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鹤翔 《神州》2012,(34):193-194
电影《入殓师》以入殓师为切入点,凭借极具震撼力、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在第81届奥斯卡上获最佳外国影片奖。本文基于视听语言的题材与人物的选择、情节的设置与内涵、声音与色彩的运用等三维视角,赏析影片给予我们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2.
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荣获第81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本文从导演的创作道路、获奖及该片新颖独特的视角、细腻流畅的东方镜像,回肠荡气的抒情音乐以及充满人性光辉的终极关怀主题等视角,力图做出进一步的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诗颖 《神州》2013,(16):23-23,25
电影成为公认的"第七艺术",蒙太奇的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爱森斯坦主张恰如其分,拿捏到位地运用蒙太奇,最大限度地为电影服务。本文以日本电影《入殓师》为例,阐述蒙太奇构建的一首有关生命的颂歌。  相似文献   

4.
粱爽 《神州》2013,(18):231-231
诗情画意的原野远山、逆流而上的鲑鱼河豚,节奏的舒缓配合画面的生命质感,营造出追寻生命的动人氛围。电影《入殓师》以颠覆性的暖调光、稳定构图以及四三拍节奏音乐的视听元素,呈现给观众一场超乎寻常的关于“生死”的思考。借助渐进性的叙事表意,影片讲述了小林大悟误人人殓师这个行业,然后渐渐对之热爱并进行了自我灵魂救赎的故事,中间穿插着对日本社会和人世百态的白描式述绘,使得影片在有层次的时代质感和丰盈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示中,尽显有电影叙事特色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5.
张兰  鲁钟思 《神州》2012,(20):192+194
日本民族总能带给我古典和唯美的视觉享受,如樱花般纷纷扬扬飘落,不求永恒,但求生命的绚烂多姿。从《源氏物语》中娉娉缓步的古典浪漫到川端康成《雪国》中女子的柔情温顺,从电影《八月物语》、《情书》到《导盲犬小Q》、《恋空》,日本民族似乎总能在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缓缓叙述中呈现出一个个更具东方情怀和真挚唯美的故事。2009年2月23日,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日本在时隔54年之后再次荣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影片改编自青本新门的《纳棺夫日记》,作者青本新门曾用20年的时间亲自做纳棺夫。但电影中的故事其实和不同于小说的纳棺夫,身为主演的本木雅弘也亲力亲为找来了导演泷田阳二郎完成了这部意蕴丰富,感人肺腑的电影。  相似文献   

6.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渗透了许多和谐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针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其次谈范宽《溪山行旅图》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自然山水不但是画者的生活场所,也是画者去观察临摹的物象,更是师法自然的老师。最后从美学原理视角审视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画中意境。  相似文献   

