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是明政府对外和平友好的体现,明初和平友好政策主要包括“怀诸侯、柔远人”、“和而不同”及“厚往薄来”等三个方面。明朝政府实行“朝贡和睦”的外交政策,凸显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政治理念和文化特性。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睦邻友好的政策,开辟出一条民族复兴和国际交往的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日渐衰微,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社会由有序陷入无序的混乱局面。诸侯中的一些有实力者,为了争夺对其他诸侯的控制权——即霸主地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远交近攻,恃强凌弱,甚至兼吞小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出悲惨壮烈的剧目。司马迁在概述春秋时期的历史时说:“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此同时,各诸侯之间朝、聘、会、盟等活动频繁进行,战争和使节往来相交织,成为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一个特点。仅在《春秋》所记的242年间,就…  相似文献   

3.
《毛诗序》说:“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用公”。又说:“《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放系之召公”。对这种区分方法,人们很难理解。周南、召南是周公、召公的封地,两人都位列三公,为什么周南就是“王者之风”,召南就是“诸侯之风”?且“诸侯之风”是“先王之所以教”.那么“王者之风”是谁教的呢?先王又是指谁?孔颖达解释说:“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诸侯之风.先王太工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之,故系之召公。”“感文王之化…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主导,她对中华民族和东亚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影响最深、最大。而儒学文化又来源于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礼记&;#183;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这说明:洛邑文王明堂是中华儒学的发祥之地。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见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所以抓紧开发中华儒学圣地——洛邑文王明堂,不仅对展示洛阳城市主体形象——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价值。为了发掘开发的需要,现将有关古籍记载编辑于后。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月刊》2011,(8):56-56
齐桓公姜小自,春秋时期诸侯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号称“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史载,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于燕,建立燕国,至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前后历八九百年,亦整整地经历了西周、东周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争比较频繁、斗争比较激烈的时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初“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但至“懿王之时,王室遂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及至厉王,“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周武王兴师时,犹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于盟津,自武王克商后…  相似文献   

7.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是我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传说的“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均在山西南部,说明晋南是当时华夏民族的活动中心。春秋时的晋国更是一度成为诸侯列国之霸主。汉唐及至明清,山西又是拱卫京师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悠久的历史使得作为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山西地方志,也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若以魏晋时期的《上党记》为起点,山西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延续了1700余年,截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省共有省、府、州、县、郡、厅及其他各类志书896部,其中明朝及明以前的366…  相似文献   

10.
严军 《河洛史志》2002,(4):25-25
吉利是洛阳市的一个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黄河北岸济源市和孟州市之间。如果有人说“八百诸侯会吉利”,你一定不要说这是在故弄玄虚。不信,读此短便知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11.
禹的传说     
《沧桑》1993,(4)
传说尧时有过一次长期的大洪水,时间经过至少有22年之久。那时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东西漂流;田地浸没在洪波里,五谷全被水淹坏。而地面上的草木却长得非常茂盛,飞禽走兽也一天天地多起来。尧忧心如焚,但却想不出办法来解救人民的困苦,只得召集各诸侯来,向他们问道:“我请问众诸侯:如今洪水滔天,浸山没陵,老百姓都忧愁日子过不了,有谁能去治理洪水、解救人民的痛苦呢?”众诸侯都说:“叫鲧去好啦!”鲧当时便被派去治理洪水,可是一治治了9年,丝毫没有成绩。结果被尧杀死在羽山。  相似文献   

12.
600年前,郑和以七下西洋的壮举开创了中华海权的鼎盛时期,“表明一个有着伟大活力的时代的到来”。郑和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广播了中华民族的“黄色文明”,同时在还于为中华民族“蓝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强大精神支持。尽管此后中华民族因海权而衰落,但600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论春秋霸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要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春秋社会政治发展的特征,那就可以说是——霸权迭兴。大史学家司马迁曾经指出,春秋时期的霸主多出现在齐、晋、秦、楚等国,他们“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霸)”,形成了“四海迭兴,更为伯、(霸)主”的局面。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连绵不断,霸主层出不穷,波谲云诡,蔚为大观。春秋霸主的事迹虽然常为人们提及,但关于霸权的历史渊源及其与王权的关系、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春秋霸主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32年3月初成立的复兴社,到底全称是什么?《辞海》“复兴社”条的释文是:“‘中华民族复兴社’的简称.”但在中字条下却没有“中华民族复兴社”互见条.韩信夫等《中华民国大事记》1932年3月份记:“是月,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成立.”(该书(3)349页)陈旭麓等《中华民国史辞典》载:“复兴社全称‘中华民族复兴社’.  相似文献   

15.
回顾历史,“大一统”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提出来的。它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这些发展阶段进行一番考察,从而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大一统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左传》曰:“禹会诸侯于徐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那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由此可见,夏朝已经以诸侯联盟的形式,把散落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万国”统一在一起,并且以“九州”来称呼这个统一体,反映这种统一。《诗经·商颂·支鸟》则讲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相似文献   

16.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17.
周代家臣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家臣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文曰:“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在西周春秋时期主要指卿大夫家,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政权机构。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家臣特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的官吏。(一)西周时期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重要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其实,并非仅诸侯分封卿大夫,周王也分封卿大夫。西周初期,周王室在王畿外…  相似文献   

18.
马孟龙 《历史研究》2023,(2):58-78+220
西汉初年的列侯制度继承自秦,列侯属军功食邑贵族,仅有“食邑”而无“侯国”。汉文帝二年始创侯国制度,列侯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列侯身分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827年,周召共和结束,宣王即位。他汲取其父厉王残忍无道终致覆亡的教训,安内攘外,富国强家,出现了“中兴”气象。《韩奕》一诗,正是描写诸侯宾顺天子的作品。写诸侯的归顺,其旨实在歌颂宣王的英明伟大,而单单突出韩侯的入觐也并非偶然。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15云:“此诗必作于《六月》北伐之后,故为关系中兴之作。盖自玁狁背叛以来,北方诸侯梗命不朝者亦已多矣,兹值北伐有功,韩侯适以受命入觐,……故宣王因其来朝,特隆以礼,与申伯诸侯同深倚赖,非泛常比也。”可见韩侯的入觐在当时是一件很给周王朝添光的事,事实上对于方经大乱尚在复苏阶段的周王朝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鼓舞。  相似文献   

20.
1988年,费孝通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国际著名的“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横向构成既是“多元”,又是“一体”的特点,为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指明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新的视野。本文认为:虽然“民族”和“文化”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民族学和文化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