的作用,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本文就如何理解社会公平 正义的制度和如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进行深入的探究,探寻中国的社会公平制度所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所带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才蝶  周宇虹  王雅伦 《神州》2012,(28):139-13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尤西虎 《攀登》2009,28(3):51-54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提出过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三个社会发展目标。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伟 《攀登》2005,24(12):30-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伟 《攀登》2005,24(Z1):30-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板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浅议和谐社会与艾滋病社会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红 《攀登》2006,25(1):54-5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重要现实依据之一,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的社会风险。其中,艾滋病社会风险,有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运行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现阶段艾滋病的发展现状、危害及对社会安全运行所可能造成的隐患,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种预防艾滋病、遏制艾滋病蔓延势头和化解艾滋病社会风险的社会氛围,以确保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社会治理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创新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社会治理论述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而且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论述、马克思经典作家社会治理论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论述的精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价值取向是人民主体,核心要义是实现公平正义,思想灵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显著标志是创新体制机制,重要支柱是德治和法治并举,根本目标是活力有序,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广泛的价值共识、深厚的理论基础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史:学理建构及其开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历史研究在西方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添加妇女的历史到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范畴的妇女史——“她史”,再发展到社会性别视角下注重差异与多元的社会性别史,短短30年的时间,它不断走向成熟,也逐渐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本拟讨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中的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研究,如何寻找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先后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以下简称“两个建设”)。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两个建设”的相互关系,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一、“两个建设”提出的历史思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这“两个建设”提出的历史脉络。(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伴随改革开放而逐步提出并在实践中得以坚持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指导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朱承 《沧桑》2008,(1):129-130
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和谐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当前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举措的一个理论起点。重温这一伟大历史文献,对于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变革,引发出人与人的关系新的变化,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思想矛盾随之增多,表现的形式和特征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人民内部矛盾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反映——利益矛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人民内部产生的各种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内…  相似文献   

14.
“两类矛盾”理论是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的学说。它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处理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则用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两类矛盾会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如果处理得不好,非对抗性的矛盾会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理论源自对敌斗争策略简而言之,“两类矛盾”理论属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体系,它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在“两类矛盾”理论里,所谓“人民内部”的范畴,是过去革命斗争中为了孤立和打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功争取了中间阶级而形成的。著名党史学家胡绳说:“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1927年大革命为什么一下子失败了?就是因为中间势力大多数偏向国民党。后来抗日起来了,才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5.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史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史研究可以通过总结其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反过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为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的契机。有鉴于此,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于1月25~27日在京联合举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现将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们的部分发言及提交的论文分两期摘登,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  相似文献   

16.
袁亚丽 《攀登》2005,24(3):49-52
建国初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从思想改造运动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再到反右斗争,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摇摆不定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划分,从而导致了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不稳定性。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茜 《攀登》2007,26(6):42-45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措施,促使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和利益分配格局急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对此,我们要坚持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为指导,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嬗变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从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入手来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8.
李尚  罗淞予  温丹平 《神州》2014,(8):176-17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领导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继承发展了我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需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顾元 《攀登》2014,33(4):80-8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为我们的社会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如何落地,文章结合玉树的实践,从维稳、救灾和重建几个角度,做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十五大正式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扮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继往开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