8.
景观与绘画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艺术家主体心灵与客观世界遇合的成果,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旅游景观为艺术家的眼睛开拓了一个神奇瑰丽美不胜收的新世界。横跨渺渺几千年茫茫空间,东西方各因自己社会、地域、文化的不同,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在绘画上形成了不同的画种,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等,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光彩夺目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齐白石的《枇杷图》、梵高的《向日葵》、李可染的《西湖风景》等,作为视觉空间艺术,绘画作品无一不是作者通过描绘各种人们看到的物象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旅游景观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永恒的创作主题,而绘画艺术更是人对旅游景观与社会的审视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写作受柴剑虹先生《丝绸与飞天》一文之启示,通过对古代中国与西方绘画艺术中一些人物衣着实例的对比,初步论述了艺术与社会物质基础、科技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商代的师     
正殷墟卜辞中的地名有时与"师"相联,称为"某师"或"师某"。祖庚、祖甲时代的行组卜辞有以下几例。……酉卜,王……夕。在师卯卜。《合》24264~([1])壬辰卜。在师(?)。《合》24249壬申卜。在师潭。《合》24251贞亡尤。在师荣。《合》24307在师澍卜。在师商卜。《文》682~([2])贞亡尤。在师丙卜。《文》718……在师~([1])卜。《文》677廪辛、康丁时代的无名组卜辞有以下三例。于惠师。《合》33100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沧桑》2014,(2):208-210
《醒世姻缘传》以残酷的写实介入社会生活,是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画卷。对礼崩乐坏的世风、官府商界的丑恶行径、学苑市井的无耻现象进行无情暴露和辛辣讽刺,讽刺与写实叙事相结合,有效地拓展了作品的社会批判空间。以夸张、对比、侧揭等艺术手法昭鉴社会的道德状貌和人情百态,在艺术上表现出更为显豁和多层的讽刺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古代“火正”职官之来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论坛》1983年第六期上刊出沈长云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一文,以为:《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语中之“师”,系文献与金文中常见的“师氏”之“师”。该刊同年第九期刊出张正明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一文,以为此“师”不是师氏而是“火师”。沈先生在1984年该刊第一期上又以《评鬻熊为火师说》为题驳张氏“火师”说不当,以“火师”之名出现较晚,火师与火正“是与五行说相附会的一种神道说教”,非西周实有之职官,故不见载于甲骨文与殷周金文中。张先生又以《读<评鬻熊为火师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最重要的作品——《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都表现了涉及艺术的主题,强烈地体现了作家关于艺术同生活、现代与古典的关系的理念。这类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更在于其中包含的艺术理想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生活本身有很多产生意义的来源,艺术无疑是使生活产生最重要意义的高贵而艰难的来源,因为艺术不是虚幻的审美,而是富于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价值、伟大的作用的人类活动。它的发生与成长需要生活为它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壤。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生活捉’乓模仿的对象和追求的理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族舞剧的优秀代表,《丝路花雨》通过艺术创新复活了唐乐舞的艺术范式。本文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了《丝路花雨》产生、发展的脉络框架,通过分析敦煌壁画和敦煌舞蹈的演变历程,探讨了《丝路花雨》在现代时空下的艺术特征。从传统继承和现实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丝路花雨》对于唐乐舞的继承和创新,这是通过对敦煌舞蹈动作的继承创新而实现的。通过外在与内在、舞与剧、民族艺术形象和大众艺术审美的融合性艺术叙事,生动地复活了唐乐舞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铃兰 《中国西藏》2014,(4):89-90
2014年6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沈卫荣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空见与如来藏:觉囊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一书出版发布会,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阳乐住上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佛学家楼宇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数授、著名学者白化文,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遗书中,有三个写卷抄有《贰师泉赋》,署名“乡贡进士张侠撰”。此赋不见于今存唐人诗文集,作者张侠,史籍未载,生平不详。贰师泉,本名悬泉,在今敦煌市东130里三危山脉中部的悬泉谷中.泉在东崖丈余高处,周围又有多处石隙渗水,与悬泉水汇合,向西北流50米许,渗入地下消失。初入悬泉谷,不见寸草滴水。逐步深入,忽睹泉流潺湲,甘草丛生,红柳吐蕊,胡杨写绿。又前,更有飞瀑挂练,石隙含津,可以想见,汉唐士卒沿着枯干嶙峋的三危山麓行进,跋涉于这片茫茫沙海之中,是何等的艰辛。百里以内除了这股细微的泉流外再无点滴地表水。而一旦看见这清澈的甘泉,真是惊喜万分。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时期,他奉诏期至西域大宛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但《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他同悬泉的关系。史籍关于贰师同悬泉相连的最早记录,当为《艺文类聚》卷九所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俄国文坛是一片星光璀璨的天空。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果戈里和契诃夫作为俄罗斯民族优秀的代表作家,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地向我们展示了贯穿在他们作品中幽默的讽刺艺术,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向俄国黑暗的封建统治和社会腐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体味到作家笔下深沉的忧患和悲凉,那是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可谓不谋而合。本文试分别以他们的《外套》和《套中人》为例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在运用讽刺艺术上两人的异同,并尝试以此为突破口,分析两人各具特色的精神主旨和创作特色,以聆听他们共同为俄罗斯民族奏响的一曲含泪带笑的人生悲歌。  相似文献   

18.
《相城小志》刊录的《姚少师祠堂记》碑刻,是研究明初重要人物姚广孝的关键史料。但可能由于石碑的漫漶,遂致方志所载碑刻多有讹误,并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研究。本文将新发现的《姚氏祠堂记》与《姚少师祠堂记》进行详细对校,认为这正是《相城小志》所载原碑全文,可填补、纠正志书中的空白与讹误。并利用这一重要史料,对该文的作者以及姚广孝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刘行 《神州》2012,(28):6-6
雨果说过:"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喜欢雨果的作品,不仅因为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更是因为作品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描写总是那么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作品描写的都是宗教气氛弥漫下的悲剧,宗教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应,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现状。作者就是要通过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唤醒人们心底的意识,改变社会现实。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提出了美与丑、善与恶、优美与畸形、崇高与粗俗、光明与黑暗的艺术对照原则。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这种对照方式:《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  相似文献   

20.
盛世画廊     
《中华遗产》2007,(4):154-155
个人档案臧伯良.1960生于北京,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先后受到李可染、吴冠中、黄胄、自雪石等老一辈艺术犬师的亲授。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1985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作过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