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9年,陶成章到东京,提出《七省同盟会员公启》,攻击孙中山以大言谎话骗取"总理",要求开除其职务,受到黄兴等人抵制。1910年1月,陶成章发表《布告同志书》,回答为孙中山辟谣、辩护的各地同盟会员,并对孙中山等进行新的攻击。这是一份迄今尚很少为人所知的文献。同年2月,陶成章与同盟会分家,重建光复会。1912年1月,民国建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陶成章致书孙中山,重提"南洋筹款"旧事,陶的同志则散布流言,攻击孙中山以谎言骗取"总统"。上海光复后,陶成章练兵筹饷,计划进攻清两江总督所在地南京。南京既克,章太炎建议陶出兵援助正在与清兵搏战的武汉义军,陶未从,编练"光复军"如故,引起忠于孙中山和同盟会的陈其美的警惕和猜忌,指使因"倒孙风潮"而对陶成章深为不满的蒋介石进行刺杀。  相似文献   

2.
何震揭发章太炎杨天石1907年至1910年之间,同盟会内部发生矛盾,陶成章、章太炎等对孙中山进行了尖锐的攻击,同盟会中的拥孙派则进行反击。当时日本、巴黎、新加坡、旧金山的许多中文报刊都卷入了这场分歧。多年来,我在海内外已经找到了许多资料,并在《同盟会...  相似文献   

3.
正唐群英,1871年生,湖南衡阳人,字希陶,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辛亥革命光复南京的"双枪女将",民国初年"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唐群英的男女平等意识强烈,认为"天下兴亡,人皆有责"~([1]),救亡图存,女子也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她早年接触革命思想后,便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她热情投入到女子参政运动中,将女子参政运动推向高潮,被誉为"一代女魂"。  相似文献   

4.
李纾 《史学月刊》2001,3(6):123-127
李晓生所遗手稿以补录形式记载了辛亥年间同盟会员在伦敦活动的数事:孙中山亲绘青天白日国徽且坚持采用青天白日旗、会员杨笃生投海自杀善后、吴稚晖说服孙中山撰文通电推袁、孙中山与吴稚晖因拟调解电而起争执以及李晓生本人在伦敦的活动等。手稿所录数事补充、丰富了现有文献对同盟会过英会员在这段非常时期的活动记载。  相似文献   

5.
凌以安 《古今谈》2004,(2):25-26
光复湖州立过功 沈谱琴(1873-1939),名毓麟,湖州菱湖区竹墩乡人。富有家资,曾在湖州东城门口自建花园住宅(现为东街集贸市场址)。1905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即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和湖州籍同盟会会员陈英士、张静江、戴季陶等过从甚密。回国后,又  相似文献   

6.
1991年至199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江苏地方志》连载了墨尼同志的《江苏省部分同盟会会员传略》,共介绍了76住同盟会会员。本试在该《传略》的基础上,对同盟会在江苏地区的活动情况作一概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正>一、"起居室"由"三老"认定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起居室,位于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内西花园东北端,是1956年10月辛亥革命45周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时确认并发布的。当时有报纸辟"辛亥革命与南京"专栏,以"孙中山在宁旧居复出"为题,报道了相关情况,兹录文字如下:"一九五六年十月,省市有关方面邀请老同盟会员、曾参与临时大总统府府内布局工作的老人傅选青、原临  相似文献   

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纷起响应,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不到三周,先后有鄂、湘、滇、赣等省宣布独立。江苏省的沪、苏、锡、常等地亦先后光复,但南京还在清军的控制下。南京是东南门户,水陆通衢,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驻宁新军九镇官兵首先起义。  相似文献   

9.
论陶成章与同盟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成章是光复会的领袖,辛亥革命中闻名遐迩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加入同盟会的时间稍晚,但却对同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陶成章在同盟会中的活动如何认识,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因此,正确地评价陶成章与同盟会的关系,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电告各省选派参议员。1月28日,陆续抵达南京的各省区参议员正式举行临时参议院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议员共有43人,代表福建、四川、浙江、广东、湖北等17个省。选举林森、王正廷为正副议长。参议员中同盟会员甚多。据调查,  相似文献   

11.
刘小宁 《文史精华》2011,(7):11-17,1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全国独立的省份已达17个.东南重镇南京亦于1911年12月2日宣告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由沪乘车前往南京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哈同花园乘马车出发直驱上海北站。  相似文献   

12.
宋蔼龄在与孔祥熙结婚之前,曾长期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同盟会会员华士龙、冷御秋、柏文蔚、钮永建等人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参加过攻打上海制造局等战役。有一时期,孙中山失意,住在上海。华士龙等革命同志也都沦落上海,生活困难。但他们经常去看望孙中山,孙中山也总是尽量设法筹给他们一些津贴,作为生  相似文献   

13.
吴元康 《民国档案》2000,(3):109-111
1924年底孙中山入京后,病势弥笃,生命危殆。各地国民党右派分子乘机麇集北京,肆元忌惮地进行反共活动。1925年1月初,他们成立了各省区旅京国民党护党同志会、国民党卫党同盟会等团体,或发表宣言及快邮代电,或上书孙中山,对共产党人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3月8日,他们进一步纠合起来,在北京成立了以分裂统一战线为职志的国民党同志俱乐部。在该反动组织成立的前后,张继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加考证,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另外五个小党成立国民党,同时公布了一个《国民党宣言》,这是代表当时革命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重要文献,从宣言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来说,应是宋教仁的作品,但一直未见到确切证据。已故陈旭麓先生等编辑《宋教仁集》时,仍未能断定宣言出于谁手,但鉴于宋教仁是同盟会改组的主持人,宣言反映了宋教仁的思想,因此把它收入《宋教仁集》的附录中以为参考。然而新版《孙中山全集》的编者却也把宣言作为附录收入集中。文下注明:“此件未能肯定出于何人手笔,但孙中山赞成‘宣言’中所述的国民党宗旨和党纲等,故列为《致同盟会各支部电》附录,以供参考。”(《孙中山全集》第二卷396页)实际上,同盟会筹备改组时,孙中山正在各地旅行,他虽然赞成改组,但没有参预具体事务,也不会参预宣言的起草。笔者近阅《民立报》,从上面刊登的同盟会与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笔者在阅读《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政治篇》(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中发现其中有两篇孙中山的重要轶文,为《孙中山全集》、~([1])《孙中山集外集》、~([2])《孙中山集外集补编》、~([3])《孙中山年谱长编》~([4])等著作未载。现全文转录,并略加解读,以供大家参考。一1912年1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孙中山接受美联社采访》。全文如下:南京1月22日电  相似文献   

16.
《少年中国晨报》亦称《少年中国》,是美洲中国同盟会总会的机关报。一九○八年同盟会员李是男等十数志士在旧金山组织了进步团体“少年学社”,并创办《少年》(亦名《美洲少年》)周刊,宣扬“革命排满”。一九一○年二月孙中山行抵旧金山后,即着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和进行筹款工作,少年学社热烈相助。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发展组织,李是男、黄伯耀遵照孙中山的建议,改组了少年学社及《少年》周刊。在孙中山的亲自主盟下,少年学社成员一律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7.
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的宋渊源旧居,已历百年风雨。大门两边石柱镌刻对联曰:“梅赋流传唐朝名宦裔:榕垣光复民国伟人家。”永春儒林宋氏远奉唐代名相宋臻为一世祖,宋琛著有《梅花赋》,故上联日“梅赋流传”;下联“榕垣光复”则指同盟会员宋渊源曾参加辛亥革命.光复福州之事。  相似文献   

18.
我祖父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6月出生,安徽合肥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和朋友,辛亥革命的元老,著名报人,曾任铁血军总司令等职,为民国初年烈士. 我对祖父充满崇敬,从懂事时始,几十年中一直聆听着祖母和老同盟会员深情的讲述;同时我多年从事档案工作,以业务之便,得到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同仁之助,在享有中华民国时期史料宝库美誉的“二档”馆,掌握了祖父一大批珍贵的相关文章和资料.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即加紧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进攻。他一方面和黎元洪勾结,杀害了武昌首义人员张振武和方维,另方面便虚伪的表示拥护民主共和,借以欺骗麻痹革命党人,甚至当时孙中山也曾被袁世凯的虚假面目所蒙蔽,说“十年以内,大总统非袁莫属。”黄兴更幻想实行所谓“政党政治。”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袁世凯的伪装和蒙骗, 许多同盟会员都在幻想着依靠袁世凯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作为当时议会政治积极推行者的宋教仁,为了争取在国会中占到优势,便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年8月)。国民党是由同盟会联合了一些旧官僚和立宪派分子组成的,妥协是它  相似文献   

20.
190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宗旨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国内志士仁人相继响应。后来,蒋翊武等人在湖北成立了文学社,接受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